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流火,建黨偉業湘江北去
火紅的七月,火紅的記憶,讓銀幕帶我們重回90年前那火紅的年代,去追尋一代偉人們那火紅青春的足跡……
一部獻禮片。
獻禮片能拍成《建黨偉業》這樣,很了不起了。
孫中山從日本坐船回國的鏡頭,估計是動用了飛機拍攝,半俯角度,那種感覺一下子讓我想起好萊塢大片《泰坦尼克號》里的經典鏡頭。
這樣的感覺還有很多,至少在影片前半部是這樣。蔡鍔將軍討伐袁世凱的戲份,那些棗核色的駿馬,那些呼嘯而過的炮火,那些充滿了金屬質感的畫面,還有帥氣的劉德華,這些,即使作為一部商業偶像劇你也會記住一些。蔡鍔前去日本會見孫中山先生,在火車站和楊穎飾演的小鳳仙有一場對手戲。當蔡鍔不得不和小鳳仙分離的時候,他對小鳳仙說了一句話:“我七尺之軀,早已許國,再難許卿。”旁邊是冒著白氣的火車,聽到這句話,我感覺自己心靈的最深處還是震了一下。這也讓我想起早在讀中學的時候就看到過的一副對聯,這副對聯是:“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這副對聯據傳是蔡鍔將軍逝世之后,小鳳仙送的挽聯。里邊的意思我當初不確切明白,現在也不確切明白,但是隱隱約約觸摸到了包含在里邊引而不發的一種深情。如果說“我七尺之軀,早已許國,再難許卿”是蔡鍔對小鳳仙的交代,那這幅對聯算是小鳳仙對蔡鍔的人生唱和嗎?
難得在這樣一部很男人的電影當中,會有這樣一種柔情出現。
五四運動,是這部戲的高潮。那些穿著白色學生制服的學生,那些握緊的拳頭,那些“慷慨赴國難”的激情,那些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名字和身影,似乎在隱隱約約告訴我們:“往事并不隨風,總有一種東西會讓你淚流滿面。”而這個時候,無論是劉燁飾演的毛澤東也好,還是周恩來也好,還是蔡和森也好,還是楊開慧也好,還是向警予也好,他們還都是沒有什么名氣的學生。誰能想到,日后正是這些人在改變中國的歷史走向?誰又能不想到,中國的歷史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出現才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
陳道明還是飾演顧維鈞。在《我的1919》里邊,陳道明就是這個角色。看到陳道明,一下子會讓我對這兩部影片產生了點混淆。他代表中國去巴黎參加會談之前,就在歡送的人群里頭小聲說了句:“弱國無外交,少川盡心盡力而已。”在巴黎,顧維鈞把拳頭不輕不重地砸在鋪著紅布的桌子上,然后拒絕在合約上簽字。我在想一個問題,這里顧維鈞砸桌子的時候到底用了多少力度?太輕了,不足以表達自己內心的憤懣;太重了,本身的“弱國地位”似乎也并沒有那么重的底氣。也許,唯有顧維鈞這樣的不輕不重,才是最適合的表現。那一拳,也的確砸進了很多觀眾的心里,在一圈列強當中,這一拳輕飄飄,這一拳又沉重無比。
在170多個明星當中,必須要說說飾演毛澤東的劉燁。以往像是領袖人物基本上用的都是特型演員,劉燁大概是飾演過毛澤東的演員當中,長得最不像毛澤東的一個演員。然而劉燁的演技本身就具有一種伸縮性很強的張力,一部電影看下來,你會覺得青年毛澤東就是這個樣子,即使他長得不像,即使他說的不是湖南話,這都沒關系,劉燁演出了青年毛澤東內在的一種東西。剛剛幾年,我們開始允許“領袖人物”可以在影視作品當中說普通話;劉燁而始,再飾演“領袖人物”,或許我們開始將外貌也多少會放開一點了。
我會記得飾演袁世凱的周潤發,我會記得飾演隆裕太后的范冰冰,我會記得飾演陳獨秀的馮遠征,我會記得飾演李大釗的張嘉譯,我會記得飾演段祺瑞的趙本山,我會記得飾演張勛的陶澤如,我還會記得在南湖船頭像是江南水墨畫一樣美的周迅。除了韓三平,除了這樣主旋律獻禮題材的片子,估計沒機會能在一部電影當中集合到170多位明星大腕。老舊的長沙,沉重的北京,純電影上的許多東西,都讓這部主旋律片子有了一點好萊塢大片的意思。 【責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