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村子里大大小小的池塘有好幾個,池塘邊總是擺放幾塊長條青石,一半在水里,一半露在外邊,在這普通的青石上便延展出一番農家生活的韻味。每天,村民們都會來到池塘邊淘米洗菜、涮桶凈衣。尤其洗衣洗被時,四下里的青石板上總會響起有節奏的“砰砰砰”的棒槌聲,這時水面上悠閑的大白鵝和麻鴨子也歡喜得撲棱棱滑出去老遠。棒槌、衣物、石板、清水,構成了記憶中難忘的影像。
棒槌,在鄉下是每家洗衣必備之物。棒槌取材很簡單,將用舊的實心扁擔一截兩段,一頭用刀削細打平整,稱手即可。
黃昏時池塘邊熱鬧起來,大姑娘小媳婦換了家常衣服,拎著桶,端著盆,結伴而來洗衣、洗頭。找塊平整的露出水面的石頭,蹲下身,拎起衣服,嘩啦一抖,平鋪在水上,洗衣粉泡沫雪花般漂開去,隨即提起,平鋪石板上,舉棒槌一下下敲擊。村民們每日下田勞作,穿的多是粗布衣服,犁田耙地、插秧割麥、挑糞、打農藥,衣邊褲腳的污垢像剃頭師傅的蕩刀布一樣仿佛能刮下幾層,需棒槌翻來覆去地捶。“砰、砰、砰……”隨著有節奏的棒槌聲,污水于衣底滲出。將衣服對折起來,再折,直到折成巴掌大的一塊,層層捶打,過水,再捶,反復幾次,直至潔凈。清脆的敲打聲聲音悠長,鏗鏘有力,此起彼落,貼著水面傳出去好遠。女人們洗完衣服就會湊在一起嘻嘻哈哈拉閑話,說得興起時,天黑方才分散回家。
那時姐經常晚上去洗衣,常常拉我去做伴。姐邊捶衣裳,邊給我講關于棒槌的傳說:人參是東北三寶之一,人參的別名就叫“棒槌”。在東北的深山老林里,放山人見到人參,立即把棍子向地面一立,高喊“棒槌”,就把人參定住了。然后拿出拴有銅錢的紅絨繩,一端拴在人參莖上,另一端拴在棍上。意思是鎖住人參,人參便不能跑掉。我蹲在夜色里,在棒槌聲中傾聽著這個關于棒槌的美好傳說,癡了神,麻了腳。
棒槌聲每天都會在池塘邊的各個角落響起,缺了這聲音,池塘便少了一點生動。棒槌聲是屬于水邊的,沒有“砰砰”聲的池塘,是寂寞的,如同雞鳴狗吠,是村莊生命里特有的聲音和節奏一樣。逢到大晴天,一大早就有人來洗床單被罩了。只見其捏住兩邊,用力一拋,“撲哧”一聲,池塘笑了,水面一下子亮麗了起來。然后是不斷的“砰砰”聲。我想,池塘最愛聽的便是棒槌的聲音了。
棒槌不是貴重物件,平時和門口的磨刀石一樣,放在外面,倚墻而立,洗衣時隨手可以拿到。它的用途可廣泛著呢!秋天可代替杵用來舂芝麻,還能打豆子,就著水泥地,棒槌幾個起落,圓滾滾的大豆就噼里啪啦紛紛往外蹦了。
棒槌外形粗笨,常被人用來形容人腦子笨,不會轉彎。可姐說,其實它最實在,不虛頭巴腦,不弄虛作假,體硬心柔,用自己的身體除衣物污垢,換來清潔。人生,或也如一方布,初時干凈,中途輾轉難免會染上不潔的印跡,亦需一根無形的棒槌,經常捶打捶打自己,除去思想污垢,清潔心靈。
四大美女中,我最喜歡西施,總是布帕包頭,端木盆或挎竹籃于溪邊浣紗的模樣,有勞動的美感。可如若西施姑娘舉個棒槌捶衣,豈不更可人,讓人憐惜?那年在鳳凰古鎮,因停留時間短,早上5點鐘起來看沱江,留在腦海中印象最深的是霧氣升騰的沱江邊嘩嘩的流水聲和江邊洗衣女人不絕于耳的捶衣聲,那是生活中最自然純粹的音樂。
多年后,我已離家千里之外,每當讀到王維“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漂泊的心便百轉千回,淚光中恍見池水蕩漾,一柄棒槌濕漉漉地從如水的記憶中提起,一聲聲,柔韌悠長,“砰砰砰”,是鄉村遙遠的呼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