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照國內外產業園區產業集聚發展的基本軌跡,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集中-集聚-集群。貴州省目前產業園區發展的總體狀況處于由集中向集聚發展的過渡階段,如何在產業園區內形成產業集聚,引導產業園區健康發展,更好地發揮區域經濟增長極的作用,是園區建設發展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通過對產業集聚與產業園區的關聯分析,提出貴州產業園區產業集聚的發展戰略。
[關鍵詞]產業園區 產業集聚 集聚效應
“十二五”期間,同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貴州省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帶動戰略,既為全省產業園區建設和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和條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顿F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指出“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其中還著重指明要有序發展產業園區,制定促進工業園區發展的政策措施,編制全省工業園區發展規劃,科學確定總體布局、產業導向、功能區塊,提升一批、整合一批、新建一批示范工業園區。由此可見,國家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視產業園區的建設與發展。所以為了促進產業同區的健康、快速發展,我們要充分認識產業集聚與產業同區的關系,使產業園區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增強產業園區的競爭力,帶動貴州省的經濟發展。
一、產業園區與產業集聚的含義
產業園區是指由政府或企業為實現產業發展目標而創立的特殊區位環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認為,產業園區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業企業的區域。它具有如下特征:開發較大面積的土地;大面積的土地上有多個建筑物、工廠以及各種公共設施和娛樂設施;對常駐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類型實施限制;詳細的區域規劃對園區環境規定了執行標準和限制條件;為履行合同與協議、控制與適應公司進入園區、制定同區長期發展政策與計劃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條件。
產業集聚是指眾多同類產業的企業或者相關產業的企業在某一地區的集中與聚合。韋伯是第一位提出產業集聚的經濟學家,他指出,產業集聚是源于各種因素的集中和彼此相互作用帶來的經濟收益、成本節約動機下的產業集中。Krugman(1991)認為產業集聚就是大量的產業集中。產業集聚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形式,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二、產業園區與產業集聚的關聯分析
產業園區以其特有的政策優勢和強有力的行政推動,加上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為產業集聚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形成產業集聚能提高園區的競爭力,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一)產業園區為產業集聚的發展提供了有效載體
產業集聚在空間上的表現形式是相關產業和支撐機構在地理上的集中,因而,產業集聚形成和產業集聚效應得到發揮的第一條件是產業在地理上的聚集性。產業園區就為產業集聚提供了這一有效的平臺。目前,產業園區已成為我國工業發展的主要載體之一,成為繁榮區域經濟、推動工業現代化的重要平臺。
(二)構建產業集聚是產業園區發展的目標定位
建立產業同區的主要目的是引進資金與技術,集約生產要素,調整產業結構,促進技術升級,發展產業,提升區域競爭力。顯然,產業園區的發展有賴于產業集聚的形成,僅僅是企業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未必能形成產業集聚。因此,基于產業集聚平臺的產業園區開發建設,是產業同區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波特認為,當共享行為對成本狀況與差異化驅動因素產生影響時,共享能帶來競爭優勢。但是,協同效應是在一定支撐條件下產生的,它是由組織結構而不是技術或企業規模決定的。產業關聯性以及源于共同利益的相互依附和相互信任是最基本的條件。因此,產業同區發展必須從產業組織形式著手,去尋找途徑。產業集聚作為實現企業間有效協作的組織形式,是推動工業同區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貴州省產業園區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現狀
貴州省產業園區建設于1992年起步,已發展了十多年,隨著管理上不斷加強,工作進一步規范,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同區發展取得一定成效,已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同區,如:安順市民用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福泉市新型工業化(磷化工)基地、新添高新技術工業同等。截止2010年10月,全省產業園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約260.1億元,31個產業園區組建了投資建設開發公司,搭建了產業園區的市場化開發建設、經營和投融資平臺。貴州省以產業園區為載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發揮產業同區集聚效應和示范效應,吸引一大批企業落戶產業園區,促進了產業園區的快速發展。到2010年11月底,全省經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部門認定批準的各類產業園區有64個,在貴陽、遵義、安順等地,建設、發展了一些以核心企業為主體,產業特色鮮明、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的園區,初步形成了較好的工業聚集效應,對地方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呈現出加速發展的勢頭。雖然,貴州省產業園區的建設與發展,在政府的領導下,通過各級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要堅持產業集聚的原則,推動工業企業向園區聚集,產生集聚效應還存在一些不足。
(二)存在的問題
產業同區的建設為產業集聚的形成提供了有效載體,但并不表示產業園區內能自動形成產業集聚,只是說在產業同區這個平臺及政府的推動作用下,產業園區有利于向產業集聚的方向發展。貴州在超常規推進園區建設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同區內產業走向集聚。
1、園區規劃編制工作滯后
園區能否健康快速的成長,形成產業集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園區的規劃,園區的規劃為園區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貴州省有些園區產業發展規劃編制時間較早,沒有及時更新調整,已經不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全省在建和擬建的100個產業園區中,目前有39個未編制產業發展規劃,一半以上未編制控制性詳規。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園區的發展,制約園區內產業的發展,束縛產業集聚的形成。
2、對優惠政策依賴性較強
貴州省為推行工業強省戰略,大力推進產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對園區的建設提供很多優惠政策,大多數園區主要通過依靠土地和優惠政策來吸引企業進區以形成產業空間集聚,由于這種模式過分重視企業在數量上的集中而不強調形成集聚內在機制的建立,導致這些在空間上已形成一定集聚的企業并未顯現出強烈的植根于產業園區的傾向。一旦政策有所變動,或其他同區在優惠政策上有更明顯的優勢,企業很容易發生遷移。
3、園區內企業關聯度不高
貴州省目前有一些正在形成產業集聚的園區,作為新型裝備制造業基地的小孟工業園,已有詹陽重工、中煤盤江、凱沃重工、貴州險峰、奇瑞汽車等一批優勢企業入駐建設,正在形成強勢產業聚集。但是貴州省由于發展的欠缺性和地理、資源等優勢不明顯,不少產業園區在招商引資時,很少考慮企業的關聯度,只要進來投資就行。導致進區企業在業務關聯度上并不高,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網絡尚未形成。
4、園區規模小,聚集效應不明顯
貴州省由于各種原因,產業園區發展普遍存在起步晚、推進慢、發展不平衡等現象,導致產業園區建設規模較小、產業規模不夠,集聚效應不明顯。2010年,貴州省64個產業園區中,工業總產值100億元以上的園區僅3個,50億元到100億元的園區僅7個,30億元到50億元的園區僅9個,其余為30億元以下的園區。
5、企業的研發能力不夠強,技術創新不足
從貴州省實際情況來看,科技投入長期嚴重不足,高等院校與研發機構的數量相對較少。2009年,貴州省RD經費支出為177654萬元,在西部省份中排名倒數第五,僅高于云南、青海、寧夏和新疆;貴州省RD比重僅為0.78%,低于全國0.92個百分點。且大多數產業同區都是在城市周圍的農村地區批出一塊空間作為工業園區,與大學、研究機構相距較遠,關聯不密切,“產學研”合作機制比較欠缺。有些園區即使臨近大學或研究機構,且這些高?;蜓芯繖C構也有一定的研究開發能力,但也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
6、缺乏高新技術產業成長的區域文化
從貴州省園區建設和發展的整體狀況來看,很多園區都是后期政府政策大力推動建設的,發展的還不夠成熟。產業園區中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長有賴于一種鼓勵冒險也接受失敗、專業忠誠而非企業忠誠,及講求合作和重視非正式交流的異質文化的發揚。而貴州目前絕大多數園區,都缺乏鼓勵冒險的企業家精神,和重視合作與非正式交流的社團文化。
四、基于產業集聚導向的貴州產業園區發展戰略
對貴州產業園區的發展狀況的了解與分析,基于產業集聚導向,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適合貴州產業園區發展的策略。
(一)重視園區產業規劃和定位
制定的產業規劃應具有前瞻性、時效性。能根據環境或政策等情況的變化,隨時進行調整。除了保證制定的規劃能切實可行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政府可制定引導和鼓勵產業集聚的政策,將優惠政策向技術和產業傾斜。其次,政府應嚴格規范產業園區的編制,明確園區建設的各項標準,切實維護規劃的權威性,保障產業同區的健康發展。
(二)大力培育核心企業,推動優勢產業集聚發展
許多企業人駐園區,主要是由于對土地等優惠政策的依賴,導致企業植根性弱。主導產業對經濟增長有重要影響,應發揮主導產業的帶動作用,對工業園區的建設首先是要根據比較優勢選擇一個主導產業,然后根據產業鏈環節,有選擇地吸引各環節的企業加入,形成一個完整的生產體系。在貴州產業園區產業集聚發展過程中,應當重點選擇主導產業,大力培育核心企業,發揮產業同區內重點產業、骨干企業的帶動作用,促進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協作關系,形成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從而解決了由于企業過分依賴優惠政策導致的植根性弱的問題。
(三)加強招商引資的力度和質量
貴州省南于各種原因,產業園區的發展起步較晚,同區規模也相對較小,要想發展好園區,必須把握好“十二五”期間,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我省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的時機,大力吸引外商投資建設。由于目前我省64個產業園區中僅有31個組建了投資建設開發公司,所以,應該在形成產業園區產業集聚的總體思路下,搭建投融資平臺,設計吸引外資的政策。但是在加強開發建設的同時,也應該根據產業園規劃的發展,注重入園企業的關聯性。逐漸在園區內建立相互依存的產業體系,發揮產業集聚效應,解決企業之間關聯度不高的問題??梢园旬a業集聚發展規劃與產業園區招商引資結合起來,按照產業集聚的發展規劃,建立篩選機制,有選擇性吸引關鍵性企業在產業園區內落戶。并在園區內建立相互依存的產業體系,減少產業集聚形成過程中因低層次企業盲目進入而導致的過度競爭所造成的擁擠效應。
(四)發揮產業存量資源優勢,加快園區建設
貴州產業園區的發展在資源上有很大的優勢。在招商引資時應該瞄準優勢資源,突出資源招商。具體說來,就是圍繞我省優勢資源稟賦,開展資源招商,變資源優勢為商品優勢、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達到“七通一平”(給水、排水、電力、道路、通信、供氣、雨污管網、場地平整)。通過發揮本省的資源優勢,吸引投資,建設園區,擴大規模,形成規模效應,促進集聚發展。同時也可以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同區。
(五)注重創新,加大研發投資
創新與研發是企業長遠發展的堅強后盾,是形成產業集聚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加大政府、企業、社會對科技研發經費的投入。其次,制定有關政策,建立一定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確保企業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力度。最后,在園區內加快建立研發中心,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交流,建立長遠的科研研發機制。
(六)創造有利于集聚的文化氛圍,為園區發展提供軟環境支撐
貴州省具有悠久的傳統文化,這種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園區所要求的創新文化缺乏關聯性。因此,必須依靠政府強有力的支持。政府應注重宣揚敢冒風險、富于進取的企業家精神;重視信任與合作文化的建立。通過信任與合作可以迅速整合信息和資源、降低成本、降低風險;培養專業忠誠而非企業忠誠的觀念,促進人才流動。
責任編輯: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