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我們是缺少信仰、理想和激情的迷茫的一代。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關心的只是一味地讀好書、作個大人看來引以為豪的孩子,考出優異的成績,以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再以后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再在以后等我們有了孩子,也要這樣循環往復地教導培養下一代,讀好書、作好孩子等等……
不免有個問題開始終日縈繞在我思緒中:生活的意義是什么?不想從哲學問題去考慮這問題,那是學者的工作。對于普通的我來說,一直一直以來,我只是認為生活只是順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著,就像小溪的清水自上而下流淌般自然,沒有為什么是從高到低的疑問,也沒有為什么要有小溪和溪水的問題。“就這樣”便是我的答案!
看了《死亡詩社》后,我懂得了意義存在的價值。生活只是我們的一個舞臺,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在舞臺上選擇并出演什么樣的角色和內容:戲劇、詩歌、悲劇、話劇、啞劇、歌劇……,什么都可以,哪怕亂七八糟,渾渾噩噩都可以,但原則是:那是你自己選擇并樂意用一生去努力追求的角色定位。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
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這是美國詩人惠特曼的詩句,也是死亡詩社的開篇之辭。我想之所以選擇它,是為了告誡,提示我們生活中最基本的東西,比如夢想、激情、血性和責任。
好像《瓦爾登湖》中有這么一句:當年輕時,可以為崇高的理想而選擇光榮地死,當年長時,可以為崇高的理想而選擇卑賤地活。我們每個人都應是守望者,守望我們的心智,我們的理想,以防它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墜落和被自己遺忘。在平庸的活著和無悔的死去這兩者之間,我義無返顧地選擇后者。因為“人因夢想而偉大”。
從這部電影里面可以挖掘出許許多多的人性的東西,比如順從問題,表達問題,信念問題,意義問題。我沒有辦法一一介紹了。不過挺喜歡惠特曼的另一詩句:站在世界的屋頂,喊出我們野性的咆哮!如果猜的沒錯,張艾嘉的《我站在世界的屋頂》應是啟發于此。 【責編/九月】
(請作者見刊后與本刊聯系)
影片信息:
中文譯名:死亡詩社(又名: 春風化雨 / 暴雨驕陽 / 壯志驕陽)
英文片名:Dead Poets Society
導演: 彼得·威爾
編劇: Tom Schulman
主演: 羅賓·威廉姆斯 / 伊桑·霍克 / 羅伯特·肖恩·萊納德 / 喬西·查爾斯
類型: 劇情
制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89-06-02
片長: 128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