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先家是山東省濰坊市青州人,1998年他被選為青州市王墳鎮侯王村黨支部書記。他回憶說:“當時的工作并不好做。改革開放前,黨群關系或者說政府與老百姓之間是‘魚水關系’;改革開放后,黨群關系漸漸變為‘夫妻關系’,雖然總有不和甚至吵架,但是,共同的日子還要過下去。”我問他,從他的感受來看,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馮先家說:“改革開放是一個利益調整的階段,其間有一部分人利益受損,黨群關系出現不融洽可以理解。從1990年代后期開始,輿論有一種錯誤的導向,即干部都是壞的,政府都是欺壓百姓的。由此造成老百姓與政府的疏離和對立。”馮先家正是在這種局面下當上了村領導。他會怎么做呢?
馮先家發現,由于利益爭執的加劇,在侯王村出現了不少不贍養老人的現象。年輕人都為自己而奔忙,即便在齊魯大地這樣傳統文化深厚的地方,不少人在現實面前,就算有孝敬老人的愿望,也顯得力不從心。老人生活處境困難,成為其時農村地區社會生活緊張化的典型。馮先家決定先從尊老著手,以孝道為切入點,推進村里的工作。
當時,侯王村集體每年只有2萬元的收入,但馮先家決定從這筆錢中拿出一部分照顧老人。尤其對于高齡老人、家中缺乏照顧的老人,村集體除了逢年過節給這些老人送一些生活必需品外,還擠出一部分錢,給老人發放補助。雖然每個老人只有幾十元,但這一行動的意義非凡。馮先家找到一些私營業主,希望他們能為老人拿出一些錢。一位私營業主拿出1萬多元,馮先家用這筆錢給每位老人買了一件軍大衣。從此以后,黃色軍大衣成為這里老人的標志。有一位老人平時就很珍惜他的軍大衣,絕舍不得借給別人穿,去世前還留下遺囑,要將黃色軍大衣帶入棺材。
馮先家還要求村里的每一個后生都簽署贍養老人的協議。除了老人的生活費外,對于贍養老人還做出具體的統一規定。例如,要求子女給老人購置電風扇或空調,每年給老人添置3套新衣服。隨著村集體的發展,馮先家帶領村干部帶頭孝敬老人。村里規定,每年給每個老人提供300公斤糧食,其中80%是細糧;每年給老人免費做2次體檢;給所有老人裝電話,電話費全免。村里設立了一個告示牌,上面有所有老人的照片和生日,還寫著:“父母的生日,晚輩的感恩日”。每當老人過生日,村干部都要給老人送禮物,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現在,給每位老人送生日蛋糕,已經是慣例。老人生病,村干部都要及時探望。老人過世,村干部要送花圈,還要到祭奠現場鞠躬致哀等等。
對于村里不孝敬老人的現象,馮先家抓住典型通報批評。侯王村有一戶人家,女兒不孝敬老人,入贅的女婿也不敢違抗。有一次,因為嫌老人起得太晚,女兒在老人還沒起床時,把老人的被褥和衣服扔到屋外。按當地風俗,只有老人過世后,才能處理老人的遺物,因此這位老人認為女兒的舉動是催他快死,便找到馮先家訴苦,說想自殺。馮先家立即在全村通報批評這一不孝敬老人的行為,在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下,這位老人的女兒痛哭流涕,表示要徹底改正。
馮先家為何要帶領村干部長期堅持孝敬老人?因為他發現,孝敬老人的舉動,使村干部的工作更容易做了。一些村民見到村干部比他們自己都孝敬他們的父母時,與村干部的關系立即拉近了。一次,一條公路要通過他們村,規劃范圍內要遷一座墳,但是,這家人的4個兒子都不愿遷祖墳,認為那樣做會壞了他們家的風水,村干部多次做工作無效。正巧這家老人過世,馮先家帶著干部前去送花圈、鞠躬致哀,結果當場感動了老人的4個兒子,答應馬上將祖墳遷走。馮先家說,現在村里的民主決策都有長輩老人參與,效果顯著。有一次,村里要修一條路,要砍掉幾戶人家的果樹,這幾戶人家便要求賠償。村里老人開會后決定:修路是對全村有益的事情,按最短的直線距離修路,遇到誰家的果樹,要砍都得砍,一視同仁,而且沒有賠償。老人做出的這個決定很快被村民接受。
13年下來,當地孝敬老人已經蔚然成風,當初需要簽孝敬老人的協議這樣的事,如今已不需要,孝敬老人已經成為村里絕大多數人的自覺行動,也成為村民互相監督的日常行為。孝敬老人也能帶來經濟效益。過去婆媳關系緊張的家庭,婆婆不愿替兒媳帶孩子,結果,公婆得不到照顧,兒媳也被孩子拖著。現在婆媳關系好了,老人主動帶孩子,兒媳便能騰出精力做一些增加收入的事。13年來,馮先家“以孝治村”的做法使得全村的凝聚力加強,人與人之間更加和諧,全村人均收入已經超過1萬元。侯王村連續多年入選山東省青州市百強村行列,多次被評為山東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山東省孝文化教育基地。馮先家本人被評為青州市勞動模范、濰坊市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中華孝親敬老楷模。
馮先家作為一個共產黨的基層干部,將孝道與黨群關系聯系在一起,既有對傳統的繼承,也有發揮和創造;既實現了經濟的增長,又大大緩和、融洽了黨群關系和官民關系。胡錦濤總書記曾經說,要探索社會管理的新方式,馮先家“以孝治村”的做法就是一個成功探索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