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體制的轉軌和社會的轉型,農村社會的各種利益關系也呈現錯綜復雜的狀態,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新矛盾。處理好新形勢下農村的各種矛盾,是農村社會和諧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
一是建立加快發展農村經濟的機制。農村絕大部分矛盾是發展不足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因此,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消除農村社會矛盾的治本之策。村干部要強化農業是基礎的意識,創造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條件,做到從長遠考慮,統一規劃,加大投入,確保農村旱澇保收、生態良性循環。一要強力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深入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指導農民從市場需要出發進行種植和養殖,提高農村產業化抗風險能力,以龍頭企業帶動、“公司+農戶”等形式帶動農民致富。二要大力發展鄉、村農產品加工企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的收入。三要積極發展鄉村旅游、交通運輸等農村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四要降低農村信用貸款門檻,扎實做好領導干部下鄉駐村、包村增收工作,幫助農村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加大交通、水利為主的基礎設施投入,提高農業綜合發展能力。五要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就業指導服務,促進農民就地就業和轉移就業,讓農民有事可做,有錢可掙,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六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和鼓勵農民創業,壯大基層政府的經濟實力,為構建和諧農村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是建立基層干部的執政能力培訓機制。要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推動農村發展,維護農村穩定,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基層干部的執政能力。因此,建立基層干部的執政能力培訓機制,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增強他們處理矛盾、化解矛盾的能力非常關鍵。一要提高基層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發展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公仆意識和自律意識,真心誠意為群眾辦好事、解難事。二要提高基層干部的政策和法律水平,增強政策觀念和依法辦事的能力,學會用法律手段調解、疏導民事糾紛,化解農村矛盾。三要提高基層干部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和科技素質,增強帶領群眾發展經濟的本領,為化解農村矛盾提供物質保障。四要教育干部切實轉變工作作風,防止和克服影響農民利益、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主觀主義等作風。要嚴格干部首問負責制、限時辦責制和應急值班制度等各項規章制度。要撲下身子真正做公仆,不斷增強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沉入基層,融入群眾,真心實意維護群眾利益。對待群眾的意見,做到認真負責,不推諉,不失職,對侵害群眾利益的問題要堅決糾正。
三是建立普法教育長效機制。要結合村民生產、生活實際,采取各種形式,依托各類宣傳載體,有針對性地開展送法下鄉活動。一要針對矛盾糾紛發生、發展規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如農村春節前后容易發生婚姻家庭糾紛,年終時容易發生贍養和債務糾紛,農忙季節容易發生生產經營性糾紛,農閑季節容易發生房屋宅基地糾紛,城市建設容易發生拆遷、安置、噪音擾民糾紛等等。應掌握這些規律,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使預測走在預防前,預防走在調解前,防患于未然。二要結合送法下鄉活動,進村入戶給村民宣講法律法規及有關政策。同時,在村民中開展相關法律法規的咨詢活動,幫助村民理解政策,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三要在調解化解矛盾中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做到調解一案,教育一片。四要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傳播媒體以及墻報、板報等手段,廣泛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科技知識,不斷提高農民的政策水平、法制觀念和科技素養。五要扎實抓好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提高教學質量。有條件的地方要把重點放在普及高中教育上,不斷提升村民的文化水準,這既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維護農村長治久安的重要環節。
四是建立社會管理格局和聯動機制。隨著農村矛盾糾紛日益增多和復雜,很多跨地區、跨部門的矛盾糾紛需要相關部門共同協調配合解決。一要認真落實中央關于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社會管理格局的新要求,積極探索建立完善符合當地實際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堅持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總攬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統籌各方。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發揮民間團體、基層自治組織、各類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的協同作用。廣泛動員和組織群眾依法有序參與社會管理,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二要建立健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掛帥,紀檢、信訪、綜治、公安、法院及相關部門單位參與的矛盾糾紛化解聯動機制,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相互協作,統一受理、調處轄區內的矛盾糾紛,把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做到有機結合。三要建立以村為主的機制。村干部和村民長期生活在一起,最清楚村民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只要村級組織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不管矛盾如何復雜、如何尖銳,村里發生的矛盾和問題大部分都可以在村里得到妥善解決。四要健全基層管理和服務體系。要強化政府服務職能,整合勞動、就業、社保、民政、衛生、文化等服務資源,推行崗位兼容制、分片管理制,實施“定人、定向、定位、定責、定時”的網格化管理,逐步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簡化辦事手續,方便群眾辦事,提高服務管理效率。同時,推動管理重心下移,延伸基本公共服務職能,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整合人口、就業、社保、民政、衛生、文化以及綜治、維穩、信訪等管理職能和服務資源,加快村級信息化建設,構建村級綜合管理和服務平臺,支持和鼓勵農村公益性社會組織參與民生服務,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綜合服務類和生態環保類社會組織,彌補行政組織服務欠缺職能。五要堅持完善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其他領導協調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同時,要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誰主管、誰負責”,進一步健全和落實抓穩定的工作責任制,實施目標化管理,加大考核力度。
五是建立社會矛盾預防機制。農村社會矛盾糾紛都有一個醞釀—發展—激化的過程,只有及時將矛盾糾紛隱患排除,才能減少矛盾的發生,才能有效控制群體性事件、集體上訪和越級上訪。一要規范源頭治理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從治本的高度,努力構建源頭治理體系,不斷優化社會管理的宏觀環境,最大限度地防止、減少、弱化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的產生。要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公共服務需求,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建立健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保障體系,增強社會各群體對社會秩序的認同感,引導全社會形成共建、共享、共贏的理念。要引導公民依法、理性地反映訴求,把解決社會矛盾逐步納入法治軌道。同時,加強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統一思想,理順情緒,提升文明素養,培養健康心態,不斷夯實社會和諧穩定的思想文化基礎。二要建立社會矛盾預警機制。要建立社會矛盾信息員制度,注重開辟信息來源,拓寬信息渠道,了解農民群眾的需求。定期開展輿情收集和分析,推行重大決策、政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及時察覺、恰當處理仍在潛伏期的社會矛盾,努力掌握矛盾調節的主動權。不斷完善信息分析研判制度,及時準確、全面、有效地收集矛盾糾紛信息,綜合分析研判,提高預警能力,將矛盾糾紛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提高各級組織防范重大突發事件的能力。三要建立社會矛盾排查機制。以鄉鎮、辦事處和村組為單位,對可能引發上訪的不穩定因素,農民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等進行全面排查。堅持經常性排查機制,集中排查化解和專項排查化解相結合,建立和落實矛盾糾紛排查登記臺賬、矛盾糾紛分類處置、預測排查以及領導包案、跟蹤督辦、掛牌交辦等相關制度,把基層矛盾糾紛的排查落到實處。同時,還要深入田間、地頭、農戶開展民情民意調查。
六是建立社會矛盾化解機制。一要改變過去那種過多依賴行政手段的管理模式,盡量減少管、控、壓、罰手段,不斷增強做群眾工作的能力,盡可能通過對話、溝通、協商等人性化的辦法來化解社會矛盾。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堅持開展各種形式的領導干部與網民互動交流活動,不斷提高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和網絡問政的溝通水平。二要構建一種以人民調解為主,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等調解手段為輔的大調解工作體系,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方法,鼓勵民眾合理選擇糾紛解決途徑,規范相關程序,實現糾紛解決機制多元化、合理化和制度化。三要結合領導下基層,機關、鄉鎮干部駐村和包村活動,實行領導干部、鄉村干部、人大代表定期接待群眾、拜訪群眾制度,真正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訪察民情,認真解決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要建立健全以領導包案、限時辦結、定期調度等為主的制度體系,推動社會矛盾化解工作有序高效運轉,逐步形成維護農村穩定的長效工作機制,防止社會矛盾堆積、激化,努力做到“小糾紛不出村、大糾紛不出鄉鎮、疑難糾紛不出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