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姨夫婦今年六十多歲了,老家在山東。
兩年前,在鄭州工作的兒子將兩位老人從農村老家接了過來。小區周圍的廣場、休閑設施、超市一應俱全,但兒子買的房子在17樓,上下出行都是坐電梯,兩位老人乘電梯時經常感覺頭暈,不如在農村能接地氣,心里踏實。來到城市后,老人很少出門,長時間待在家里。
在兒子家里住了一段時間后,張阿姨就念叨:“地里莊稼該收了……”兒子、媳婦和孫子都對此表示不能理解:地里那點莊稼,能值幾個錢?其實,張阿姨夫婦不止是舍不得地里的那點莊稼,更重要的是,現在整天在城里窩著,什么都不用干,好像老了不中用了一樣,憋得難受。
在現在的城市里,隨著年輕的“漂一代”越來越多,又多了年老的“漂一代”。老人們為何來到城市?原因無非是老人擔心子女在外生活無人照顧;想幫子女帶孩子,減輕負擔;還有就是出自兒女們的一片孝心。
孩子在外闖明天,父母跟著“漂”余年。這種現象衍生出諸多的問題:首先是陌生,包括語言的陌生、人際關系的陌生、體制和生活習慣的陌生等,還有養老、醫療以及其他的社會福利方面難以實現的難題。有人分析指出,這些老年人在享受較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卻要忍受精神生活的貧乏。他們辛苦大半輩子,沒想到一把年紀反而“漂”了起來。行走城市的小區里,人們時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小區門口,一位老人謹慎地推著嬰兒車,卻不知該向左還是向右,猶豫片刻后,干脆將車推回了家,因為他不熟悉這座城市……
有關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44億,占總人口比重超過1/10。調查發現,隨著人口流動和城市化的發展,“老年漂”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社科專家劉肖說,“老年漂”是一種新的社會問題,老人們來到陌生的城市,這在心理情感上其實是一次洗牌,不同地方畢竟有社會文化的差異。“老年漂”社交圈子窄,常會孤獨寂寞、無所適從等,他們與子女生活習慣不同,容易產生矛盾。一些年輕人還總喜歡叮囑父母: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有人叫門堅決不開等等。“老年漂”使老人喪失了很多東西,比如老朋友、個人愛好等。一些從農村來的老人,由于不會用電器、網絡等,也會產生消極情緒。
對此,一些老人感同身受,稱小區中部是外地人,方言聽不懂,跟鄰居熟絡不起來,每天就等著孩子早點下班回家,但兒女們有自己的交際圈子,有時候周末都難得吃個團圓飯,日子真挺無聊的,特別懷念在老家的生活,鄰里間感情很好,生活特有味兒。
調查發現,“老年漂”在面臨生活問題的同時,還面臨體制方面的問題。目前各地的養老、醫療及其他社會福利等都跟戶口掛鉤,“老年漂”基本上是流動人口,在辦理各項保險時,往往受到非本地戶口的限制。比如醫保問題,當前,醫保是區域性的,各省區市各自為政,而且多是在指定醫院就醫才能報銷醫療費。如果想在其他醫院就醫,除了特殊情況經單位批準外,幾乎都得自費。在北京一家外貿公司上班的劉女士說,父親每次患病,死活都要回老家,因為父親是在考慮醫藥費的問題,他在老家有城鎮醫療保險,住院打針能報銷很大一部分,而在城市只能全部自費……
社會學博士劉瑩認為,當前,“老年漂”面臨諸多的社會困擾,老人們迫切期盼能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愛。一方面,做兒女的要理解父母的苦衷。老人們遠離本土來到陌生的城市,一切都不適應。兒女們在工作之余,要盡量多陪父母,多跟父母交流溝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當陪父母去郊游等,鼓勵老人外出參加文化娛樂和體育鍛煉活動。老人們一般比較敏感,子女應該更多地體諒他們的生活習慣,盡量去適應,而不是要求他們改變。另一方面,老人也要理解兒女,還要積極適應當地的環境,多參與人際互動,以排解陌生感和孤獨感。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老年漂”這個群體的出現,是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產物。目前,“老年漂”這個人群是在中國城市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之外的,但卻在中國城市社會風險體系之中。當前,政府和社會應組織社區活動,引導社工工作,加強對“老年漂”的針對性。政府還應該完善醫保政策,簡化異地醫保手續,逐步降低城市老年社會服務與戶籍的關聯度,提高老年社會服務的社會公平度,加快社會保障城鄉統籌的改革步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