現在全國各大中小城市都在轟轟烈烈的地舉著“集約用地”、“城市一體化”、“土地流轉”等旗幟大興“舊城改造”,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用地十分緊缺的城市的確初見成效地清理出一定土地空間,起到相應的緩解作用。但對于一些經濟并不發達跟風而上的城市來講,因受經濟條件的有限性、整體規劃的不周全性、制度細化的缺乏性、問題解決的簡單性等原因的限制,導致舊城改造進程中突起諸多問題,并一度激化社會矛盾。如何尋求既不影響城市發展的腳步又能規避相應的負面影響的雙贏效果呢?這里我就從以下已出現的問題與大家共同探討問題解決的思路。
一、整體規劃缺乏相應的嚴謹性
一個城市的規劃,不僅僅是宏觀方面的規劃,更應該在微觀方面的規劃上下重筆。如:拆遷農戶被推向社區后的一系列相應管理體制的制定、失去農田的農民社會福利政策的細化制度建設及收入來源的轉型、規避植被、水系被破壞等環境問題對應策略、拆遷新建資金的來源等等。由于這些十分重要的細化規劃如果沒被考慮,那將連帶出一系列的社會、環境的問題,且其情形會是十分得嚴重。而現在很多實施舊城改造的城市規劃并沒有將這些細化進來,造成“第二次破壞”現象嚴重,這是整體規劃缺乏相應的嚴謹性所帶來的后果。
這方面我認為可以借鑒國外發達城市的一些成功經驗,例如德國,在發展城市的態度上是積極而又慎重的。在城市規劃中堅持著嚴謹的執行程序:先調查研究,從而對舊城改造的必要性以及其對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做出一個基本的判斷,讓社會各界都參與進來并探討和提出有效的合理建議;然后對建議進行匯總整理,確定改造的區域;最后政府根據調查結果和現有經濟能力的承受度來確定區域的建設改造。
一個政府如果開始籌劃自身城市的規劃時,是否做好了整體規劃的準備,是否有一個嚴謹的規劃方案,是否能夠提供出規劃中將會面臨哪些相應問題的出現,從而為解決問題的配套政策的制定創造了前提。
二、城建資金嚴重不足
城市的整修擴展,需要雄厚的資金做保證,目前很多基層政府由于城建資金的問題弄得疲憊不堪。城市整體規劃沒有總造價的預算方案,資金來源渠道沒有明確指定,市級政府與縣區級政府、鄉鎮政府對資金承擔沒有清晰比例的分攤。一旦哪級政府轄區納入城市規劃范圍內,除了上級政府撥付一定的啟動資金外,哪級政府將無形地被背上沉重的負荷。首先是拆遷前期準備工作的大量人力地投入,其涉及的經費先由基層政府承擔;拆遷、還房公寓的建設有的也是先由基層政府想辦法墊建;最后等到市級政府驗收后,資金還不一定一步到位。如此基層政府在此承建期間便會面臨資金的不足甚至斷鏈情形,造成公寓無法按期有質地完成,于是影響拆遷戶安置,拆遷戶臨時過渡期被延長,使得過渡費成本增加,加大基層政府的財政壓力,并造成相應社會問題的隱患。
我認為,城市要發展建設,首先要衡量一下政府財力方面的承受力,對城市規劃的資金投入有一個總體預算方案,資金的籌集渠道應確定好并能確保,以保證資金不會斷鏈,要給配合建設的基層政府一定的惠利政策,以提高其協助建設的積極性。
三、項目建設的政策缺乏連續性
現在很多地方的城市建設,都上演著換一屆政府一個項目將被擱淺,一些建設項目有始無終、虎頭蛇尾、重復建設等等現象,資金被大量的浪費,城市建設達不到預期效果,這都是由于政府對項目的承建缺乏政策連續性的保障所致。如果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設中能多聽取各方民眾的建議,形成相應機制對城市建設項目順利、有序、健康地實施提供保障,那我們的城市發展將有效地向良性方面進展。
城市建設不是短期行為,要想將一個城市有序的、科學的建設好,需要一個長效的機制來保證。
四、舊城改造的建設引發的社會問題
城市建設由于空間的限制必然導致其發展的腳步伸向城郊,于是乎大建農民公寓,將原先的宅基地、農田騰出來,由政府統一規劃,來滿足城市發展的空間需求。如此勢必影響城郊農戶們以前的生活方式,割斷了其原本的生活來源。而且由于資金的有限性,為了壓縮城建成本,很多地方政府不惜犧牲拆遷戶的利益,拆遷補償價格過低,一拆遷戶的上百平方的房屋貨幣補償無法買到同一地段的較小面積的商品住房,或是將農戶安置到偏遠地區已達到地段置換目的。有的地方政府因規劃圈地較大,造成資金嚴重匱乏,為了降低拆遷成本,拆遷時間無時效期,在無限延長拆遷時間期間不許拆遷戶擴建、改建,以致很多農戶幾代同堂住一居所,居住環境惡劣,有的甚至已是危房,由于拆遷政策的絕對性、單一性和無相應的配套細化政策實施,被圈定的拆遷農房無法得以及時有效的修善,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百姓對此頗有怨言。失去農田的農戶們收入來源沒有得到有效的轉換甚至自行消失,孩子上學、戶籍、社保等相應后顧之憂問題沒有配套政策的出臺,激化了社會矛盾。
筆者認為,政府不能過于強勢占盡百姓利益,一個區域的拆遷價格比不能與同一地段的商品居房懸殊太大,如所知“兩河治理”慧龍小區地段,拆遷戶房屋評估價600元左右,而同一地段商品房均價5 000元以上,價格懸殊令人膛目。被圈定拆遷規劃范圍的區域,應有明確的拆遷時間段,政府不能含糊其辭的占據著個拆字,而無限期延長拆遷時間并不許拆遷戶改善居住環境,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方案來解決這種狀況所造成的問題,已達到緩拆目的。對于已在實施拆遷的地域,政府所采用的加快拆遷進度的激勵方案要能夠起到激發拆遷戶的積極性的作用,而不是象征性的獎勵幾千元的拆遷進度獎以示撫慰。對于喪失農田固定收入的拆遷農戶來講,政府一定對其有明確的安置或轉換其收入渠道的方案,以保證他們的生活來源不受影響,制定相應的惠民政策,解決農戶們的后顧之憂問題,從而為社會的穩定提供保障。
五、農田在不斷縮小,環境受到破壞
城建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李兵弟曾表示過“要防止單純為解決城市發展的用地而盲目撤并村莊……在切實保證宅基地、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用地和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的基礎上,通過有效的村莊整治,節約用地,統籌用于城鄉的發展。”而我們的城市發展腳步已踏入了農田、宅基地上了。前段時間對糧食部門進行延伸審計時,見到大批鄉鎮糧管所糧庫空倉現象就足以反映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由于政府僅考慮加大城市經濟的發展,不惜引進一些被發達城市淘汰、避之不及的嚴重污染企業落腳于原本山清水秀的廬山腳下、鄱陽湖畔,造成湖泊、江流、山地受到嚴重污染。“鄱陽湖污染事件”的曝光、“江豚瀕危”的報道,山體滑坡頻頻發生,這些都在警示著我們的政府——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在遭受著多大程度的破壞。
如何避免對城市視覺的疲勞,我覺得每個城市應根據自身的城市性質和特點將人文景觀與周邊自然環境很好的有機的結合起來規劃和建設,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農業學大寨”景象。
古人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對于以上存在的情況及其產生的更為深遠的社會、環境等問題影響,應足以引起各界人士的深思,如何解決好“城市發展與突起問題的有效解決”這個矛盾體,對于我們城市今后的健康發展意義非常深遠。我國的城市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載體,我們應有足夠的勇氣去承擔這個責任、去承受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但我們更應協調好城市發展過程中利益的均衡,作為政府一定要堅守服務于民、富于民的基本原則,如此很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作者單位:廬山區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