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開始之前,學員們先是2人一組互做肩部按摩,體驗合作的妙處,而后齊唱互助合作歌,為自己打勁。隨后,何慧麗和大家一起探討河南蘭考的新鄉村建設經驗。課堂紀律嚴明,若是誰的手機響了,旁邊的人就會下意識地提示關機。
2011年11月2日,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村委主任》記者體驗了一場新穎別致而又富有效率的培訓活動。這次活動歷時5天,由亳州市譙城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與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共同主辦,施永青基金會贊助,亳州市5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和部分社員參加了培訓。
自10月30日開班以來,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合作經濟學會副會長繆建平,安徽財經大學中國合作社研究院副院長唐敏和開封市市長助理、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何慧麗先后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作了深入交流。
據亳州市譙城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理事長王顯強介紹,這次培訓只是合作社聯合會所開展的諸多活動中的一個。自2010年2月成立以來,合作社聯合會已經先后開展了30多次培訓、宣傳和信息指導等活動。
單槍匹馬的無奈
王顯強,1977年生于亳州市譙城區華佗鎮大王村,中專學歷。1998年應聘成為TCL電器合肥分公司的技術服務人員。
2008年,哥哥王顯忠打來的一個電話,影響了王顯強以后的人生抉擇。
“你回來和我一起養牛吧,去年咱村養牛的人賺了很多錢呢!”王顯忠激動地說道。
王顯忠的話一下子點醒了王顯強。聯想到之前在網上看到的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及國家對養牛戶的補貼政策,他興奮地只回答了一個字:“好!”
他立馬辭職,與叔叔、哥哥每人投資4萬元,合伙建起了1個小型肉牛養殖場。
受2007年肉牛價格持續上漲的影響,他購買的牛犢從上年的5元/公斤漲到20元/公斤。然而,2008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狠狠地砸了他一棒槌,肉牛價格一路直下,跌了將近一半。
這時,村里好事的人冷嘲熱諷起來:“建設(王顯強的小名),你看你,好好的技術員不做,現在虧大了吧?”
痛定思痛之后,王顯強認為,肉牛養殖戶想要賺錢,必須成立養牛專業合作組織,通過這種方式提升定價權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在仔細研究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相關法律之后,2009年3月15日,王顯強和幾個養牛戶一起發起成立了亳州市譙城區旺養牛專業合作社。然而,合作社的發展狀況并沒有他想象的那么好。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由于虧得厲害,很多肉牛養殖戶紛紛退出養牛行業,包括他的叔叔和哥哥。任憑王顯強如何死纏硬磨,他倆都不為所動。幾經動員之后,合作社的社員發展到50多戶,肉牛存欄量發展到300多頭。
王顯強認為,養牛專業合作社的最大好處是,由于統購統銷,合作社與外部企業的談判能力大大增強,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益。
然而,在與企業打交道的過程中,王顯強還是發現了單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不足。他認為,雖然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流通領域的利潤返還給社員,但畢竟還是勢單力薄,不能把觸角伸向更廣泛的領域,也無法向產業鏈的中下游——加工領域發展,這方面的利潤都被企業賺走了。
融資難更是擺在合作社面前的一道坎。
他想向社員融資,但受小農意識的影響,社員在沒有得到切實利益的情況下,并不買他的賬。他又想到了獲取政策扶持,這更令他失望。因為他的合作社規模小,組織力弱,很難被有關部門認可。
由于融資難,養牛專業合作社的組織結構很難健全起來。
這時,王顯強強烈地意識到,單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加上合作社大多是剛剛建立,組織能力差,規模小,不規范,還不能適應風云變幻的市場,因此,有必要整合。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的念頭在他的心里悄然升起。
他先是去區農委申請,請求區農委作為合作社聯合會的指導單位。聽過王顯強的一番分析后,區農委領導欣然同意。他又去區民政局咨詢,得知成立合作社聯合會必須要有30個團體會員和15個個人會員共同發起。
王顯強很興奮,騎著摩托車滿譙城區跑,挨個找合作社做工作。盡管大家對聯合會了解的少,盡管他吃了不少閉門羹,但1個多月跑下來,成立合作社聯合會的條件全部具備。
2010年2月8日,譙城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在區民政局注冊。合作社聯合會嚴格地制定了章程,明確了服務宗旨、服務范圍,建立了組織機構。
2010年3月13日,合作社聯合會召開成立大會,來自譙城區3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齊聚一堂,共商發展大計。王顯強被推舉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的理事長。
“非正規”的運作
合作社聯合會成立后的頭幾個月,王顯強天天騎著摩托車去各合作社轉。
由于缺乏資金,合作社聯合會的辦公室就設在王顯強家里。
2010年7月29日,北京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的工作人員容春麗和其他支農大學生一起來到合作社聯合會調研時,對王顯強表示了不滿。
“聯合會聯合了這么多家合作社,但基本上只有你一人在操作,而且你還把聯合會的辦公室設在家里,這樣能運作好嗎?”大學生們質問王顯強。
“聯合會屬于非贏利性質的社會團體,現在合作社的發展大都不成熟,想要收取會費肯定不現實,租賃大辦公室花費太大。聯合會運作的好壞,不能看辦公室的大小,只要實實在在為合作社辦事就行。”王顯強實話實說。
后來,當大學生們了解到聯合會確實是在做實事,而且王顯強也貼了很多錢時,慢慢地理解了。
為了增加聯合會的人手,王顯強拉來懂網絡的弟弟王顯申,專門負責信息發布和指導,找來好友——《亳州日報》記者張紅軍,專門為聯合會做宣傳。亳州市愛心車隊隊長王磊聽他在搞專業合作社聯合會,毅然決然地加入進來,成為聯合會的總干事。包括王顯強在內的工作人員都無償為合作社聯合會服務。
在王顯強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聯合會逐步步入正軌。合作社聯合會之下設立的信息部、業務部、協調部等部門,分別負責信息提供、活動宣傳以及社員培訓等業務。
在信息提供方面,王顯強自己花2000元建立了亳州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網,建立了亳州農民專業合作社QQ群,不定期地開展QQ論壇。通過這兩種途徑,讓會員及時了解全國各地的市場行情和國家的各種涉農政策。
王顯強告訴《村委主任》記者,現在農村的信息仍然十分閉塞,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往往是熟人之間的傳播,不能根據市場的有效需求決定生產,對農民進行信息指導的目的是為了增強農民生產的理性。
在社員培訓方面,聯合會與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譙城區農委、亳州市工業技術學院、星天技術學校、智達職業技術學校等多家單位共同舉辦了10余次專門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及社員的培訓。
2011年5月20日,譙城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組織全區農機專業合作社在智達職業技術學校開展了為期3天的技術培訓。培訓活動中,譙城區農機學校的老師講解了農機使用和保養方面的知識。億豐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劉繼明介紹了合作社的運作模式。
同年7月8日,合作社聯合會與年豐蔬菜專業合作社一道對社員進行了蔬菜種植培訓,亳州市農業委員會農管辦主任張濤介紹了有機蔬菜種植技術,年豐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松年講授了大棚蔬菜種植管理技術。
和其他單位開展的培訓活動相比,聯合會培訓活動的最大特點是注重培訓效果,而不拘泥于培訓形式。
以本文開頭所說的這次培訓活動為例,上課過程中,專家與學員進行面對面、平等交流。若有學員不同意專家的看法,可以立馬反駁。課余活動豐富多彩。傍晚時分,大家就載歌載舞,盡情聯歡。
在這次培訓中,硬是被朋友拉來“跑龍套”的亳州市渦陽縣公吉寺鎮王大樓村農民王中杰,開始一直默不作聲的他在聆聽了專家們的講課之后,變得十分活躍。當另一位朋友邀請他去阜陽一起開辦幼兒園的時候,一向守約的他爽約了。“不去開辦幼兒園了,我要回家搞合作社!”他在電話這頭大聲說道。
盡管這樣,億豐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劉繼明還是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他覺得合作社聯合會的培訓效果固然很好,但是讓大家連續幾天住賓館,吃大餐,還是浪費了不少資金。他提議以后把培訓活動辦到鄉下,大家一起吃農家飯,睡農家床,這樣不僅能降低成本,而且更能接地氣。王顯強對此深表贊同,采納了他的建議。
除了培訓社員和提供信息外,聯合會還不定期地開展大型宣傳活動。
2011年7月的第1個星期六是國際合作社宣傳日。這一天,譙城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通過1.5萬份宣傳單、500張海報、200張光盤和100條橫幅,宣傳合作社的相關政策法規。6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和部分社員參加了這次活動。
合作社聯合會的統購統銷工作也初見成效。
2011年4月,在聯合會的指導下,譙城區6家合作社注冊成立了合作社聯合社。新成立的聯合社流轉土地3萬畝,購買農機85臺,種植蔬菜200畝,年銷售農資1500噸。
對外交流是譙城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的一項重點工作。聯合會先與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建立聯系,王顯強也多次參加了他們舉辦的培訓活動。而后又于2010年12月加入了全國性的農民合作組織——農禾之家。
2011年11月8日,農禾之家在北京舉辦為期1周的農合CEO培訓班,包括王顯強在內的全國13家農合組織26名學員共同參加了這次培訓。
對于發展會員,合作社聯合會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審查程序,其中有一項十分重要的條件,合作社必須是真實運行而不是空殼的。現在,合作社聯合會已經成功發展合作社會員單位65家。
為了籌集合作社聯合會的運作經費,王顯強四處化緣。他與施永青基金會取得聯系,獲得了對方的一些資助。向區農委申請了陽光工程培訓資金,專門培訓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社員。與廣西玉林的一家藥材公司合作,建立中藥材市場價格查詢網。合作社聯合會還成立了福利彩票發行服務中心,通過承包的形式,每年向承包人收取一定的費用。
自從合作社聯合會成立以后,王顯強就把養牛專業合作社托付給其他社員負責,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社聯合會的運營中去。
由于是無償為聯合會服務,為了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王顯強和弟弟王顯申各投資3萬元,在市區成立了一家電腦銷售店,店里的日常事務由王顯申打理。
“等到合作社聯合會的會員單位發展壯大后,我們會考慮每年向會員單位適當收取一些會費,確保聯合會的可持續發展。”王顯強告訴《村委主任》記者。
亳州市農業委員會副主任朱從友對譙城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成立以來所做的工作非常認可。在一次合作社培訓活動中,他直截了當地夸贊道:“王顯強做任何事情都是雷厲風行!”
真合作的力量
在譙城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的協助下,譙城區涌現了一批真正由農民自己成立的、發展態勢很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
譙城區億豐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其中一例。劉繼明原為亳州市糧食局的一名公務員,退休后,打算為家鄉做點事情,便于2009年3月成立了億豐農民專業合作社,現為該合作社的負責人。
劉繼明告訴《村委主任》記者,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合作社是否有信譽。合作社專門成立了民事糾紛調解小組,把調解社員糾紛、幫農民修路修橋放在重要位置。
劉繼明回憶,自合作社聯合會成立以來,王顯強到他們合作社去的次數不下20次,而且沒吃過他一頓飯。
每次去的時候,劉繼明都把合作社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反映給王顯強,王顯強會把合作社會員單位反映的問題集中起來,統一反映給區農委。
劉繼明每次進城的時候必然會到合作社聯合會辦公室坐坐,交流交流情況。他不懂電腦,每次做申報材料都請王顯強幫忙。在聯合會的幫助指導下,億豐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亳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
據了解,億豐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從事小麥、玉米、藥材等多種作物的種植,此外,還建有瓶蓋廠、床墊廠以及拉絲廠。現在,合作社的公共積累已經達到50多萬元,社員總數有876戶,覆蓋7個建制村。
譙城區五馬藥材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楊超俊前些年只身到山東打工,由于生意做得好,就在山東買了房子,并把全家人都遷到那里。但是,有濟世情懷的他還是想為父老鄉親做點實事,便攜一家老小回到五馬鎮,創辦了藥材種植協會。
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以后,五馬藥材種植協會轉制為五馬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
截至目前,合作社建成了總面積50畝地的藥材交易市場。除了社員的分紅、福利外,合作社修公路,建辦公室、交易場地,完善了基礎設施。
每逢交易日,全國各地的藥材商齊聚五馬鎮,場面十分火爆。合作社免費為藥農和藥商提供毛巾、純凈水以及創可貼、感冒藥、消炎藥等各種常用的藥品。
合作社聯合會成立后,為了解五馬藥材專業合作社的運作情況,王顯強在五馬藥材專業合作社呆了很長一段時間。除了對合作社的社員進行信息化培訓外,他專門制作了五馬藥材專業合作社的宣傳視頻,通過網絡向外界推介。王顯強見五馬藥材專業合作社的藥材交易市場都是露天的,風吹日曬雨淋影響了藥農和藥商交易后,便決定以合作社聯合會的名義為他們爭取一定的項目資金,建設一個封頂的交易大棚。王顯強交上申報材料后不久,省財政廳就專門派人到五馬藥材專業合作社實地考察。省財政廳工作人員對五馬藥材專業合作社深表贊許,表示來年會對五馬藥材專業合作社重點扶持。
2010年7月29日,北京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的工作人員到五馬藥材專業合作社考察后,認為“這個合作社已經達到了國際合作社的標準”。
據王顯強介紹,譙城區真正由農民自己運作成功且產生較大影響力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有10家之多。
本刊短評:
惟有公心不泯,方能事業長青
此次去亳州采訪,記者的最大感慨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的公心實在太重要。王顯強可以用辛辛苦苦攢錢買來的房屋申請抵押貸款,劉繼明可以自掏腰包宴請合作社社員,楊超俊可以放棄“榮華富貴”,只希望為父老鄉親做點實事。
記者在亳州也見識了一家空殼合作社。合作社的理事長其實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專門為農民提供種子,向農民收購藥材,從中獲取差價,偶爾也套取些政策扶持,最終賺得盆滿缽滿,不亦樂乎。
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同于企業,企業是為私人服務的,合作社則是為公眾服務的。亳州市譙城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惟有公心不泯,方能事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