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薛松被江蘇省委選派到新沂市窯灣鎮(zhèn)三橋村任黨支部副書記。到村任職后4個月,她就組建了大學生村官水上救助隊。到2011年9月1日,救助隊已經(jīng)出現(xiàn)場13次,成功救起50人。
2010年8月的一天下午,薛松路過駱馬湖時看到岸邊圍著很多人。她下車一看,一條漁船只剩桅桿傾斜在水上,岸邊被救起的漁民一家三口渾身濕漉漉的坐在地上撕心裂肺般地哭喊。她想,如果成立一支民間水上救助隊,會有很多的溺水者重獲生命,還能挽回不少經(jīng)濟損失。
2010年12月,水上救助隊正式組建,薛松任隊長。32名隊員中有農(nóng)民、公務員、商人、教師,還有學生。
入隊時,每個隊員都鄭重地簽了協(xié)議:隊員要對救助活動的危險性有充分認識,并對搜救行為中出現(xiàn)的傷亡自負責任;隊員提供救助行為時有船出船、有車出車,完全是義務,靠自覺;隊員的通訊費及交通費自理;隊員不得以任何理由向被救助方索要費用……
薛松還為每個隊員印制了一張胸卡,卡片上除了姓名和電話外,還醒目地印著救助隊的形象標志:一圈拉在一起的手圍著一顆心,意思是用一群人的力量去救助溺水者。
為了提高救助效率,薛松與鎮(zhèn)武裝部長聯(lián)系,定期組織水上救助技能訓練,同時組織救助隊員分組值班,加強水邊巡邏和天氣情況的收聽和預報,盡可能地避免水上事故發(fā)生。
2011年4月的一天,薛松接到運河沿岸群眾打來的電話:一條裝載900多噸特礦石的宿遷籍艙機船,在途經(jīng)邳州與新沂交界附近的運河中沉沒。救助隊趕到后及時施救。事后,船主激動地握著搜救隊員的手說,沉沒時他極力抓住年邁的母親向岸邊游,無力顧及妻子,眼看著妻子被船舶下沉時的慣性水流帶入水下,淹沒在水中,心里都有了棄生的念頭。是救助隊救起了他的妻子,給了他活下去的希望。
薛松的記事本上,有這樣一些記錄:
7月30日。船只:徐貨9030號單機船。地點:中運河彩虹橋下游200米處。救起2名男子。無人員傷亡。
7月31日。船只:蘇運處托66號。地點:中運河。事故原因:夜間行船,觸碰岸邊發(fā)生事故。救起1名男子,1名女子。
8月4日。船只:坯運66號。地點:中運河張樓水域。事故原因:超載及陰雨天氣。救起2名男子,1名女子。
8月12日。船只:大棒船。地點:駱馬湖三角點,水深18米。事故原因:人員操作失誤。救起4名男子,1名女子。
……
薛松說:“下一步,我們打算與市110聯(lián)系,110接警后在第一時間將信息發(fā)給我們就近的救援隊員,可以大大縮短救援時間,提高救援成功率。同時,還要把救助范圍擴大到整個駱馬湖水域、運河沿岸,去幫助更多需要我們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