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對市、縣一級的審計機關作一些初步了解,就可以發現,40歲以上的審計人員中,起碼有50%以上的人員不是本專業出身的;40歲以下的審計人員起碼有30%以上的人員不是本專業出身的。縣區審計機關中,局領導成員占全局人員一般都在50%左右,高的達70%至80%,有一個縣區的審計機關,在職在崗人員15人,局領導5人,退居二線領導4人(不用上班),工勤人員1名,一般審計干部5名,本專業出身的只有1名,其余4名都是半路出家的,40歲以下的只有1名,像這樣人員結構,絕非僅有,比較普遍,各基層審計機關人員大多是進來了就不挪窩,很多成為機關“老油條”,機關生氣不足,暮氣較重,審計人員在當地多年,人際關系廣,熟門熟路,工作起來顧左右而言他。
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種:
1.審計機關成立之初,社會上審計專業出身的人員少得可憐,只好選一些企業、機關單位會計人員。
2.審計機關成立后的前二十多年,幾乎沒有開展政府投資項目的概算和決算審計、經濟責任審計、應用計算機審計,對法律、工程建設、計算機方面的人才需求不很迫切,需要時,又受人員編制所限,很難進來。
3.大氣候造成。審計機關成立后,搞過幾次機構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為了提拔干部,大批50歲上下的領導退居二線,閑坐各單位。
4.人為因素。領導的親屬或親戚朋友、關系戶,不看是否勝任工作,只看單位好壞,權力大的進財政、稅務,權力小一點的進審計、教育、衛生等。
基層審計機關的人員現狀,與法律賦予審計機關的使命和時代的要求是有較大差距的。在現行的法律框架內,如何改善目前狀況?筆者以為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做一些探索:
1.改變基層審計機關現有財務體制。法律規定,審計機關對本級人民政府負責,受本級政府和上級審計機關雙重領導,沒有講財務體制的問題。下級審計機關的領導變動和人員的調進,需經上級審計機關同意,在執行中,上級審計機關只是個橡皮圖章,例行公事而已。人員編制、人員費用都是本級政府管理和負擔,多一個人少一個人,與上級審計機關沒有什么關系,你哪有說話的份量?筆者認為,可以比照地稅、工商、國土系統,由省級財政統一負擔基層審計機關的財務費用,省編委核定基層審計機關的編制,審計機關不需要的人進來那就不容易了。干部管理、局領導的任免、工作管理主要由當地政府負責,審計機關工作主要對當地政府負責,這樣做,沒有違犯現行法律。
2.新進人員由全省統一錄用和調配。現在新招錄的公務員或事業編人員,各地大都是公開招錄,但局領導的進出、轉業干部的安排、老公務員的進出,都沒有經過考試考核,由當地說了算。如果由各地申報需要的各專業人員,全省統一考錄,統一調配,可減少人為因素。局領導的進出由省里控死編制,人員由各地政府任免,轉業干部的安排也應由省里統一下達進人編制,具體人員名單由當地政府決定。
3.人員的管理使用仍由本級政府負責,本級黨委、政府更清楚人員的德、能、勤、廉。特別是干部的提拔、重用,更應由本級黨委負主責,所以基層審計機關的人事關系、組織關系應放在本級黨委和政府,人權和財權分開管理,既不違反現行法律,又能相互制衡,能較好地把住進人關。
4.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審計人員進行交流,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在本市范圍內,縣與縣、縣與市進行交流,既交流領導,又交流一般干部,現在交通發達,對交流人員家庭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交流人員應當由市一級組織,交流時間應該在三年以上,交流期滿后,仍回原單位工作。人事關系不動,工資關系隨人走。
(作者單位:新余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