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關系的階段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同時,我國具有現代意義的金融改革發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84年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獨立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后,標志著我國具有現代意義的貨幣政策開始實施,也標志著我國政府的宏觀調控方式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從1984年至今,我國貨幣政策在平衡物價穩定和經濟增長之間的探索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4年至1992年,這一階段是我國貨幣政策執行的探索階段,我國執行的是有松有緊的貨幣政策;第二階段是1993年至1996年,這一階段是我國貨幣政策執行的優化階段,我國執行的是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第三階段是1997年至2007年,這一階段是我國貨幣政策執行的相對成熟階段,我國執行的穩健的貨幣政策;第四階段是2008年至2010年我國采用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在不同的階段我國的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的關系表現出了不同的特點。
1.1984年至1992年的探索階段。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加快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之后的幾年里,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保持了基本平衡,國民經濟開始走出低谷。但是在1984年至1992年之間也發生了巨大的波動。
這一期間,我國的宏觀經濟大致發生了三次比較大的波動:第一次是1984年至1985年,1984年國家執行的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通過放松銀根來促進經濟增長。這兩年里,國家開始讓利放權,改革的重點也由農村開始向城市轉移,企業經營的自主權不斷擴大,多種經營方式、多種經濟形式開始建立,銀行信貸資金猛增,在消費和投資等許多領域都出現了需求大于供給的失控現象。1984年和1985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5.2%和13.5%,1985年的物價指數也達到了9.3%,面對過熱的宏觀經濟,1984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信貸資金管理試行辦法》,制定了“統一規劃、劃分資金、實貸實存、相互融通”的信貸資金管理原則。中央銀行將綜合平衡自身和專業銀行的信貸資金;建立了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中央銀行將根據需要,通過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來調整宏觀經濟形勢;同時允許專業銀行之間相互拆借資金;同年,中國人民銀行還開辦了再貸款業務,制定了商業匯票、貼現的暫行辦法;1985年人民銀行采取了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年內兩次提高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實行嚴格的貸款規模。經過兩年的調整,1986年我國零售物價水平由上年的8.8%回落到6%,投資水平也比上年回落了20個百分點,這導致了1986年出現了一部分商品銷售停滯和工業增長速度放緩的現象,這在客觀上要求中央銀行放松銀根,擴大貨幣供應量。1987年我國的貨幣實際發行量超過了計劃量,通貨膨脹有所抬頭。第二次是1988年至1989年,1988年我國宏觀經濟在價格改革闖關和加快沿海發展戰略的巨大政策引導下,又開始過熱,各種商品大幅度的漲價,拉動了全國整體物價水平的上漲。1988年我國經濟增長率為11.3%,貨幣供應量M2的增長率為21.2%,物價指數也達到了18.8%,物價的上漲水平創造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紀錄。1989年,人民銀行開始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動用了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更加嚴厲的控制信用總量,調整信貸結構,挖掘資金潛力。第三次是1990年至1992年。在1989年國家的宏觀調控下,1990年我國宏觀經濟的總體趨勢是下降的,同時伴隨而來的是通貨緊縮。因此,1991年我國的貨幣政策是比較寬松的。1992年,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房地產熱、固定資產投資過快、銀行信貸投放過猛,國民經濟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全年實現GDP26 923億元,成為繼1985年以來增長最快的年份,因此,1992年國家實行了比較緊的貨幣政策。
總體來說,在1984年至1992年間,我國的貨幣當局能夠根據宏觀經濟形式的變化,審時度勢,靈活主動的運用各種政策工具及時準確的調節幣供應量,貨幣政策目標兼顧促進經濟增長和保持物價穩定,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政策時松時緊,很不穩定,政策的正負效果比較突出。我國各年份的貨幣供應量都超過了經濟的增長速度,這種貨幣政策雖然對經濟的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也使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增大,可以說我國的貨幣供應量對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具有雙重的作用。這種政策的不穩定性也充分反映出在我國經濟結構的轉軌時期,宏觀調控手段的薄弱性,缺乏穩定的操作經驗,因此還需要繼續努力去探索和完善。
2.1993年至1996年的優化階段。
在經歷了1984年至1992年的探索與實踐之后,從1993年開始我國的貨幣政策執行情況進入到了優化階段,這一階段我國執行的是以治理通貨膨脹為主要目標的從緊的貨幣政策。
1993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的整體運行出現了良好的態勢,但是由于此后一段時期的消費、投資等因素的過度拉動作用,使我國的貨幣供應量增長及其的迅猛,從而引發了國內物價的上漲,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全國經濟運行秩序的紊亂,因此,我國在此時期實施了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通過各種方式、方法來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國內過熱的宏觀經濟和過高的通貨膨脹率得到了緩和,成功實現了1996年國民經濟的“軟著陸”。這一時期我國貨幣政策的執行特點有:貨幣政策目標兼顧反通貨膨脹和促經濟增長的雙重性;國家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銀行,實現了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的剝離;宏觀經濟的調控方式由直接手段逐步向間接手段轉變;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由依賴貸款規模逐漸向貨幣供應量轉換;國家通過立法的方式增強了中央銀行的獨立性,為貨幣政策的靈活實施提供了法律依據。在宏觀經濟變量的關系上,M2與GDP和CPI的關聯度很高,三者的趨勢大體一致。
1993年,在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精神的影響下,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市場開放程度進一步擴大,但是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人們片面的把抓住機遇促發展理解成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上,出現了固定資產投資過快,消費需求猛增,經濟結構發展失衡,銀行貸款混亂,一時國民經濟的發展陷入到了非常紊亂的局面。針對以上的宏觀經濟、金融形勢,1993年7月,中央政府出臺了《關于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決定嚴厲整頓金融秩序,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控制固定資產的投資規模。此后,中央銀行又提出了“從嚴控制總量,優化結構,面向市場,轉換機制,提高效益”的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1994年,我國在繼續實施以反通貨膨脹為目標的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的同時,開展了金融、稅收、財政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對穩定當時的宏觀經濟形勢、穩定金融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國家成立了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三家政策性銀行;實現了匯率并軌,實行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積極開展再貼現業務。1993年至1994年間,國家主要是通過法律、行政、經濟等方面的措施來實現經濟的增長和物價的穩定,到1994年年底,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基本平衡。1995年至1996年,面對物價上漲過快,加工工業膨脹,生產能力過剩的現象,國家在以前宏觀調控的基礎上,仍將抑制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中央銀行也繼續實行以治理通貨膨脹為目標的緊縮性的貨幣政策。1995年,我國市場貨幣流通量M2為60 750億元,增長29.5%,GDP總值60 793.7億元,增長10.9%,CPI上漲17.1%,漲幅比上年下降7個百分點,可見,我國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已見成效,過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物價上漲率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1996年,中央銀行的貨幣調控機制發生了重大改革,由直接調控轉向間接調控,信貸規模的控制由行政手段逐漸向經濟手段轉變,靈活運用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等手段來調節貨幣供應量,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了重大改革,成功實現了國民經濟的“軟著陸”。1996年實現GDP67 885億元,比上年增長9.6%,廣義貨幣供應量M276 095億元,比上年增長25.3%,低于上年4.2個百分點。國民經濟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局面。我國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后,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長率逐步平穩回落。
3.1997年到2007年的相對成熟階段。
從1984年至1996年的十余年里,我國的貨幣政策經過了不斷的探索與完善,政策工具、政策目標的實施力度、操作節奏等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并且成功的實現了1996年國民經濟的“軟著陸”。從1997年開始,我國的貨幣政策的實施進入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實行的是穩定的貨幣政策。這一階段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從1997年至2004年;第二時期是從2005年到2007年。
1998年以后,我國中央銀行通過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來達到穩定物價和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進入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這一階段大致分為兩個時期,在第一時期,貨幣當局主要是針對亞洲金融危機導致國內經濟下滑,增長乏力的不利經濟環境,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來達到保持貨幣供應量的適度增長的目標,并且通過調整信貸政策,引導信貸投向來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通過政策的調節,2004年底,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快,活力強,效益好。
2005年以后,針對宏觀經濟中存在著物價上漲的壓力局面,我國連續兩年相繼實施了穩健的貨幣政策來穩定物價水平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但是由于信貸資金投放過多等因素的影響,2007年我國宏觀經濟的增長由偏快向過熱轉變,為此,2007年我國實施了以反通貨膨脹為目標的從緊的貨幣政策,靈活運用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央行票據等多種政策工具來調節貨幣供應量,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經濟的增長和物價的穩定起到了作用。但是,在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下,2008年我國的宏觀經濟形勢開始惡化,貨幣政策的方向也開始轉變,央行實施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靈活運用多種政策工具來增加貨幣供應量,最終圓滿的完成了穩定物價并促進經濟增長的目標。如圖所示我國1997~2008貨幣供應量變化與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的關系圖。通過以上政策的實施,2005年,我國的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快、活力強、效益好,整體保持了良好的姿態,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穩定的因素。為了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及保持物價水平的穩定,2005年,我國實施了穩健的貨幣政策,國家相繼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一是經國務院的批準,人民銀行發布了《關于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公告》,拉開了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帷幕,我國開始推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二是啟動短期融資券的發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引入短期融資券,對拓展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三是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將準備金率由8%上調至9%;四是股權分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證券公司重組穩步進行;五是允許符合條件的國際機構在國內發行人民幣債券,推進國內債券市場的開放與發展。
2006年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呈現出“高增長、高效益、低通脹”的良好局面,但是國內物價上漲的壓力仍然存在,投資旺盛、消費品供大于求的局面還沒有改變,針對我國經濟中出現的信貸資金投放過多,貿易順差過大,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出現的新問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2006年我國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來促進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以及物價水平的持續穩定:一是中央銀行連續三次上調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二是加大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力度,大力回收銀行體系外的流動性;三是兩次上調存貸款利率,充分發揮利率的杠桿作用;四是加強信貸政策的“窗口”指導,優化信貸結構。
2007年,信貸投放多、投資增長快、貿易順差大等問題在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依然存在,并且伴隨著高耗能、高污染的“兩高”問題,經濟增長由偏快向過熱逐漸轉變,物價上漲由食品領域向非食品領域擴散蔓延,通貨膨脹的威脅進一步擴大,國民經濟的運行面臨著新的嚴峻的挑戰。為此,2007年我國實施的是以反通貨膨脹為目標的從緊的貨幣政策。2007年從1月至12月曾10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由9%上調至14.5%,累計上調了5.5個百分點;全年6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的人民幣存貸款利率,由年初的2.52%上調至年末的4.14%;中央銀行還進行了重要的負債操作,滾動發行了129期央行票據共35 668億元,直接沖銷了基礎貨幣5 927億元。可以說2007年我國的貨幣政策在促進經濟增長和穩定物價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可謂是風起云涌,中央銀行對貨幣政策的運用也從1984年至1996 年的十余年里,我國的貨幣政策經過了不斷的探索與完善,政策工具、政策目標的實施力度、操作節奏等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并且成功的實現了1996年國民經濟的“軟著陸”。從1997年開始,我國的貨幣政策的實施進入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實行的是穩定的貨幣政策。這一階段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從1997年至2004年;第二時期是從2005年以后。繼1996年我國國民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之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全面爆發,我國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并且做出了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重大決策。受此影響,一方面國內投資與消費的需求急劇下降,出口銳減,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物價也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的風險意識也逐漸增強,對放貸非常之謹慎,由此造成了國內經濟金融秩序的混亂,國內通貨緊縮的趨勢更加增強。針對由于亞洲金融危機而導致國內經濟下滑,增長乏力的不利經濟環境,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確定了擴大內需的正確方針,及時推出了以反通貨緊縮為目標的穩健的貨幣政策。一是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以此來保持貨幣供應量的適度增長。1998年1月1日,中央銀行取消了對商業銀行等存款機構的貸款規模的指令性計劃管理;允許各商業銀行對籌集到的資金在依法上繳法定存款準備金之后,可以自行支配,這一措施使商業銀行具有了按信貸原則增加貸款的自主權;1998年和1999年兩次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由13%下調至6%,按1999年末的存款余額計算,7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可以增加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的可用資金約8 000億元,這就為商業銀行增加貸款,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提供了堅實的資金支持;2004年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制度,由此促進了金融機構的穩健運行,降低了支付風險;加大了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力度,靈活、主動的調節基礎貨幣供應量;多次下調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二是及時調整信貸政策,引導貸款投向,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1999年發布了《關于開展個人消費信貸指導意見》,其宗旨就是調整個人的消費信貸,尤其是個人的住房貸款;調整出口信貸政策,支持企業擴大出口;調整農村信貸政策,推出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小額貸款制度;調整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政策,擴大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以此增強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三是積極推進貨幣政策工具改革,實現貨幣政策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的轉變。1998年5月,根據貨幣政策調控的實際需要,央行果斷的推出了公開市場操作。
4.2009年至2010年的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我國采取的是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10年我國采取的是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可以看出自從寬松的貨幣政策以來,我國迅速的從美國次貸危機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在2009年末GDP上10%也標志著這兩年的寬松貨幣政策是極為有效地。
我國貨幣政策影響經濟和物價的總結
從這些年的規律來看,我國的貨幣政策在短期內是非中性的,代表GDP的經濟更加隨著M2變動而變動,而代表CPI的物價與M1~M2的增速有很大的關系。至于長期是否是中性的,畢竟我國的貨幣市場還是起步階段,還需要時間去檢驗。如果貨幣政策牢牢控制貨幣供應量,將非常有效的調節貨幣市場來實現供求關系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