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建黨偉業》是件頗費腦筋的事,它就像一份歷史考卷,在即將迎來建黨90周年的日子里,給全國觀眾進行了一次歷史知識大摸底。即便你對90年前的那段歷史有所了解,稍不留意也會被劇情搞得云山霧罩,因為大量蒙太奇式的情節跳躍容不得你有半點馬虎,而對那些歷史欠缺者來講,估計只能望片興嘆,唯有數星星的份兒了。
從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21年成就建黨偉業,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在上世紀當中最為波瀾壯闊的歲月,短短的十年時間里,新舊交替的中國先后出現了“袁世凱稱帝”、“護國戰爭”、“張勛復辟”、“巴黎和會”、“五四運動”等諸多歷史大事件。從唯我獨尊的皇權舊制到三民主義的民主共和,從長衫長辮的頑固舊派到改頭換面的五四新青年,每一個事件的發生都成為了新中國前進的歷史注腳。
《建黨偉業》選擇用十年的時間來全景展現北洋那段歷史,其良苦用心觀者皆知。因為在以往的影視作品當中,關于這段歷史的描寫是相對稀缺的,而且一直也未得到公正的評價,《建黨偉業》要做的就是通過宏大的歷史敘述和現場感觀,來還原那段紛繁復雜的歷史,告訴觀眾建黨偉業的前因后果。從影片當中,我們也確實看到了這種努力,影片極力地想做到客觀公正,盡量糾正我們以往在歷史人物認知上的臉譜化,讓人物更加鮮活起來。
比如袁世凱,他并非只是一個皇帝迷,他同樣可以很血性地喊出像“誰要亡我國家,滅我種族,我就要和他血戰到底”這么有種的話來。比如陳獨秀,他也不是只會說風涼話的機會主義者。比如張國燾,后來的變節并不能抹殺他為建黨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盡管《建黨偉業》保持了主旋律的路線正確,也填補了部分觀眾的黨史空白,但在影片的細節把握上,仍然會讓觀眾感到吃力。我們只看到了熱血青年振臂高呼的激情,卻看不到他們革命低潮期的迷茫和困惑,每一個歷史大事件都不是偶成,而是由若干細節積聚而成的。多少年了,我們只知道袁世凱一心想稱帝,卻不知道他內心的掙扎與徘徊,還有為建黨而奔走呼告的啟蒙者們,他們實際上也有許多理念的沖突和撞擊,細節內容的欠缺,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劇情的張力。對影片的這些不足,我們權且原諒它這是礙于120分鐘的篇幅所限吧。
如果你是一個演講愛好者的話,觀看本片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縱觀整部影片,演講可謂無處不在,有課堂演講也有廣場演講,有個人演講也有集體演講,激情澎湃的場面足以讓你熱血沸騰,那些激情燃燒的煽情演講,或許有很多值得你借鑒的地方。
從新文化運動到中共建黨,在那個革命、復辟、改良、無政府主義等各派都想以自己方式救國的時候,很多我不為人知的人和事,影響了此后中國的歷史走向,這種影響,很容易以一種激情澎湃的方式表達出來。不過,在國家命運最為掙扎的歲月里,振臂高呼和義憤填膺不能完全代表革命,激情雖然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鼓動方式,但激情之外的冷思考同樣不可或缺。
我們對《建黨偉業》的過份要求不是吹毛求疵,畢竟,建黨是一個難得的重大歷史題材“富礦”,而且它還幾乎匯集了兩岸三地絕大部分的一線明星,我們理應對它要求高一些。當然了,普及歷史那都是教科書干的事兒,但是作為電影藝術的《建黨偉業》來講,它在表述歷史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觀眾看到精彩的內容。
【責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