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由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廣播電視臺、瀟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湖南新晟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聯合攝制的影片《湘江北去》,有幸躋身于全國獻禮片,值得慶賀!
從1918年到1921年,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影片著力描述了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楊開慧等熱血青年追尋革命真理、籌建共產黨的艱苦歷程和卓越貢獻。這是影視作品的創舉,填補了一段歷史空白。
反映這段歷史的影片《湘江北去》,在創作上面臨三大題材局限:一、真人真事。藝術虛構的空間非常逼仄。二、舊聞舊事。沒有懸念,很難引起觀眾的欣賞期待。三、散地散事。從地域而言,主要有長沙、北京;從事件而言,主要有新民學會、北大圖書館、驅張運動,赴上海“一大”……或地或事,都較分散,缺乏重點,沒有一個中心事件,很難形成一兩個貫穿始終的故事。
對于這段歷史,觀眾,尤其是有些生活閱歷的觀眾,非常熟悉。他們觀賞這部影片與觀賞其它影片的目的和態度不一樣,其側重點有二:其一,看編導如何演繹這段歷史,從而激發對民族歷史的深情記憶。其二,看演員如何表演各自角色,從而產生對革命先驅的崇敬心理。
《湘江北去》克服了三大題材局限,既彰顯其主旋律的基調,又張揚特色鮮明的個性,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欣賞需求。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在藝術上追求大實小虛,真實再現大的歷史事件,合理虛構小的典型細節;在結構上運用“金線吊葫蘆”的手法,以接受馬克思主義到成立中國共產黨這根“金線”,吊起一串主要歷史事件的“葫蘆”,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人物上定格于青春靚麗的造型設計,遂成偶像,搶人眼球。其中最大的看點,莫過于毛澤東與楊開慧的戀情。豆蔻年華的楊開慧,青春、靚麗、時尚、高雅,雙目含情,攝人心魄(毛澤東的形象顯得有點老氣)。也許她超出了現實生活中楊開慧本人的秀美,但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都愿意接受電影中的楊開慧形象。片中有三個典型的細節,再現了他們之間的忠貞愛情。其一,追車送圍巾。眼看毛澤東乘坐的列車開始啟動,楊開慧突然解下自己脖子上的圍巾,在肖子升等人的幫助下,親自把它送到毛澤東手中,關愛之情溢于言表。其二,踏雪拉車。大雪紛飛,楊開慧佇立雪地,目向前方。毛澤東親手將楊開慧扶上人力車,踏雪拉車遠去。車外,天寒地凍;車內,兩個青年的熱血都在沸騰,驅寒化凍。其三,車拋情書。楊開慧乘坐的列車漸漸遠去,一封情書從窗外飛出,飛至毛澤東的手中。這情書表達了他們之間的生死之戀。它是真實的歷史,因為它是上個世紀末板倉房屋修繕時從磚墻夾縫中發現的楊開慧的手跡。它又是虛構的情節,因為毛澤東生前并未看到過這封情書。觀眾會由此聯想到1957年毛澤東寫的詞《蝶戀花·答李淑一》。同樣,毛澤東這深情懷念楊開慧的詞,楊開慧生前也未看到。心心相印,千古絕唱。觀眾不禁為他們這種偉大而深沉的愛情故事所敬佩和感染。也許,這恰是《湘江北去》的成功之處。
(作者系《湖南日報》原高級記者)
【責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