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如一條文明之河,流淌在中華大地上,已經千百年。
孝敬老人的感人事跡,經常在我們身邊出現,他們的孝心和孝行,使得許多人為之感動,也使得許多人被感染。一顆顆孝心的閃亮,一個個孝行的故事,使我們這個社會競相綻放出“孝敬”的花朵,并且成為和諧社會中文明的一種象征。
在古運河畔,傳頌著一個孝敬父母的真實感人的故事:兩位非常孝敬父母的年輕人是一對親兄弟,兩顆赤誠熾熱的“孝心”,跳動在兄弟倆胸間,于是老人的家中,充滿著“孝”的陽光,經常傳出尊老愛幼的歡聲笑語。兄弟倆一同默默地把孝心轉化為孝行,用行動來踐行自己對父母的孝敬,哪怕是日常生活中的具體瑣事,都納入了自己的孝行之中,作為孝心領頭羊的老大,還為自己制定了“四個一孝心工程”,默默地踐行了好幾年,既溫暖了父母的心,也帶動了一家人,一同把孝心變作孝行,一同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踐行。
今年的金秋,迎來了父母雙雙七十華誕,兄弟倆一起忙著為老人祝壽,為老人慶賀,在三代同堂共賀的壽宴上,孫男孫女一同為爺爺奶奶拜壽、獻花。老大代表晚輩們講話,不僅道出了對兩位老人的感恩之情,慶賀之意,而且,還乘興在二老步入古稀之年的喜慶日子,公開了已踐行數年的“四個一孝心工程”的“秘密”:一是每天給父母打一次電話。我們和父母不住在一起,都已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家庭。雖然不住在一起,但同在一個城市,同在鎮江城,平時忙于工作,不可能天天見面,但是每天通一次電話總是可以的,只不過是舉手之勞,或三五分鐘,或半個小時,通個電話,叫聲爸媽,問聲寒暖,聽候招呼。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樣做的好處是,天天聽到彼此的聲音,如同天天在見面,彼此都放心,彼此都開心。二是每個星期抽時間回來,陪父母吃一次飯。人啊,再忙都得吃飯,只要用心安排,這個時間總是有的,不過為了陪父母吃一頓飯,就使父母忙上一整天,這不是孝敬,而是添忙。因此,我每次回來陪父母吃飯,事先打個電話,聯系一下,叫父母不要忙,吃就吃家常便飯,有什么吃什么,其實每次在回家的路上,我都會順便在街上買兩樣父母喜歡吃的菜帶回來,既添了菜,也添了樂。三是每個月幫父母做一次整理。父母親年紀大了,重事做不動了,小事彎不下腰了,為了減少零零散散雜亂無章,幫助父母一月一整理,老人最高興。四是每年安排父母一次旅游,出省游、出國游還是出境游,尊重老人的意愿,讓老人挑選,請老人出去走走、看看、玩玩,享享兒孫福,享享老來福。這兩年,兩位老人已經游過港澳,今年又剛去過臺灣寶島,都是歡歡喜喜出行,快快樂樂而歸。
平時,我們聽過、見過這樣的“工程”,那樣的“工程”,總是受到鼓舞和振奮。此番聽到了、見到了別具一格富有新意、充滿人情味的“四個一孝心工程”,感到很有啟發,也很受觸動,“四個一孝心工程”,雖說是一家之言,也屬一家之行,但是,它所折射出來的,是一次“愛的奉獻”,是一個“孝的宣言”。一個人,在一生中,倘能把大寫的“人”字寫好了,進而再把這個“孝”字寫好了,真正做到了,把它擺在百善之“先”的位置上來,我們的家庭,就會多一點陽光,多一點燦爛,社會就會更加和諧,更加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