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一詞,如果用于稱謂,它代表的只是一個崗位和職責,而不應該成為身份和權力的象征,這是我們老百姓的夙愿。
自己寫下這個文題,心里發怵。你一個小女人,也敢對“領導”指指點點?為了不讓人誤會,咱趕緊切入正題。
我這里所說的“領導”,僅僅是指這個詞的流行用法。“領導”一詞的解釋是:率領并引導朝一定方向前進,擔任領導的人。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領導”一詞最常見用于稱謂。什么樣的級別、什么樣的人我們才稱之為“領導”?
據我所知,如果馬路上三步一崗,五步一哨,老百姓就爭相呼告:中央領導來了!如果警車開道,車流魚貫而入,市民就明白:省里領導到了!按照這個常規推理,只有具有相當級別的黨政或者軍隊負責人,我們才可以稱之為“領導”。
如今,改革開放以來,“領導”這個稱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只要是自己的上司,就是“領導”;只要是主管自己的上級部門的辦事員,也都是“領導”。于是乎,一個股長去下屬單位,定是被敬若神靈;一個辦事員去下屬單位,也定會被尊為上賓。而這些人由于掌管著國家的公共財產或利益,也煞有介事,有模有樣,理所當然地被下級或者下屬部門尊為“領導”。
奇怪的是,真正的“領導”,人們卻不稱之為領導。百姓中流傳著一種說法:中央的叫首長,省里的叫領導,地市的叫同志,縣里的叫伙計,鄉里的叫家伙,村里的叫王八蛋。這是老百姓對不同的行政級別的調侃。而機關內部,如今更流行叫“領導”為“老板”。市委機關的工作人員如果說“我們的老板”,那一定是指市委書記;市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如果說“我們的老板”,那一定是指市長;科局機關的工作人員如果說“我們的老板”,那一定是指局長;學校教師如果說“我們的老板”,那一定是指校長。
更奇怪的是,夫妻之間,也流行“領導”這個稱謂。我時常聽見這樣得意的口吻:“我們家的領導”“你們家的領導”。一般來說,稱自己的老婆為“我們家的領導”的男人,往往是春風得意的小吏;稱自己丈夫為“我們家的領導”的女人,往往是心滿意足的太太。
仔細琢磨,“領導”變成“老板”,辦事員變成“領導”,是權力集中的結果,是公權私恩化的產物。
“領導”變成“老板”,是因為不少領導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當作自己向他人施恩的一種手段。如此這般,本來是一種組織行為,被提升或重用的人卻會認為是某“領導”的“皇恩浩蕩”;本來是一種政府行為,得到好處或利益的單位卻會認為是某“領導”的“大力支持”。
辦事員之所以能變成下屬部門的“領導”,是因為這個辦事員能夠給予別人或者下屬單位一定的好處,而他能夠給予別人或者下屬單位的一些好處,是靠手中掌握的職權與資源來施與的。職權與資源,是人民賦予的,應該為人民的利益著想,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握著公眾賦予的權力和資源者,往往喜歡把公權私恩化。于是,利用手中的權力和資源為他人或者下屬做了一點事,他人或者下屬覺得理應感恩戴德、拍馬溜須,而辦事員因為下屬的唯唯諾諾、誠惶誠恐,也就大模大樣地成了所謂的“領導”。
夫妻之間變成“領導”,既有一種夫貴妻榮思想在作祟,還有一種典型的小人得志后的趾高氣揚。我曾見一個局機關股長的老婆,開口一提自己的丈夫,就是“我屋里領導”怎么樣怎么樣,那神情,那心理,好不得意哇!我也曾看見許多小吏,一邊在酒桌上觥籌交錯,一邊在手機里悄悄地申辯:“領導呀,天地良心,我沒有喝多少酒,你絕對放心吧。”不用說,這是“屋里那領導”對掌管著一些公權的丈夫在進行電話遙控。
據說,有些人大代表在建議簡化和規范對“領導”的稱謂,如果真正做到在黨內一律稱“同志”,不稱職務,如果徹底消除官本位的思想,用制度來制約權力,用法律來確保權力不成為官員謀私的手段,那么,“領導”一詞也將不再如此流行;如果為官者真正能夠遵循中央領導提倡的“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的準則,那么,“領導”一詞將不再如此招搖。
“領導”一詞,如果用于稱謂,它代表的只是一個崗位和職責,而不應該成為身份和權力的象征,這是我們老百姓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