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0日,江西省南康市發生了一起因村民對違章建筑不滿而試圖以堵塞交通的極端方式表達訴求的集體非正常上訪事件。由于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信訪維穩力量及時到場,疏導工作迅速展開,現場解答村民訴求,使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交通得到及時恢復,事態很快得到平息。
事件始末
20日上午10時許,南康市委維穩辦接到某鄉信息報告,其轄區近百名伍姓村民因不滿曾某違章建房,正在采取堵路的極端形式群體上訪。市委維穩辦立即向當地黨委、政府及市國土資源局發出一級維穩預警。市委政法委書記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迅速調集信訪維穩力量開展矛盾調處工作。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掛點領導隨后趕到現場,迅速開展疏導教育工作。經過近2個小時的法律政策宣傳和思想疏導教育,上訪村民終于同意依法依規解決問題,并主動撤除路障,恢復交通。
下午,當地政府組織力量對曾某違章建筑依法強拆。但就在拆除工作接近尾聲時,由于負責穩控工作的相關工作人員疏忽大意,曾某突然脫控,手拿鐵錘跑到被拆房屋的屋頂阻止施工,且口氣十分強硬。伍姓村民的不滿情緒再度高漲,不僅要求政府強行拆除違章建筑,還要求將曾某10年前建造的兩間磚房一并拆除。由于當時天色近晚,出于安全考慮,執法隊暫停了施工作業。上訪村民誤以為要停止強拆工作,遂再次將水泥電線桿橫在路上,造成第二次堵路。
20分鐘后,在外處理公務的南康市委書記、市長趕到現場接訪,并代表市委、市政府承諾,一定依法依規處理到位,給村民一個滿意的答復。村民隨之撤去路障,交通再次得到暢通。之后,市委書記現場召開會議,研究部署處置措施,決定由市委分管領導牽頭,從紀委、審計、財政、組織、民政等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工作組,了解上訪村民的其他訴求;由市委政法委書記組織人員連夜上門逐戶做思想教育和政策法律宣傳工作,確保第二天群眾不聚集、不上路、不上訪;由市委掛點領導組織人員負責做曾某的思想工作,確保不再發生過激言行,挑起矛盾事端。此后,市委書記到伍姓村民家中走訪,詳細了解村民訴求,同時,強制拆除違章建筑工作也在村民監督下有序運行。由于工作得力,措施到位,上訪事件的組織者親自協助做上訪群眾工作,使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原因分析
此次伍姓村民集體非正常上訪事件的發生,看似伍姓村民對曾某違章建筑不滿,實際上是當地許多消極因素長期相互交織的結果。從調查反饋的情況來看,村民集體采取過激行為,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因素。
矛盾長期積累,化解不力,導致群眾積怨加深。近幾年,當地社會治安看上去似乎風平浪靜,實際各種矛盾糾紛暗流涌動,除曾某違章建筑糾紛外,紅磚廠取土山嶺權屬糾紛、果園排灌渠毀壞糾紛、果園租金收后分配等一系列問題均未得到及時解決,加上對財務、低保等村務未公開的不滿,致使村民對村兩委干部由不信任到不滿的心理日漸加劇。
執法工作疲軟,反應遲緩,導致矛盾集中爆發。2009年8月,曾某開始動工時,鄉、村兩級干部僅進行了口頭制止,10月,鄉國土所下達了《土地管理責令停建通知書》。但曾某置之不理。當地鄉政府既沒依法強制執行,也沒按要求上報上級國土監管部門。2009年11月,村黨支部、村委會召集7個村民小組長就曾某建房一事召開表決會議,同意曾某建房,并簽了字,鄉黨委、政府也沒引起足夠重視,從而進一步激化了伍姓村民的不滿情緒,部分村民甚至懷疑村干部及簽字的組長收取了曾某的好處費,致使矛盾升級。
維穩機制懸空,信息不暢,導致工作陷于被動。此次伍姓村民群體上訪,并非瞬間爆發,而是經歷過一定的醞釀階段,曾經暴露出一系列苗頭,但并未引起鄉、村兩級干部的重視。2010年2月11日,部分外出務工返鄉的伍姓村民聚會,商討拆除曾某的違章建筑;2月14日,30多名伍姓村民到鄉政府,要求政府依法拆除曾某的違章建筑,鄉政府值班領導以春節放假還未上班為由,讓他們2月20日再派代表來鄉政府處理;2月15日,鄉黨委書記打電話給該村村干部,要求其做好穩控工作,并表示2月20日請市土管局執法大隊來處理此事,要求村干部密切關注并及時匯報事態的發展;2月17日,伍姓村民部分外出務工返鄉人員組織召開部分村民戶代表會議,選舉產生了10人組成的理事會,就如何拆除曾某的違章建筑和村里的其他事宜進行討論。村干部也參與此會,但未將有關情況及時上報到鄉政府,使鄉政府信息掌控不靈,工作陷入被動。
基層組織軟弱,威信不高,導致宗族勢力抬頭。近年來,由于當地黨委、政府忽視基層組織建設,基層組織在群眾中的公信度逐年下降,村干部在村級事務中的話語權逐步減弱,致使宗族勢力出現抬頭趨勢,村民通過正常渠道解決合理訴求的意識淡薄,有訴求不是通過村級組織解決,而是通過家族理事會出面,采取攔路堵塞交通的極端行為給政府施壓。
幾點思考
責任意識不強,苗頭化解不及時,必然導致矛盾激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治意識、監督意識不斷增強,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強烈,各種矛盾糾紛難免經常顯現出來。面對各種矛盾糾紛,如果責任意識不強,放之任之,就會錯過最佳處理時機,導致矛盾激化,事態升級,使本來可以避免的矛盾糾紛,最終造成負面影響。
基層基礎薄弱,社會管理不深入,必然導致問題多發。解決農村信訪事宜,必須把排查矛盾糾紛,化解矛盾糾紛當作一項基礎性工作抓緊抓實,做到立足源頭,著眼防范。如果基層組織軟弱無力,社會管理嚴重滯后,宗族勢力就有可能搶位、占位,各種矛盾糾紛就可能接踵而來。只有打牢基礎,夯實力量,尊重群眾權益,關心群眾生計,努力減少社會不和諧因素,才能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
維穩機制虛化,執行落實不嚴格,必然導致工作被動。加強基層治理,維護社會穩定,機制是保障,執行是關鍵。再好的工作機制,如果沒有人去認真執行,就會形同虛設。此次伍姓村民集體非訪事件,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地鄉、村兩級干部沒有嚴格執行信訪維穩工作機制,缺乏應有的政治敏銳性,信息溝通上報不及時,沒有準確掌握情報信息,協調處置又不得力,執法不到位,沒有把糾紛解決在初始階段,使事情處理難度加大。
執政為民不實,基層群眾不信任,必然導致公信力下降。公信力是基層組織合法性的基礎。此次村民集體非正常上訪的直接導火索是曾姓村民的違章建筑,而最根本的原因則是基層組織、基層干部的執政理念產生了偏差。曾某違章建筑問題早在2009年8月就有人開始反映,從村里到鄉里,前后歷時半年,但沒人對此引起重視,沒有一個單位主動回應村民的訴求,沒有一級組織主動介入調處,村民的合理訴求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導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導致群眾對基層組織信任度下降,威信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