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一天,一位穿著入時的中年女性來到咨詢室。一落座,便迫不及待地傾訴起她的煩惱:
她叫于燕,老家在東北的一個小鎮,從上中學起她在縣城住讀,后來到北京上大學。在京城安家以后,一直在為工作、生活而奔波。數年來,她每年只在春節時才能回家和父母待上幾天。父親病故后,七十多歲的母親一直由兩個弟弟輪流照顧。3個月前,她將母親接到了北京,準備好好補償這么多年來對母親的“虧欠”。
自從母親進了家門,她和丈夫就按安排好的計劃進行。她先是托人買了國家大劇院的票,陪母親去看演出,想讓一直生活在小地方的母親一飽眼福和耳福。演出結束后,她問:“媽,感覺怎么樣?節目夠精彩吧!”沒想到,媽媽皺著眉頭,說了一句“太吵了”便不再作聲了,這讓于燕一下子像掉進了冰窟窿里。
接著,于燕夫婦又“計劃”著帶媽媽吃遍北京有名的飯店。可這招媽媽更不領情,看著滿桌的飯菜直搖頭:“這菜太油膩,不能這么亂花錢,還是回家吃吧。”
每天下班回來后,她和老公分工,一人做飯,一人和母親聊天。母親要插手干點家務,他們都一概拒絕,說:“您都干了一輩子家務了,該享享福了。”
于燕想盡辦法讓母親快樂,可媽媽并不開心。于是,怎樣讓母親過得開心,成了她最大的心結。為了找到答案,她走進了北京紅楓熱線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
聽了于燕的敘述,我想,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由于現代社會競爭的激烈,年輕人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拼搏、奮斗,隨后,結婚、生子,忙工作、忙孩子、忙車、忙房——忙得顧不上父母,待到自己功成名就后,突然發現,父母已經老了,于是急于補償,要把多年對父母的忽略補回來,毫不吝惜錢與物,但恰恰忽略了對父母精神的慰藉。
我問于燕:“你的孝心讓我感動。但是你是否想過,領媽媽去大劇院看節目、去高級大飯店用餐……你所做的這些,是你的需要還是媽媽的需要?”
“我的需要和媽媽的需要有什么不同嗎甲”
“當然不同。你為媽媽做的這些事,說到底是為了完成孝順女兒的心愿,是一種補償心理。而不是媽媽需要的。”我告訴于燕,愛媽媽,就要給媽媽需要的愛。
我問:“在你家的這些日子,你覺得她在什么時候比較快樂呢?”于燕想了想說:“每到下午4點鐘,媽媽總是要拿個塑料袋去小區門口的小超市買豆包、饅頭,說是轉天吃早點。我發現,她把饅頭放在桌上或者說起買饅頭的經過時,臉上總是陽光燦爛的。”
我對于燕說:老年人住在兒女家,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養尊處優的生活,會使他們感到自己沒有了價值,甚至覺得自己成了兒女的累贅,這是他們難以接受的。所以,讓他們適當地幫助孩子做一些家務活,讓他們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是非常必要的。我建議于燕夫婦,要鼓勵老人多出去走走,結交自己的朋友,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閑暇的時候,多陪老人說說話,散散步,看看電視,還可以讓媽媽講講小時候的軼事,一起回憶家中的一些趣聞。
幾天后,于燕打來電話說,她和老公仔細討論了我的建議,并且創造性地做了發揮。久違的笑容重又回到了媽媽的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