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六七千年之前,甘肅天水一帶生活著一支部落,它就是被譽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部落。傳說伏羲發明了結網、漁獵、養庖犧、設八卦,伏羲部落因此不斷發展壯大。原有的蛇圖騰也不斷吸收了其他部落鹿、馬、兔、雞等元素,成為“龍”圖案,伏羲成為中華民族之祖,龍也成為民族的象征,天水也成為龍的故鄉。展開地圖,不難發現天水的獨特地理位置:“兩山夾一水”,高高的黃土高原阻擋了來至北方的寒流,渭河之水從中穿越,谷地土肥水豐。秦始祖正是憑借這方沃土,不斷經營,實現民族的統一,她孕育著華夏文化、龍文化以及秦文化。她又是“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隘,也是西北重要的經濟重鎮。七月的鎮江驕陽似火,風雨交加,而此時的天水則是涼爽宜人,河水潺湲,一派高原風光。
一
水,生命之源。在天水的大地灣史前遺址,我方知大地灣就是我們祖先生活的地方。他們利用背山依水,草木茂盛的環境不斷發展,壯大。大地灣史前遺址的發現和挖掘,把人類的歷史向前推到一萬年乃至更長,在這里我們被先人的聰慧深深震撼,他們發明了存火、種植、養殖、砌房造屋、制陶、繪畫、量器等等。帶著對祖先的虔誠和崇拜,我來到伏羲廟拜謁,站在石刻的八卦磨盤前,我不禁為伏羲“一畫開天”深深折服,那可是洪水猛獸的時代,腦海中仿佛浮現出伏羲靜坐卦臺山,在仰觀天象,俯查地理,尋解人間萬象之源,他從“河圖”、“洛書”中體會到自然的真諦,以“—”為陽,以“--”為陰,組成八卦: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坎為水,艮為山、巽為風、離為火、兌為澤,以類萬物之情,創設八卦。我不懂八卦,即便在解說員的講解下,也是似懂非懂,這個給后世宗教、哲學、數學、天文、地理、農業以及計算機的運用帶來了不可估量影響的八卦實在是博大精深,他是人類文明的發明和科學的進步。
“大化首推羲皇啟,萬象同歸一畫開”,這是后人對祖先伏羲的推崇,是他把先民從野蠻引向文明。千年以來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炎黃子孫紛紛前來拜謁,有沉雄壯麗的殿宇和高聳蒼勁的古柏為此見證。
二
或許是延安窯洞走出了偉人的緣故,尋找窯洞是我們在甘肅天水采風的目的之一,總認為只要到西北山區就能看見窯洞,在當地兩位的朋友的引領下,我們踏上了尋覓之旅。
天水位于隴右,南北是山,中間是渭河,山大多數是黃土,塬上多種植果樹、雜糧。我們從通向北山的小路上山,主要是想走近路。山路并不十分陡,當走到半山坡時,天空突然烏云滾滾,大風四起,坡上的碎石、黃土,被狂風刮得到處散落,再轉身看山下的城市頓時被籠罩在沙塵里,遠處高聳的大樓仿佛進入魔幻中,隱隱約約,猶如海市蜃樓。我們加快了上山的步伐,當走到半山腰時,風越刮越大,天越來越黑,說實話,我有點擔心下不了山,但千里迢迢來到這里,眼看就要到達山頂,放棄真不甘心。透過前面的榆樹林,我看到一個農戶牽著牛匆匆趕路,像是回家,于是就對大家說:“快到了,我們順著農戶的方向走不會錯。”
蔥郁的榆樹林里,傳來陣陣響聲,這聲音聽起來,時而沉悶,時而清脆,我環視四周,黃土坡上、道路兩旁洞穴森森,這沉悶的聲音就是從這里發出。此情此景,仿佛就像進入了野豬林,著實讓人心驚。已經沒有回頭路了,我從心里提醒自己。
雨開始下了,我們像離弦的箭似的沖向村莊,剛到村頭,雨越下越大,于是我們只好站在村頭一戶居民的土圍墻下——門已經上鎖,無法進門避雨,好在頭頂上有濃密的核桃樹葉為我們遮擋。瞬間,原本干燥的黃土路,就被大雨淋透。這是我在北方旅行中從未見過的大雨,看著雨水從上坡沖刷下來,高低落差產生激流,簡直就是微型的壺口瀑布,心里說不出的快樂。同行的朋友擔心雨停不下來,而我心里坦然并告訴他們雨不會下得太久,這是西北,畢竟不是雨季。
半小時后,雨停了,天空分外湛藍,空氣十分清新,我們在楊家山村里停留了近一小時,看到的窯洞不過是村民用來堆放燒炕干柴的。下山時,我們遇見了多年未見的彩虹,這多少彌補了我們沒有見到窯洞的遺憾。
三
俗話說“不到黃河心不死”,而我們是不見窯洞心不死。同行的高建新為此改了歸途的機票,執意要和我去找窯洞。在地方的士王師傅的帶領下,我們再次驅車二十公里來到天水市郊區甘泉鎮吳河村陽灣莊,這里是王師傅的老家。
到了陽灣莊,在王師傅的指引下我們來到村莊的中段,看到一排窯洞,但走近一看,每個窯洞從里到外都是用紅磚砌成,拱形門,寬2米多,門高2.5米左右,有門框,洞深達5米,洞體石灰粉刷,里面擺設一炕、一組木質沙發,一個木箱,十分寬敞,洞頂用泥土覆蓋,上面長滿了雜草,它不是我們想象中直接在黃土崖中掏的窯洞。見此情形,我們有點納悶,這樣的窯洞成本應該很高,當時的村民怎么有能力砌呢?王師傅看出我們的心思,對我們說,這是五十年代部隊在此駐扎時留下的,大約有十多個這樣的窯洞。現在要建這樣的窯洞,不亞于建旁邊的平房,他一邊說著,一邊指著院中的三間平房。這時我們才明白。
接著王師傅帶我們來到他家附近的一處窯洞,只見高高的黃土崖下嵌入6處窯洞,其中有4個窯洞的洞口用紅磚砌成拱形,其他兩個就很簡陋,除了門是木質的,其余都是土砌的。由于門都已經上鎖,我們沒有辦法到里面看看,但從外觀看和王師傅的介紹,這里也很少有人住了。我們很高興,終于有了收獲,能在這里拍到土窯洞,但更高興的是這里的村民已經擺脫了貧窮的困境,大多數村民都住在磚木結構的平房里,這和我們起初的想象有著很大差別。像王師傅這樣早早出來打工經營的人,現在生活更加富裕了,住在兩層樓的房子里,唯一遺憾的是他們家至少有兩三個孩子,否則生活會更幸福。
四
“無辣不成菜(席)”,這是在天水飲食中最大的感受。自從踏上天水土地吃第一頓餐時,我們沒有吃上一頓不辣的餐。早餐:蘭州牛肉拉面——辣子面。中餐晚餐:辣椒炒雞蛋,辣椒炒土豆,辣椒炒洋蔥,辣椒炒羊肉……小吃:烤羊肉,蕎面做的呱呱、土豆粉做的然然、蕎麥做的撈撈、小麥做的面皮,還有野菜做的漿水(小吃,有點酸)等等。當然那里也有永和豆漿、麥當勞,但入鄉隨俗,我們在天水的幾天里,幾乎頓頓堅持吃辣,就連吃白面饅頭,我也夾點辣椒,不然還吃不下呢。我們在楊家山村避雨時,看見一農婦用石臼舂辣椒粉,篾蘿里盛著足有3斤多辣椒粉,我問她能夠吃上幾個月,沒有想到回答是只夠吃兩個月,可見他們吃辣的程度有多大。
天水有句俗語:“吃羊肉不吃蒜,營養損失一大半。”天水不僅產辣椒、花椒,而且還產大蒜。這里的大蒜頭,個大,肉脆,比南方蒜頭辣,吃面條、羊肉時拿在手里嚼。起初,我東施效顰,辣得直流淚,后來,我就拌在面里吃,大口吃羊肉,也就無所畏懼了。
在鎮江吃酸菜魚片,里面常常放置花椒,到了天水,平生第一次看見花椒是生長在樹上。山坡上、路兩旁,不時看見一叢叢、一株株紅星點綴的花椒樹。懷著好奇之心,我摘了一顆最紅的花椒放入嘴里嚼,剛嚼了兩下,趕緊吐出,麻辣之味頓時從舌尖散開,從山上一直到山下才消失。
五
天水位于渭河谷地,注定這里土地肥沃,由于日照長,這里產的鮮果品質好。一路看到的是層層梯田,上面種植著蘋果、杏、李、葡萄,還有雜糧。在村頭、路兩旁,常常見到高大濃密的核桃樹、柿子樹。在街頭巷口,賣干果、鮮果的攤子處處可見。雖然我們沒有趕上蘋果成熟的季節,像紅富士這樣的優質水果沒能吃上,但也吃到了鮮紅的李子、金黃的杏子、白里透紅的桃子和青脆的蘋果。
天水人生長在黃土地,注定著有西北人的淳樸。一碗辣子面、一席火炕,簡樸的生活照樣過得舒適;一串烤羊肉,一顆大蒜頭、一瓶啤酒,日子照樣過得酣暢。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天水人待客的豪情。在天水的幾天里,我們碰見的無論是司機,還是初見的友人,他們都是那么的熱情和好客。令我們感動的是帶我們冒雨上山的天水朋友,放棄休息日,和素不相識、遠道而來,或許今后都難得再見的我們在一起。傍晚還請客陪我們在一個馬路夜市攤點吃炒羊肉、烤羊肉串,喝啤酒。還是一位的士朋友說得好,大家都是伏羲后代,原本都是一家人。
這次隴上行,來到龍的故鄉,時間雖短,卻令人回味無窮:千山萬壑的黃土地,簡約的居住環境,淳樸善良的西北人,深厚的龍文化,還有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吃,這些怎能讓人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