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是安徽省第一個國家戰略,意義重大。通過 SWOT 分析可知,皖江城市示范區承接產業轉移優勢與劣勢并存,機遇和挑戰共在。從整體來看優勢和機遇大于劣勢和挑戰,但必須要清楚認識到,優勢與劣勢、機遇與挑戰可以相互轉化。優勢與機遇是潛在的,需要我們積極利用和抓住它,真正促進示范區建設。對于劣勢與挑戰,我們要學會變換角度思考,劣勢中蘊含優勢,挑戰中存在機遇。
[關鍵詞]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SWOT;辯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 F062.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1)10-0053-06
一、引 言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是安徽省首個國家戰略,具有雙重戰略意義。對于國家來說,示范區建設有利于深入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探索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新途徑和新模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區域產業分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對于安徽省來說,意義更直接,設立示范區,更好地發揮皖江城市帶綜合優勢,推動安徽又好又快發展的現實要求。通過大規模主動承接產業轉移,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有利于安徽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加速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
示范區建設是一項全新的系統工程,需要理論研究作為指導,由于皖江城市帶示范區剛起步,對其理論研究正處在方興未艾階段,主要集中在從示范區優勢和價值方面。謝培秀、殷君伯(2009),程宏志(2009)重點闡述建立示范區的重要意義、優勢,及其發展的總體思路、具體目標、主要任務等方面加以論述并提出相應對策[1,2]。張峰(2010)指出安徽與長三角具有較強的互補性,應依托比較優勢,有重點地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突出產業鏈承接,調整和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園區集群化發展,強化要素支撐,改善產業支持條件和配套設施,為中西部地區探索科學承接產業轉移的有效路徑[3]。程必定(2010)指出皖江城市帶著[于產業提升承接產業轉移,應從產業存量和產業增量兩個方面系統考慮[4]。賈莉娟(2010)在分析安徽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不足基礎上,對其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對策進行了研究[5]。也有一些學者,開始對皖江城市優勢、劣勢、機遇及挑戰四個方面進行研究,但不夠深入分析,停留在表面與靜態層面,忽視了它們之間辯證動態關系。王洋(2009)從皖江城市帶區位優勢、劣勢、機遇及挑戰方面闡述了示范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提出了戰略定位[6]。周茂俊(2010)對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SWOT分析[7]。SWOT分析法是一種基本的、普遍應用的戰略分析與管理工具,是一種經濟體基于現實情況進行戰略分析和決策的較為嚴謹、客觀、全面的方法。SWOT的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運用這種方法,經濟體可以從內外部兩方面梳理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發現存在的機會和面臨的威脅,并進一步確定自己需要采取的戰略和對策。正如老子《道德經》“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皖江城市帶目前所擁有優勢、劣勢和機會、挑戰是相對的,隨著環境變化而改變,本文試著從辯證角度、動態角度對皖江城市示范區進行SWOT分析。
二、示范區的優勢與劣勢
1. 示范區具備優勢
(1)區位優勢。皖江城市帶包含九個城市和兩個縣區,從地理位置來看,地處長三角經濟區的輻射半徑內,是連接東部地區和我國中西部之間的重要橋梁。以省會合肥為例,合肥距離上海僅550公里,到南京僅180公里,到武漢僅460公里。皖江城市帶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既是長三角產業發展共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三角城鎮體系的延伸和補充,也是沿長江經濟帶中發達地區進一步擴張延伸與帶動發展的紐帶,是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一個重要的地理交匯點,區位優勢明顯。鄰近區位優勢不僅帶來經濟合作的便利,也導致歷史文化背景有一定的相似度,在歷史上皖江城市與江蘇省大部有時同屬于一個行政區,如明朝時安徽省與江蘇省同屬于南直隸,在清朝時也同屬于江南省,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企業跨地區文化融合較為容易完成。隨著快速交通體系建立,地區之間空間距離會逐步消失,但相近地區之間相似文化不應難以在短時間消失。
(2) 政策優勢。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設立,不僅為安徽省經濟跨越發展提供機遇,更主要肩負探索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新途徑和新模式,體現了國家戰略目的。為此,國家會在政策方面給予一定支持,在基礎項目建設方面會給予一定支持。安徽省已向國家有關部委提出57項政策、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的請求,涉及財政、金融、對外開放、土地、環保、社會保障等各方面。目前,國家有關部委已就其中的37項給予肯定答復,此外商討、簽署了一批省部合作框架協議,其它項還有待于進一步細化。目前該省正在加緊銜接落實,這將成為激發示范區騰飛的又一“助推器”。為加快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2010年4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對示范區提出40條政策支持意見,涉及產業承接載體建設、產業創新升級、建設用地、稅費優惠和價格政策、金融、環保、人才、內外貿、社會建設和就業服務、政務服務環境等10個方面,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提供強大的政策支持。2010年7月安徽出臺 《關于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自主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激勵政策比照合蕪蚌。
(3)示范區前期積累優勢。1990年安徽省省委、省政府作出“開發皖江、呼應浦東”的決策,“九五”時期提出“外向帶動戰略”,“ 十五”時期提出“大開放戰略”,2003年進一步提出“融入長三角、建設五大基地”的設想,2005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東向發展”戰略,2006年,國家將皖江城市帶納入中部地區崛起戰略重點發展領域。2006年出臺《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規劃綱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建設是安徽省從“沿江工業走廊”到“皖江城市帶”漸次發展的實踐積累。這種戰略積累也取得實際效果,并越來越顯著。據統計,2005年~2008年,皖江城市帶實際利用外資額年均增速達到43%,分別比全國、長三角、中部地區平均增速高27.8個、25.4個和15.4個百分點。其中,2008年皖江城市利用省外境內資金達到了2,163.9億元,同比增長達65%,其中55%來自長三角。
截至2009年底,皖江城市帶實現生產總值6,600.3億元,占全省比重由2000年的56.3%上升到65.7%,其中工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由64.5%上升到72.2%。經過多年發展,皖江城市帶工業經濟實力日益增強,擁有馬鋼、奇瑞、安慶石化、海螺水泥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這一區域集中了全省80%的汽車企業、83.1%的鋼鐵企業、71%的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企業、92.3%的家電生產企業,汽車、鋼鐵、有色、家電等優勢產業在全省的主導地位日益突出,現已形成冶金、汽車及零部件、建材、家電、化工等產業集群,是國家級汽車生產和出口基地、國內重要的銅基材料精深加工基地和優質鑄管生產基地、國內重要的內河船舶及家電等裝備制造業基地、世界級水泥生產基地和國內重要的非金屬礦及制品生產基地。2009年,皖江城市帶工業化率達到44.5%。
(4)后發優勢。美國經濟史學家格申克龍在總結德國、意大利等國經濟追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后發優勢”理論。格申克龍認為,工業化的前提條件的差異將影響發展的進程,相對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長速度就越快。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國家具有一種得益于落后的“后發優勢”。他指出,后發優勢是由后發國地位所致的特殊利益,這一利益是先發國所沒有、而后發國也不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創造出來,這完全是與其經濟的相對落后性共生的、來自于落后本身的獨有優勢。然而,我國傳統觀念上將后發優勢簡單地理解為后進國家(地區)在技術進步方面的優勢,這是片面的。實際上,后發優勢是一個綜合的、廣義的概念。后發地區一是通過適時選擇某些先進技術促進主導產業的優先發展,縮短產業]進的某些發展階段所持續的時間,在比先進地區更短的時間內以更低的成本完成某個階段的產業升級;二是避免重復先發地區曾經走過彎路。皖江城市帶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借用后發優勢,實現經濟與環境友好發展[8]。
(5)綜合成本低優勢。①產業配套強。皖江城市帶本身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合肥以高科技開發為主,蕪湖以物流為主,巢湖和馬鞍山和銅陵以資源工業為主。在全國來說,同時具備高科技、資源和物流能力的區域極為少見,因此皖江工業帶的產業完整性是一大優勢。產業鏈的完整性有利于增加產業轉移的承接能力和整個地區的經濟融合能力。通俗地說,就是很多有產業轉移想法的上市公司都能在皖江城市帶找到自己所需的發展環境。②要素優勢。皖江城市帶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相對較低。目前,安徽常年在外務工人員達1,000余萬人,有大量的熟練產業工人,勞動力平均成本只相當于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的1/2~1/3;隨著職業教育加快發展,對農民工培訓力度的加大和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興起,可源源不斷地提供大量、穩定、高素質的勞動后備軍,可以有效吸引并承接未來來自長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另外,在中部地區幾大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帶擁有水資源、岸線資源和環境容量等方面的組合優勢,皖江城市帶岸線資源豐富,一級和二級岸線占總岸線的近四成。皖江城市帶鐵、銅、硫及石灰石等礦產資源不僅儲量大,而且已規模化開采并形成了冶煉和深加工基地,還靠近全國首個億噸級大型煤電基地——兩淮億噸級煤電基地,為大規模承接資源型產業轉移提供了能源保障。皖江城市南臨廣闊的皖南山區,背靠大別山區,周邊地區森林覆蓋面廣、碳匯量大,土地廣闊,環境承載能力較強。③人才優勢。此區域有著一批大學和國家級科研院所,安徽全省70%的科教資源集中在這里,每年高校畢業生達到15萬人以上,能夠為產業轉移和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撐。皖江城市帶的核心城市合肥是我國惟一一個科技創新型的試點城市, 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市內有中國科技大學和合肥工業大學等著名學府和多家科研院所。高科技方面的智力人才資源豐富,利于滿足產業轉移的智力需求。
2. 示范區存在劣勢
(1)產業結構相似度高。張峰(2010)對安徽與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相似度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安徽與長三角三次產業結構相似系數較大。皖江城市難以從長三角承接整體優勢產業,產業之間競爭可能激烈;皖江城市從國外承接產業也受到長三角地區的屏障制約。
(2)產業分散,產業層次低。皖江城市各市主導產業鏈條不長,生產集中度不高,產業聚集效應不明顯,有效支撐制造業持續發展、引領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優勢產業相對不足,沒有形成帶動力很強的主導產業,產業層次較低,整體競爭力薄弱,成為制約其經濟發展的瓶頸。
(3)城市帶內心力不足。 僅從空間角度來看皖江城市帶,蕪湖市處于中樞位置,核心地位,但從全省戰略角度入手,需要打造合肥和蕪湖兩大核心城市,目前兩市城市首位度還比較低,難以起帶動作用。城市首位度是城市經濟地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1939 年美國學者杰斐遜提出“首位城市”的概念,指出首位分布的城市就是一個國家(區域)排在第一位的城市要比這個國家(區域)第二位城市要大得異乎尋常。馬歇爾(Marshall)對杰斐遜提出的“大的異乎尋常”這種提法進行了具體的量化,認為杰斐遜提出的“大的異乎尋常”比較合理的指數是2.00,只有首位度指數在2.00 以上的城市才能稱其為首位城市。埃迪斯(Ades)和格萊澤(Glaeser)認為如果政治因素導致首位度指數偏高,其經濟輻射與帶動效應又可能難以發揮作用。2008年合肥為GDP 1,664.8億元,蕪湖市為 749.6億元,安慶市為704.7億元,馬鞍山市為636.3億元,滁州市為 520.1億元,巢湖市為479.3億元,宣城市為
411.6億元,銅陵市為325.3億元,池州市
192.4億元。如從經濟總量作為衡量城市經濟首位度指標來看,在皖江示范區中,合肥首位度剛超過2,但其作為全省政治中心的政治因素較多,其經濟首位度大大折扣。除了安慶與池州外,其它城市與相鄰城市GDP總量又相近。皖江城市帶目前經濟核心城市沒有真正出現,皖江城市帶內無主, 皖江城市帶各自為政, 處于“諸侯經濟”時代,因此缺乏有效的組織和分工,競爭無序,向心力偏弱,嚴重影響了皖江城市帶的發展實力。另一方面導致一部分城市紛紛“叛逃”,尋找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馬鞍山、蕪湖、滁州、巢湖四城市紛紛加入南京都市圈,皖江城市帶目前還是一個松散的城市集合。
3. 優勢與劣勢間辯證分析
(1)優勢消失與依賴。①區位優勢消失。2008年危機之后高速公路建設的“第二次浪潮”中,除國家骨干公路網絡的建設之外,大量的是各省區自身的內部公路網絡建設,比如長三角、湖南和貴州,幾乎各省都提出了高速公路網建設的規劃。2009年全國高速公路開工里程達到了10,000公里,相比于1998年~2007年間年均近5,000公里的建設速度又提高了一倍,空間一體化格局即將呈現,隨著空間距離縮短,空間相對距離將會縮小,資金和資源流動速度加快,產業轉移會在更大空間進行布局。基礎設施在某種程度上,對皖江城市而言是一把“雙刃劍”,縮短了與長三角之間的距離,削弱相對其他中西部區位優勢。②政策優勢相對減弱與政策依賴癥。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肩負著雙重任務,在建設初期國家和省里會給予一定政策支持。隨著其他區域開發戰略的實施與推進,這些政策優勢會相對減弱,如果在示范區開始建設中,沒有抓住機遇,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僅僅依靠政策優勢來獲取經濟效益,這樣會產生政策依賴癥,正如凱恩斯主義依賴癥那樣,離開政策支持,發展就會出現停滯。③后發優勢與后發劣勢。所謂后發優勢,是指在先發地區與后發地區并存的情況下,后發地區所具有的內在的、客觀的有利條件,是一種潛在優勢,也是一種廣義的比較優勢,為后發地區實現經濟的跨越發展提供可能。“后發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落后國家和地區具備比發達國家和地區更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第二,落后國家和地區可以利用發達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把發達國家的一些產業直接引入,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第三,落后國家和地區可以從發達國家和地區引進先進的技術,從而降低研發成本和縮短研發時間。但是后發優勢是潛在的,是有風險的,“后發優勢”和“后發劣勢”是辯證統一,相互依存的、相互轉化的。
“后發優勢”總是在不發達或是發展中國家(地區)與發達國家(地區)相比較的前提下才可能存在,每一具體形式的“后發優勢”也預示著與其相對應的“后發劣勢”必然同時存在。例如:豐富而廉價的人力資源優勢必然對應著勞動力素質低下的劣勢;技術模仿優勢必然對應著技術落后;產業和技術替代升級優勢必然對應著為了適應替代產業結構和引進的先進技術結構而以較高成本調整自身稟賦結構的劣勢;借鑒選擇,快速發展的優勢必然對應著高成本支出和高頻率的社會改革,容易造成社會不穩定的劣勢。“后發優勢”和“后發劣勢”并非是靜態的概念,在現實的經濟發展中兩者之間實際是辯證轉化的矛盾過程[9]。如:經過長期的技術引進、消化和再創新,原本的技術模仿優勢將逐漸不復存在,并可能隨之轉化成真正的先進技術優勢;經過不斷的產業替代升級,原本的產業引進替代優勢將逐漸不復存在,并可能隨之轉化為真正的產業結構競爭優勢;由于工業化程度提高、進程加快,以及產業和技術升級等多方面的影響,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將逐漸消失,并可能隨之轉化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素質勞動力優勢。
(2) 劣勢轉變。①產業鏈分工下產業承接。目前皖江城市與長三角產業結構相似度高,特別是新興產業,難以從長三角地區和國外進行產業承接。這種產業結構的高度相似性,影響安徽與長三角地區間產業轉移與承接。如果從另一角度來看,皖江城市帶與長三角具備了按照產業鏈要求推進產業轉移與分工協作的良好條件和基礎,按照產業內分工。目前模塊化、產業內分工是產業轉移主要方式與合作重點。②產業承接選擇余地較大,錯位發展。目前部分皖江城市主導產業還沒有具有強大優勢,可以從跳出受原來產業基礎影響與制約,可以在更大空間上,按照產業鏈分工承接產業。皖江城市產業分散也為各市錯位承接產業提供可能。③空間局部中心到空間一體化轉變。目前皖江城市還沒有形成整體區域經濟核心經濟極點,從整體角度來看,區域還存在同質化階段,除了合肥和安慶以外,大部分城市與周邊城市經濟實力基本相當,每個皖江城市是本地經濟次極點。從區域經濟學角度來看,皖江城市處于第三階段初期,區域在第三階段初期最大優勢是如果合理規劃,區域能夠迅速進入空間互動一體化格局,避免進入靠區域強極點的擴散效應與涓滴效應等市場機制作用下緩慢一體化格局。
三、示范區的機會與挑戰分析
1. 機會分析
(1)長三角經濟圈的加入。長三角經濟圈是中國目前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2010年3月26日,經“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十次市長聯席會議”一致審定通過,正式接納我省合肥和馬鞍山兩市成為“長三角城市經濟圈”城市群俱樂部成員。馬鞍山市是皖江城市帶示范區中心發展軸最前沿城市,合肥市是安徽省省會,是區域中心位置的一核,合肥與馬鞍山市擠進長三角經濟圈不僅是話語權的問題,加入這個俱樂部更是一種無形的品牌。
(2)工業化后期。2009年,皖江城市帶工業化率達到44.5%,皖江城市帶實現生產總值6,600.3億元,人均GDP超過2萬元,2008年,皖江城市帶九個城市的三次產業結構為11.4∶51.5∶37.1。這些指標表明,皖江城市帶整體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進入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中期加速階段,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將發生深刻轉換。皖江城市在產業承接中,推動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發展。
(3)金融危機帶來機遇。金融危機不僅給經濟運行帶來危險,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機遇。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家相繼出臺了鋼鐵、汽車、紡織工業、裝備制造業、船舶業、電子信息、輕工業、石化產業以及有色金屬業和物流業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這其中多是皖江城市帶重點發展的產業,這就為示范區產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支持。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對東部沿海的制造業,特別是對勞動密集型和純加工型的工業企業,造成了一種無形且巨大的“倒逼機制”。隨著安徽綜合交通樞紐和立體化交通運輸體系的形成,物流成本已經極大的降低。在“地理”上與長三角無縫對接的皖江城市帶,正在轉變為承接產業轉移的最大“地利”。安徽的生產成本相比東部沿海低30%~40%,如果企業在沿海地區生產可能虧10%,轉移到安徽生產就能賺20%~30%。
2. 挑戰分析
(1)國家層面區域大開發。2009年以來,國家先后出臺11個區域規劃,幾乎是之前4年的總和,所涉及的地區范圍囊括了大半個中國。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最后一年,還有一些重點地方有可能成為國家級區域經濟規劃,據了解《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京津冀都市圈發展規劃》、《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等一些規劃已經進入操作階段。這些規劃中有些規劃對皖江城市帶示范區規劃產生不同影響,作為安徽和江西惟一的國家級開發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皖江城市帶都負有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和實現本地中部崛起的要義,兩者可能產生一些沖突;其它地區規劃出臺可能減少皖江城市帶政策優勢。
(2)區域間競爭態勢激烈。①皖江城市帶與其它中西部地區競爭。張五常教授在其撰寫《中國的經濟制度》一文,指出以縣際競爭為代表的地區間競爭,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猛發展的根本原因[10]。區域間適當的競爭有利于區域間資源合理配置,迫使區域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競爭區域獲得更多的競爭剩余。區域經濟的競爭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國目前保持經濟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區域經濟競爭來體現政績的巨大壓力,各個地方政府往往會表現出更加積極和主動,同時區域之間競爭態勢更加激烈。中部省份目前三次產業結構大都處在同一層次,并且支柱產業部分雷同,加上資源稟賦和區位相似特點,導致中部省份在承接外部產業轉移中競爭更加激烈。②皖江城市帶內城市競爭。發展經濟始終是當地政府頭等大事,皖江城市帶處在同一政策條件下,導致示范區城市之間競爭態勢加大,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一些“挖墻角”現象可能會出現。加上前期區域間產業結構相似度高特點,產業結構鎖定效應可能導致競爭態勢一直進行下去。
(3)國內外產業轉移新特點。①國內外產業轉移新變化。示范區設立當時立足于國內外產業升級,國際國內產業分工加速調整,產業跨區域轉移日益明顯宏觀大背景下。一場金融危機沖擊,減緩國內外產業轉移的步伐,2008年后安徽省利用外資增長速度大大降低。這場金融危機不僅減速國際資金向安徽省轉移,而且對國內產業轉移格局進行了重新調整。金融危機對沿海省份沖擊,不僅推遲產業升級,減緩產業轉移,也促使發達省份重新對本省產業結構進行重新布局。如廣東省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在未來5年內,安排400余億元資金扶持引導“珠三角”企業向粵北山區和兩翼進行勞動力和資本的“雙轉移”,廣東保護性產業轉移政策對準備內移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構成了一道屏障。江蘇省、浙江和福建也明確支持產業向本省欠發達地區轉移,在省內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除此之外,越南、印度、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在開放政策的推行下,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開放意識等方面也頗具吸引力,對國際產業轉移吸引力更強。例如:越南2006年~2010年吸引外資總額達到1,350億美元,超出計劃2.4倍。這些因素推遲和減緩國內外產業向皖江城市帶示范區的轉移步伐,加之金融危機沖擊滯后性,增加未來風險性。②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形成這輪危機真正的根源在于實體經濟的長期結構性失衡,現在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中印等新興工業化國家都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并努力尋求應對危機的長久之策。美國提出了再工業化的經濟復蘇戰略,旨在通過大力發展國內制造業和促進出口達到振興本土工業進而保證經濟均衡運行可持續性的目的。美國再工業化戰略會對國際產業轉移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由于美國在吸引外資方面力度加大,特別是為解決就業壓力,提高經濟活力而采取了一系列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可能會吸納國外一些產業向美國轉移;另一方面,為拓展國際市場,美國還會繼續將經過產業結構調整后淘汰的傳統產業向其他國家轉移,增加皖江城市產業升級的難度。
3. 機會與挑戰間辯證分析
(1)機會難以把握。①加入長三角,鎖定在長三角外圍。發展經濟學認為,落后地區與先進地區之間存在兩種作用,一種是擴散效應或者說涓滴效應,指生產要素從先進地區向落后地區流動,發達地區的發展成果能夠促進落后地區的發展,因此它成為地區之間平衡發展的力量;另一種是回波效應或者說是極化效應,指生產要素從落后地區向先進地區流動,發達地區的發展以抑制落后地區的發展為代價,這樣就形成了地區之間不平衡發展的力量。皖江部分城市已經先期加入長三角經濟圈,這為皖江城市提供一個更高發展平臺,在這平臺里充分發表意見,在這一平臺里統籌規劃交通等基礎設施,區域內要素流動成本大大降低。如果皖江城市產業與長三角經濟圈其他地區沒有形成共生產業關系,加上非同一行政區域,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很可能形成極化效應大于涓滴效應,并在市場機制強化循環作用下,并不斷被鎖定,皖江城市被鎖定在外圍位置,靠依附發展生存,出現了“不依附不能發展,依附再難發展”兩難局面。②工業化后期轉型復雜性。皖江城市帶示范區即將整體進入工業化后期,工業化后期不僅為經濟發展提供加速動力,城市化與工業化互動增強,也要求工業化發展方式轉型,從資源依賴到技術依賴再到知識依賴,以新型工業化為目標。工業化轉型不僅是工業如何進一步發展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解決我們所面臨的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的問題,否則難以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結構轉型落后于工業發展,這增加了我國工業化轉型難度。皖江城市面臨快速工業化轉型,經濟社會結構轉型難度必然加大。③在產業調整大環境中沒有及時升級產業。示范區建設一個重要原則是主動承接,優化升級。把承接產業轉移與推進自主創新結合起來,依托自身優勢,圍繞發展重點,積極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在承接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不斷增強自主發展能力。金融危機后,國內外產業結構都進行了大調整,需要進行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也是立足于此背景下。世界提出發展低碳經濟,發展新能源戰略。產業升級涉及到地區一些經濟利益,涉及到當地社會穩定和實際產業結構特點等多方面,難度較大。如果示范區沒有及時抓住此機遇,進行產業升級,示范區建設僅僅變成企業大遷移。
(2)挑戰中把握機遇。我們應該看到機遇與挑戰是并存,而且機遇大于挑戰。在一個國家之內,區域之間競爭是管理能力的競爭,是發展速度的競爭,是發展意識的競爭,說得更直接一點,是決策層智慧的競爭,而不是彼消我長的競爭。我們是在共同利益基礎之上的發展競爭,是優勢互補的競爭,是和諧競爭,這種競爭應區別于國家利益之間競爭。目前我國已進入區域大開發時代,區域間競爭態勢越來越激烈,如果皖江城市敢于正面激烈競爭態勢,可用在競爭中提高產業競爭能力,區域間競爭可以起著鯰魚效應。在管理學中有一個常見原理——鯰魚效應,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企業或者地區缺少活力與競爭意識,沒有生存的壓力,必然會被日益殘酷的市場競爭所淘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同樣,波特競爭理論鉆石模型中,可以明白同業之間競爭是提高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四、后 記
通過 SWOT 分析可知,皖江城市承接產業轉移優勢與劣勢并存,機遇和挑戰共在,從整體來看優勢和機遇大于劣勢和挑戰。但必須要清楚認識到,優勢與劣勢、機遇與挑戰可以相互轉化,優勢與機遇是潛在的,需要我們積極創造條件,利用它和抓住它,真正促進示范區建設;對于劣勢與挑戰,我們要學會變換角度思考,改善條件,尋找劣勢中蘊含優勢,挑戰中存在機遇。
[參考文獻]
[1] 謝培秀,殷君伯. 建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思路與對策[J]. 銅陵學院學報,2009(1):65-67.
[2] 程宏志. 對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思考[J]. 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32-36.
[3] 張 峰. 安徽省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研究[J]. 學術界,2010(1):
137-142.
[4] 程必定. 產業轉移“區域粘性”與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戰略思路[J]. 華東經濟管理,2010(4):24-27.
[5] 賈莉娟. 安徽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對策研究[J]. 銅陵學院學報,2010(1):48-49.
[6] 王 洋.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指導原則和戰略定位分析[J]. 安徽農學通報,2010(5):28-30.
[7] 周茂俊.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SWOT分析[J]. 知識
經濟,2010(15):12-13.
[8] 王 瑛. 后發優勢與我國產業升級的戰略選擇[J]. 改革與戰略,2007(5):43-46.
[9] 趙宇新,耿玉德.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后發優勢”與“后發劣勢辯證關系及戰略選擇分析”[J]. 商業研究,2007(12):56-58.
[10] 張五常. 中國的經濟制度[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Dialectical Analysis on Wan-jiang Urban Belt Demonstration Area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Based on SWOT
Fang Dach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anshan243002,China)
Abstract:Wan-jiang urban belt demonstration area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s the first national strategy of Anhui province with great significance. The SWOT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the coexistence of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Wan-jiang urban belt demonstration area. On the whole, advantages and opportunities outweigh dis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but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that they can convert into each other and these advantages and opportunities are potential which should be grasped and actively used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 With regard to dis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people must learn to change there perspective to look at things because disadvantages may contain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may hold opportunities.
Key words:Wan-jiang urban belt;industrial transfer;SWOT;dialectical analysis
(責任編輯:張改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