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戴慧思從紐約飛到圣地亞哥宣布摩根大通100萬美元由公眾投票的公益項目競賽的得主時,這次競賽的得獎者以為這或許跟一般的頒獎差不多:在20分鐘的時間里和大家握手,抱著孩子拍一些照片而已。但是戴慧思卻早早到達現場,和志愿者們聊天,詢問他們在各自的公益組織中做了些什么。她真心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夠讓社會有所改善。
數字商業時代:你在2006年成為摩根大通基金會主席后,提出了一個具有未來眼光的公益觀。這應該如何來理解?
戴慧思:過往,我們認為慈善事業是向窮人提供支持的善事。在過去的5~7年間,我們已經將慈善事業從善事轉變為戰略性公益事業,以前的公益更多地是考慮體制并想出修復受損體制的方法。如今對慈善事業的前瞻性觀點是,我稱之為催化式的慈善事業。該做法并不是嘗試去修復受損體制,而是如何從零開始并通過對結果的注重和其他方法來轉變有關體制,以致能夠徹底改變社區的行事方式以及捐贈方式。
數字商業時代:2006年,你將基金會的資助方向從一個廣泛的領域轉向更具戰略性的領域:教育、社區發展、藝術和文化。你認為這些努力能為金融行業的發展帶來什么益處?
戴慧思:最初接手這份工作時,我在公司與員工們以及客戶或朋友談論相關事宜時,發現沒有人真正了解摩根大通對公益事業的貢獻。我問他們您認為本公司每年會捐獻多少錢?他們的回答是“沒有捐款”或“1000萬美元”之類的,但沒有人知道我們在全球的捐款超過1億美元。
這促使我開始考慮如何制訂一項在全球范圍內都可以反映當地市場重要利益的策略。我選擇制訂一項可以在當地執行的全球性策略。也在考慮作為一家公司我們所能做的真正可以發揮我們優勢的事以及什么會是最終真正符合我們想在世界各地的社區所做出貢獻的重點。
首先是教育。這完全符合公司的需求,作為金融服務機構,我們重視的是人力資本,是人才。我們必須確保來自各種背景的所有人都可接受教育,從而為未來的人力需求儲備力量。
第二個重要領域是社區的發展。我們在多個領域與世界各地的政府合作,協助社區的不斷發展,以確保將所有人都積極融入社會。
第三個領域是藝術和文化。如何能在充滿活力的世界打造蓬勃發展的經濟?我們的構想是年輕人可接受藝術的熏陶,藝術也可用于美化社區,而且藝術可為繁榮的社會帶來經濟的發展。
堅持對此方針的承諾已經令摩根大通得以展示在為世界帶來活力和領導力時可發揮怎樣的效力。就行善和成功的全面觀點而言,我們貢獻的不僅是美元,還有員工的志愿精神以及卓越才干。
數字商業時代:在此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摩根大通的財務專業素養?
戴慧思:我們最大的專業素養在于履行公益事業方面能做到極為自律。我們非常在意向機構提供資助的流程。在為該機構提供資助時,要考察以下非常關鍵的幾方面:
非營利機構的財務穩定性——他們的財務穩健嗎?我們可以對他們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們如何管理所籌集的資金劃定界限。
能力——該機構確實能用好他們擁有的資金嗎?他們有能力那樣做嗎?是否會做許多規劃,但沒有能力擴大他們的項目范圍?
領導能力——真的很重要。非營利機構的領導能力是什么?誰在領導該機構?誰在董事會任職?董事會的管理能力有多強?
最終影響及合作——該機構是否正確使用其資金?他們是否正考慮與公共或者私人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以使他們所獲得的資金可以產生更多的成果?他們是否正與其他機構合作?
數字商業時代:即使考察工作再細致,在實際中也可能會面臨一些問題,如何衡量和定義失敗的項目?
戴慧思:在具體項目的選擇方面,其實我不想給人一種萬事如意的印象,因為事實并非如此。我能為您提供一些例子。幾年前我們在底特律對底特律藝術學院(Detroit Institute of the Arts)進行投資,為底特律的多所公立學校提供藝術教育。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這超出了這個機構的能力范圍。因此,我們大家坐下來商討。根據這所機構的實際情況,我們重新調整了資助計劃,使之符合這個機構能實際履行的項目。
這是我們合作關系靈活性的表現,亦表明我們認為與捐贈合作伙伴應該是長期的關系。作為一家企業,我亦認為這是重要的,因為我們的理念是從失敗中學習,失敗不是一種懲罰,一旦失敗就速戰速決,迅速調整才能迅速成長。這是具備創新性的一個重要因素。
數字商業時代:你提到了創新,其實我們覺得,你在Facebook上發起的活動也是一大創新。你認為像Facebook這類社會媒體的出現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帶來的意義是什么?
戴慧思:社會企業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尤其是當我們研究這一代非營利機構的領導人時,他們正創辦由志愿者組成的機構,而且正利用科技接觸捐贈人并聯系他們正在幫助和支持的人。因此,我們認為科技和人力資源是非營利行業在未來5~10年內將如何發展變化的關鍵。
由于有不計其數的非營利機構,資助者很難真正知道哪個機構做得最好。因此通過科技和更廣泛的參與者,人們以民主的流程進行投票并讓全世界知道什么機構在哪里做什么工作,這真的是一種創新,而且也是公司必須了解的趨勢。
公益事業所出現的另一個新的行為趨勢是:作為公司,我們不僅有機會向這些小型非政府機構提供財務支持,也可以向其提供技術支持。摩根大通社區回饋(Chase Community Gives Back)于數月前啟動一項名為Chase Charity Insights的計劃,該計劃旨在將一些社交媒體的最佳實踐和非營利組織進行分享。我們認為,這個新項目比單純的資助更有意義,并關系到我們如何有效利用科技并展示強有力的領導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