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在鄰縣一鄉鎮當副鎮長,一個周末,我去他那里,他把我帶到新鎮區的文化廣場。廣場占地近百畝,地面鋪的全是大理石,中間的噴泉、假山、名人雕塑錯落有致,香樟、桂花樹、槐樹等名貴樹種和射燈鑲嵌在周邊,遠遠望去,頗為氣派。但臨近一看,不禁令人皺眉:名曰文化廣場,但沒一個群眾在活動,上面曬滿了谷。一群正在啄食的麻雀見我們來了,一轟而起飛向長空。
“晚上廣場上一定很熱鬧吧?”我問。
“晚上更清冷。”同學向我介紹,“這個廣場是請省設計院設計的,由鎮政府出資,花了1000多萬元。當初提出的口號是提升城鎮品味,改善群眾文化生活。沒有預料到,建成后利用率不高。新鎮區產業、基礎設施還不配套,雖建起了棟棟新樓,但這些房子大都是外出務工的農民回家建的,建成后,多數家庭把門一鎖繼續外出打工,有的只留下老人在家看屋。到了晚上,新鎮區只有星星點點的幾片燈光,路上的行人極為稀少。老鎮區雖較繁華,但鎮政府、鎮直部門工作人員大都在縣城有房,晚上都回縣城了。那些在老鎮區經商的、做工的人一天忙到晚,極為疲勞,誰還有心思到廣場來活動?更何況廣場離老鎮區較遠!”
同學搖搖頭接著說:“廣場上的噴泉因運行費用太高,只在建成慶典時開過一次。廣場建成后,成為全縣小城鎮建設的一個亮點,鎮里大手筆推進城鎮建設的經驗,還在全地區會議上做過交流,經常有人來參觀學習,一年接待費要花幾萬元。前任鎮黨委書記年初已交流到附近縣擔任副縣長。他走了,但問題留下了。現在,這個廣場欠債1000多萬元,占用的土地沒辦齊相關手續,一些失地的農民天天到鎮里要補償。有些農民因無地種,只好到外地打工。”
聽完同學的話,我產生了一種幻覺,仿佛看到廣場上蓬勃生長的是無垠的莊稼。這1000多萬元可以資助多少貧困生上學,可以解決多少貧困戶的生活問題,可以改善多少耕地的水利設施啊?
這幾年,中央反復強調要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反對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可這些工程為什么還屢禁不止?國家審計署2011年6月27日公布的《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中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為107174.91億元。我想,地方性政府債務的增加與政績工程不無關系。
應該如何杜絕這一失范現象呢?
我覺得要從三個方面努力。一要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評價一屆政府官員的政績,不能光看高樓、廣場等面上的設施,更要看群眾是否得到了實惠。二要加強監管。有關部門對由政府投入的工程要縝密論證,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把好項目審批關,從源頭上杜絕這類政績工程的出現。加強對各級干部的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加強監管,確保每筆資金用在刀刃上,防止地方政府的亂投資。三是落實責任追究制。對不切實際、浪費國家財力、大搞政績工程的領導干部,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