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盛是江蘇省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黨委書記。蔣巷村先后榮獲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農村現代化建設示范村、中國小康建設十佳紅旗單位、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村、江蘇生態百佳村等近百項國家和省級榮譽稱號。
內涵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班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農村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土地流轉加快,大量農民進城務工,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為適應這種新的變化和要求,常德盛團結帶領黨員、村民積極探索符合鄉情的科學發展之路,形成了一種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工作方法——鄉情工作法。
鄉情工作法著眼農村工作實際,順應農民致富需求,兼顧農村鄉土風俗,堅持把強村富民作為第一要務,把共同富裕作為追求目標,把率先爭優作為精神動力,充分發揮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
做法
一是緊貼村情,統籌兼顧抓發展,建強村。指從鄉村實際出發,明確農村基層黨組織新農村建設的三大任務,即統籌發展、集約發展、持續發展。
三業互動推動統籌發展。以“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游旺家”為目標,實施“儲糧于田”的沃土工程,對農田進行徹底改造,實現農業提能增效。推動村辦企業加快發展,重點發展無污染、技術含量高的鋼構件系列產品,實現工業富民。開拓新農村考察游、生態農業鄉村游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旅游業,形成產業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協調發展格局。
三集中推動集約發展。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有序推動農田向能人集中,農民向社區集中,工廠向園區集中,打造生態種養園、村民新家園、蔣巷工業園、農民蔬菜園和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四園一基地”。
三項工程推動持續發展。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實施退宅還田、還耕種糧工程等,為長遠發展留下空間。
二是飽含親情,因人制宜抓共富,惠民生。指農村基層黨組織把村民當親人,將造福村民作為重要職責,為民辦好兩件實事,即提供致富崗位,提供生活保障。
分類提供致富崗位。實施宜工則工(對適合在企業工作的村民,介紹到常盛集團務工)、宜農則農(將耕地向種地能手集中)、宜商則商(村里統一建成一些三產房,提供給愿意經商的村民,并幫助其解決所需流動資金)、宜養則養(對有養殖特長的村民,提供養殖場地,從事家禽、水產等養殖業)、宜重則重(對文化較低、身強力壯的村民,由村里介紹從事修橋、鋪路等重活)、宜輕則輕(對年老體弱的村民,提供綠化管理、清潔衛生等公益性崗位)。
全面提供生活保障。實施住者有宜居(利用村集體積累,建設新村,半價提供給村民,并配套建設學校、劇場、活動中心等)、老者有頤養(村里60周歲以上老人按“老”取酬,村里統一提供優質口糧、老年公寓,對與老人共同生活的子女給予獎勵,全村實現養老保險全覆蓋)、學習有獎勵(幼兒園全免費,對品學兼優的中小學生發放獎學金,考上大學、博士或出國留學者,給予重獎)、看病有優惠(提高農民合作醫療保險標準,個人承擔部分由村集體補助繳納,社區醫療服務站每年免費為村民提供健康體檢)。
三是順應民情,文化引領抓民風,促和諧。指農村基層黨組織抓好鄉風文明建設突出三個重點,即文化培育、民主凝聚、示范感召。
文化培育。創建學習型家庭,培育知識型農民,成立農民讀書協會,自辦廣播電視信息窗欄目,免費開放圖書館,開展讀書學習先進家庭評選活動。倡導“三守”(守法、守約、守信譽)、“六愛”(愛黨、愛國、愛村、愛親、愛友、愛自己),開展“崇尚文明、告別陋習”等主題實踐活動,實行村規民約獎勵制度,規范村民日常生活行為。
民主凝聚。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重大事項由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重大決策及時向村民大會通報。實行黨務公開、村務公開、廠務公開、財務公開,落實村民對村級重大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
示范感召。常德盛自擔任蔣巷村黨委書記起,就立下“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拿全村最高獎金,不住全村最好房子”的“三不”規矩,至今仍住在1980年代建的房子里。在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下,全村形成了人人敬業樂業、個個奮發向上的良好氛圍。
啟示
鄉情工作法是一套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法,具有深刻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是農村干部不能只顧埋頭苦干,更要科學謀劃。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立足城鄉統籌、科學發展的制高點,著眼產業布局、土地集約、生態保護,長遠謀劃,統籌推進,才能走對路、快發展、有奔頭。二是農村黨員干部不能只顧自己富,更要帶領大家富。三是致富農民不能只顧富口袋,更要富腦袋。要著力用先進文化武裝人,用現代文明提升人,大力培養現代新型農民,推動農村持續發展、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