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分總是件很奇妙的事情,比如我總是一廂情愿地認為自己和鎮江這個城市很有緣分。
那年畢業了,我們像大樹倒下后驚慌出逃的鳥群,在神州大地四散亂飛,巴望著能有哪一棵大樹小樹伸出個枝頭讓我們落腳棲息,大大小小人才交流會,真真假假用工招聘信息,都能讓我們呼嘯而聚,呼嘯而散。朋友說,西北有高樓,孔雀東南飛。歷代文人筆下溫婉秀美的江南也著實讓我向往,于是那一個寒假,我如陀螺般不停地在長江三角洲旋轉穿梭。
那次人才交流會在當時的華東船舶學院舉行。我南征北戰套路熟悉,奮戰不到兩個小時,遞出三五份應聘材料后就決定擠出會場打道回府,于是到馬路上等公交車去汽車站。當時的南水橋頭遠沒有今天這樣亮麗,看著眼前來來往往的人群,開車的、騎車的、步行的,或形色匆匆、或淡定從容,我突然自己說:“我要成為這其中的一員,我要留在這座城市!”以致最后在三份就業協議中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鎮江,奔波四方此地為宜,沒有理由沒有原因,我只能解釋為緣分。
我如愿以償在這座城市扎下根來,一天天地采訪,一篇篇地寫稿,我的工作性質讓我有可能以更快的速度了解這個城市的經濟文化山山水水街巷里弄,很快我可以給湖北老家過來的親朋好友們煞有介事地介紹起鎮江來:諸如白娘子水漫金山、諸如劉備甘露寺招親、諸如昭明太子招隱山上編文選……似對非對大差不差,唬得他們瞪大眼睛嘖嘖稱贊。
讓我開始真正對鎮江歷史文化產生興趣的是一次普通的采訪,那一天秋高氣爽陽光燦爛,我跟團來到西津渡街上,日程安排表上此站博物館,而接待人員的開篇介紹卻大出我的意料:“這里原為英國領事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天津條約》,鎮江辟為通商口岸。1864年英國開始在云臺山上建筑領事館,1888年初,鎮江洋捕無故打死華人康姓小販,群眾憤怒焚毀了領事館。然而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又答應賠償重建,于1890年竣工。現存舊址就是重建的建筑。”這一段介紹讓我剎那間有些恍然,那些歷史教科書和考卷上無數次復述和填寫的情節在現實世界里活躍起來:一艘艘戰艦,停泊在不遠處的江港,戰艦上萬炮齊發,鎮江城一時間濃煙滾滾;而后,一群金發碧眼的強盜,扛著一支支火槍,耀武揚威地走在鎮江的大街小巷……咸豐十一年正月,英國參贊巴夏禮與鎮江地方官員簽訂租地批約,設立英租界。我突然產生疑問,英國人何以如此重視鎮江?或者說鎮江真的曾經如此重要?這個讓我產生濃厚歸屬感的城市,究竟有著怎樣的不朽傳奇?
好奇可以推開一扇又一扇窗,窗外是一片又一片新的世界。當我真正開始凝視這座城市時,他悠久的歷史與厚重的文化一次次將我折服、令我敬畏。
1954年,在鎮江東部大港煙墩山上一個大型土墩墓里,出土了一批西周前期的鼎、簋、盤、盂等青銅器,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宜侯夨簋,簋內有銘文126字,可以辨認的有118字。銘文記載了宜侯夨受封的情況,宜侯為感謝王的恩惠做了此寶器,其銘文是中國記載周初封建諸侯史跡的唯一歷史文獻。宜國為姬姓周人所封,封地在鎮江大港沿江地帶,“宜”也就成為鎮江有文字依據的最早地名。據說這些青銅器最初是紹隆寺一個叫福貴的老和尚發現的,當時他還俗在家,在村長聶長保家做事,他在一塊坡地上翻土時掘岀了一批青銅器,引發村民的圍觀,紛紛議論是否金器。聶長保的兒子為了檢驗質地,隨便撿岀了一件,一鋤頭打得粉碎,打碎的恰恰就是這批青銅器中唯一有銘文的“宜侯夨簋”。后專家重新修復成器,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自“宜”之后,鎮江春秋時名“朱方”,楚滅越后名“谷陽”,秦始皇建“丹徒”,三國孫權遷治“京口”,南朝宋時稱“南徐”,隋開皇年間置“潤州”,宋政和三年升潤州為鎮江府,此為鎮江行政建制得名之始。把這些名稱一字排開,就足可寫就一部鎮江簡略通史了。
歷史的悠久從來就并不能一定代表國力的強盛,侵略者的堅船利炮轟開了腐朽的清王朝關閉已久的大門,中華大地自此開始了百余年屈辱的歷史,西歐強盜、東洋倭寇在中華大地恣意橫行,犯下了罄竹難書的滔天罪行。鎮江這片土地上同樣不可幸免,讀過鎮江詩人楊棨的《鎮城竹枝詞》嗎?讀過鎮江企業家張懌伯那自費印發的《鎮江淪陷記》嗎?聲聲控訴,字字血淚!直到新中國成立,國人才揚眉吐氣昂首做人,六十余年,在經歷過一度的迷狂和封閉之后,中國走上了社會發展的快車道,日新月異不再僅僅是一個形容詞。鎮江的街頭,又到處可以看到不同膚色的人在來回行走,不過這一次他們見了紅燈一定會停下來,犯了法也一定會被警察叔叔逮起來;他們中有來當老板的,也有來打工的;有來教英語的,也有來學漢語的;云臺山下這座保存完好的西式建筑里也來過很多英國人,不過他們只是游客——1933年10月,鎮江人趙啟騄將領事館地產買下,新中國成立后,趙氏后人將產權轉交鎮江博物館作為館址,英國領事館早已只是個歷史符號,作為一種文化元素,與3萬多件珍貴文物一起向中外游客展示鎮江的歷史與文化。
在跨越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鎮江博物館舊貌換新顏,2002年,市政府劃撥5000多平方米土地,投資3000多萬元,新建展廳5000多平方米,老館區五幢建筑原貌修繕,整個館區按英國式園林風格進行整體環境景觀改造,鎮江博物館成為國內一流的花園式博物館,也成為鎮江獨具魅力的文化旅游景點之一,尤其近年來實行免費開放更是受到廣大市民和游客的歡迎,參觀者終日絡繹不絕。
十余年過去,我已在鎮江扎下根來,女兒出生時愛人問我名字怎么取?我說很簡單啊,湖北為楚,鎮江為宜,就叫楚宜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