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北省丹江口市創新工作思路,采取多項措施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難題,促進農村工作科學發展。
一是開發優勢資源。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因村制宜培植主導產業,增加農民收入。交通、區位優勢突出且集體資金積累較多的村,尤其是城中村、城郊村、園中村,采取集體出資建廠(房)、整體對外招租的辦法,發展倉儲、市場、賓館、商鋪等投資少、見效快、收益穩定的項目。綠色資源、旅游資源、人文資源等較為豐富的村,采取對外合股開發的方式,發展生態旅游、休閑觀光、農家樂等項目。
二是積極招商引資。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通過引進外來企業落戶、支持能人回村創業、扶持能人興辦實業等形式,獲得政策性補貼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資源、資金、資產、人才等優勢不明顯的村,加大宣傳、推介、服務力度,引進一批企業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招商引資企業和項目所在村,通過遷村騰地,將節約出來的土地折現入股,對外開展合股經營,走以地生財的路子,開辟新的發展空間。
三是盤活農村土地。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鼓勵村集體統一經營、農戶自愿轉讓土地,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結合扶貧遷移、移民搬遷、新農村建設,開展土地整理、宅基地整治和零星自然村遷并,增加有效耕地面積,通過土地整理新增的有效耕地,歸村集體所有和經營。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可采取自主經營、租賃、承包、入股等方式流轉,以增加集體資產的經濟收入。
四是發展合作組織。加強與市內外農業龍頭企業、大型農貿市場的聯系合作,通過合法途徑實行土地流轉,采取合股經營、對外租賃等方式,發展精品果園、高效茶園和安全菜園。有條件的村,以土地、房產等資產入股,聯合能人創辦農村產業合作社,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通過為農民提供生產服務和為企業提供組織服務,以分紅或獲取服務費用的方式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五是規范資產經營。整合集體所有的閑置廠房、山林、荒地、小型水利等資源和設施,通過招標出租、盤活經營的辦法,提高資產利用效率,增加集體資產經營收益。集體資本積累較多、暫無新增發展項目的村,按照村級財務管理制度,通過參股分紅等途徑實行資本經營,實現集體資本保值增值。庫區外遷移民已經補償的線上資源(該地屬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和大壩加高工程所在地。大壩加高后庫區水位要到176米,這樣會淹沒大量土地和林地等資源。因此,線上資源即為176米水位以上遷移走的移民的沒有被淹沒的土地和林地資源——編者注),交村集體管理,相關村以采取租賃、承包等形式,發揮資源效應,增加集體收入。
六是加強組織建設。不拘一格把年輕、懂技術、有經營管理能力的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在加強培訓的同時,有針對性地組織到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的地方考察學習,借鑒其經驗。完善村干部工作業績和收益掛鉤制度,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村干部目標責任制的主要內容,同時,對從事村級工作達到一定年數的老村干部,離任后落實養老、醫療保險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