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來,山西省侯馬市按照新農村建設的方針,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集中連片發展、逐步推進的新農村建設指導思想。經過幾年努力,截至目前,全市77個建制村全部實現了新農村建設連片發展,逐步推進了城鄉一體化進程。
統籌發展城鄉一體化全面穩步推進
精品化農業園區建設起到了輻射帶動作用,為城鄉一體化打下了基礎。近年來,侯馬市鳳城萬畝優質小麥、上院日光溫室番茄、張王兔業等10個特色種植養殖基地蓬勃發展,涌現出全良肉食、晉良兔業、青青食品等優勢農業龍頭企業;打造出青青“維皇”果糖、銀杏“鴻舟”茶枕等數10個農業名牌產品,為新農村建設連片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奠定了基礎。
工業化園區建設有效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了城鄉一體化的步伐。侯馬市積極招商引資,形成了軍工、國有、民營企業鼎足而立、競相發展的工業態勢,壯大了侯馬市農村集體經濟實力,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增加了農民收入,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
改善農村基礎條件,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在加快新農村建設中,各村深入開展以“街道硬化、村莊綠化、環境凈化、道路亮化、村落美化”為目標的村莊環境整治活動,使村容村貌有了較大改觀。同時,農村基礎設施得到不斷完善,全市農村的水、電、路、光纜、通信等基礎設施全部到位,全面提升了城鎮化水平。
生態化環境建設為農民提供宜居家園,推動了城鄉一體化進程。按照生態化環境戰略的要求,侯馬市委、市政府對重點道路兩側、紫金山和峨眉嶺2000畝的荒山、澮河灘金沙——上馬村段逐步進行了綠化美化。農田林網綠化工程和園林示范村綠化工程的實施,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城鄉一體化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農村社會的和諧又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發展。通過集中連片建設新農村工作的實施,推進了農村基層組織、精神文明、民主政治制度等各項建設。特別是文化建設中,許多村根據自身特點,分別成立了老年秧歌隊、文藝宣傳隊等,并積極參加各類演出活動,豐富了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增強了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提升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水平。
拉大的城市框架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城鄉一體化。2007年,侯馬市提出大幅拉大城市框架的戰略。這一戰略動用資金2億元,于2008年5月全部完成了預定目標,使城市框架擴大了十幾平方公里,為一大批新的建設項目落地提供了寬裕的空間。同時,城市道路骨架的膨脹和舒張,使沿線的東莊、南西莊、北西莊等十幾個城中村或城鄉結合部村莊被納入了城市的范圍,使其在近期發展第三產業并在未來幾年或十幾年內實現全面城市化,布下了關鍵的棋眼。
特殊的地理環境奠定了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優勢。侯馬市處于臨汾、運城、晉城三市及晉、秦、豫三省的三角中心位置,同時是國家重點建設的“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樞紐,且距運城機場不到60公里,為侯馬市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奠定了優勢。
聯動發展城鄉一體化引領農民增收致富
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把增加農民收入放在首位。侯馬市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以完善的規劃,引領城鄉發展一體化。近年來,在專家論證的基礎上,侯馬市完成了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方案,同時編制了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新農辦結合農村實際情況,出臺了《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下稱《規劃》)。該《規劃》按照各村經濟基礎的好壞和村級干部的工作積極性高低,將全市農村分成5批,集中連片進行新農村建設。
不拘于形式,在創新的基礎上發展城鄉一體化。侯馬市摸索出“整合力量、集中連片、統一規劃、整體推進”的新農村建設發展之路。多年的實踐證明,集中連片開發模式,促進了當地農村的發展。
全社會多方聯動,形成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合力。在侯馬市,作為新農村建設主體地位的農民,充分發揮了主人翁的作用。尤其是天然氣安裝工程、硬化街道、調產、小作坊建設以及全市的環境大整治工作中,各片各村農民積極參與,總體上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支持、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促使了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健康、有序、快速進行。
鞏固新建,兩手共抓創建城鄉發展一體化。在實際操作中,侯馬市根據各村基礎條件分類指導,逐步提高。如在產業園區建設上,對有基礎的種植養殖基地,要求進一步擴大規模,改良品種。對于產業空白村,積極幫助引進高標準的精品農業產業。同時,注意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和維護機制,使全市77個村的新農村建設水平呈梯狀結構共同向前發展,層次不等的片村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侯馬市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通過政策宣傳、培訓拉動、企業帶動、能人推動等方式,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使新農村建設真正扎根在農民心中,真正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