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祥愛山、愛水、愛交朋友,他在昌平的度假村就位于兩山之間、小溪之畔,難得的休息日,他會叫上金牌俱樂部的隊友們來這里小聚,比上一場上坡賽。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雖然方祥自覺離大仁大智尚有很遠距離,但他身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卻比普通人要多一些,做公益倡環(huán)保對于他來說從來都不是口號,也不只是個人行為,更是一份事業(yè),他愿意以自己的事業(yè)來為更多的人創(chuàng)造幸福。
騎行于山水間
方祥的車是市值18萬元人民幣的意大利手工Derosa Idol,在賽車里算得上頂級豪華配置,價格都趕上一輛好點兒的經濟型轎車了。這也是方祥的特點,什么事都喜歡一步到位。“沒到位的話,一點點兒地往上加其實更費錢。”
方祥加入金牌自行車俱樂部是在2004年,初衷很簡單,就是為了減肥,他覺得與其到跑步機上消耗電能,還不如環(huán)保點騎車上下班。果然,騎了一個多月以后,他的體重就減了17斤,心肺功能明顯加強,連久治不愈的頸椎痛也得到了緩解。而在那期間,他又迷上了觀看環(huán)法自行車賽,覺得那些運動員都特爺們,騎車的姿勢帥極了。五十多公里的路程,竟然只要一個小時,速度和汽車相差無幾。于是方祥上網搜了一些關于自行車運動的資料,就找到了金牌俱樂部,這是個專業(yè)的自行車俱樂部,每周六都有活動,看到是由國家隊的教練領騎,他立刻就報名參加了。
中國人幾乎人人都會騎車,但方祥進了俱樂部才發(fā)現,會騎和騎好完全是兩回事。“我們平常騎車姿勢很多都不正確,長此以往,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而在俱樂部里,教練會教我們正確的騎行姿式,怎樣降低膝蓋磨損、減少疲勞,都是有技巧的。”
開始是平路訓練,之后去京郊,騎行于山水間。方祥發(fā)現,他收獲的不僅僅是身體健康,更是精神上的愉悅,減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遠離生意場的世儈和算計,交到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隊友之間親密無間,可以分喝一瓶水。那種關系特別像小學或初中的同學,完全沒有一點功利目的。我在隊里是出了名的‘見坡死’,但伙伴們都會不斷地替我加油、鼓勁,騎不動或虛脫了,身邊也一定會有人相伴。自行車運動本身就是一個團體運動,大家像大雁一樣輪換著領騎,路上遇到溝渠、石塊、路牌提示,領騎的人都會給身后打手勢做信號,大家再依次給隊友提醒,這是一個很好的團隊協(xié)作過程。”
這項運動對方祥來講還可以鍛煉意志力,“在妙峰山腳下時,我覺得那22公里的山路對我簡直就是天梯,但4個多小時后,我真的就到了山頂,過程中雖然有頂不住想放棄的時候,但咬咬牙也就堅持下來了,當你挑戰(zhàn)了一個你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后,你的潛能就上了一大臺階。這座山被你征服,再也不怕了,那種成就感是空前的。”
方祥一直強調,自己只是一個自行車運動發(fā)燒友,但還算不上專業(yè)級別,他從沒有試過單獨野騎,對于他來講,一切運動,安全至上。“很多人喜歡玩速降,從山上往下沖,我試過60~70邁,已經像飛一樣,所以專業(yè)玩自行車的人,對器材的安全性能要求也特別高。”
方祥的很多騎友都實現了自己騎車遠行的目標,有海南環(huán)島的、有環(huán)青海湖的,有從北京騎到香港的,而他的理想是騎車完成內蒙自治區(qū)內游。
“有一年已經把車拉過去了,但騎了十幾公里,發(fā)現路線不對,如果一直這樣騎下去的話,全程都將是上坡,以我的能力肯定完成不了。我覺得這不是放棄,而是暫時的撤退,當我有一天能力達到時,一定會完成這段行程。因為人除了要有勇于挑戰(zhàn)的精神外,更要有對自己的正確的判斷能力,知道自己的限度在哪里。”
方祥在俱樂部的論壇里看到過一個玩家的語錄,“自行車里裝著上帝,騎著它,就不會迷失天堂的方向。”對此,他深信不疑。
老有所依的社會責任
這一年多的時間,方祥參加金牌俱樂部的活動減少到了一個月一次,因為他剛剛從奮斗了11年的房地產業(yè)功成身退,開始轉行做老年人公益事業(yè),創(chuàng)業(yè)期注定繁忙的工作占據了他大部分的時間。
“很多人認為公益不掙錢,就是讓人捐錢。實際上,公益也分為非盈利機構和社會企業(yè)兩種,所謂的社會企業(yè),是指透過商業(yè)手法運作,賺取利潤用以貢獻社會。它們所得盈余會用在扶助弱勢社群、促進小區(qū)發(fā)展及社會企業(yè)本身的投資。它們重視社會價值,多于追求最大的企業(yè)盈利,所以它的生命力更強過很多的工商企業(yè),也因為它的特殊性,得到了社會的普遍尊敬。”
確定將服務對象定位為老年人群體,是因為方祥看到了自己身邊的同齡人,對父母不管是生活上的照顧,還是精神上的溝通都不夠。“他們一周回家一次是常事,那些父母在外地的,要一年才能見上一次,以后能見的次數都能數得過來。從父母的角度來看,他們又不愿意給子女添麻煩,什么事都希望能自己解決。我想我要做的事,就是幫助這些父母晚年不寂寞,活得快樂和有尊嚴。”
他尤其是在自己的母親身上看到了:老年人精神和情感世界的缺失是多么可怕。“我的母親和父親離婚多年,后來為了我又復婚,但他們在一起并不快樂,中間有很多情感上的糾結,所以母親到老了,精神會出現問題,這件事給我很大的刺激就是,現在我們做什么都太晚了,精神上的疾病是不可能通過吃藥或治療就能解決的,關鍵要看我們在他迷失前,能為他做什么?”
雖然現在社會對老齡化有認識,卻都是說多做少,政府也確實出臺了很多政策福利措施,但在實踐執(zhí)行方面還需要一些社會企業(yè)去幫助完成。
“我之前只是在做一個給老年人設計的線上游戲,但做著做著就發(fā)現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比如做一些以街道為單位、由社區(qū)參與的線下活動。”
在方祥的計劃中,這個為老年人服務的公益網站未來將會和一些行業(yè)研究機構合作,通過互聯(lián)網服務掌握老年人的需求,尋找到最符合中國國情的老年公益服務模式,補充政府做不到的部分。
“而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給老年人提供一個交流平臺,可以跟社會專業(yè)服務機構實現溝通和對接。雖然我們現在還處于摸索階段,但我相信前景會很值得期待。”
方祥的理想是,把老年人公益的工作做出成績以后,再去涉足兒童教育事業(yè)。在他看來,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循環(huán)著的施與受的過程,而在施與受之間,他更愿意做前者。
“我現在做事或者做任何決定,都會把思維推到三十年、五十年以后,以閉眼的那一刻的價值判斷來看,這件事該不該做。人活著,不就是為了活出自我的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