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和支柱,旅游是文化價值表現的重要載體。本土文化作為特定區域民族文化的載體,在旅游開發中以其獨特性、多樣性的文化展現形式吸引旅游者的參觀。但由于外來文化的強勢沖擊和本地居民對自身本土文化認同感的淡漠,使得本土文化面臨消逝的危險,對本土文化的保護已經迫在眉睫。本文將旅游業的發展與本土文化保護緊密結合在一起,從更深層次上挖掘吉林省本土文化,并探討其保護措施,通過旅游反哺來保護本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從而實現吉林省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旅游 本土文化 可持續發展
21世紀既是一個生態旅游的世紀,也是一個文化旅游的世紀。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和支柱,它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旅游業的發展趨勢和興衰成敗;旅游是文化價值表現的重要載體。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是提高區域旅游業持久生命力與吸引力的關鍵。在眾多的文化中,本土文化作為能夠體現本區域內悠久歷史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以其獨特性、多樣性和純樸的文化表現形式吸引著旅游者,成為本區域內旅游業發展的強勁推動力。然而由于外來文化的強勢沖擊和本地居民對自身本土文化認同感的淡漠,使得本土文化面臨消逝的危險。為了實現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對本土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已經迫在眉睫。
一、本土文化的概念界定
本土文化是指一定區域內的本土人民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歷史中文明的逐漸積淀,是特定區域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體現,是民族價值觀和審美理想的反映,是民族情感的載體。它所涵蓋的范圍可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至一個地區、一個宗教。作為文化細分類型中的一種,本土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不僅有歷史傳統的沉淀,也有根據本民族的習慣和思維方式對各種文化重新闡釋的文化,即植根于現實生活的變化和發展的一種文化形式。正是這種獨具特色、底蘊豐厚、感染力強的文化對游客產生強烈的感官刺激和巨大的吸引力,發揮著教化、激勵、吸引和導向的功能,成為區域主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旅游發展的基礎,推動區域文化旅游業的發展。
二、吉林省文化旅游發展與本土文化保護現狀分析
吉林省是我國重要的旅游資源大省。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吉林省的旅游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逐漸形成了以長白山、向海為代表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以偽皇宮、高句麗古代貴族陵墓和王城為代表的歷史遺跡、遺址資源;以及以滿、朝、蒙古等少數民族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等。隨著旅游對區域經濟拉動效應的日益凸現。吉林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旅游的發展。不僅文化旅游投資不斷增加,而且文化旅游宣傳力度在不斷加強,旅游企業不斷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例如,“探秘長白山”徒步之旅、長白山高山賞花大會、查干湖冬捕、高句麗遺跡等。此外,吉林省還推出了民俗風情旅游活動、節事會展和相關的眾多文化旅游線路。截止到2010年,吉林省已經普查、挖掘整理近千個項目,其中世界級項目一個——朝鮮族農樂舞,國家級項目27個,省級項目180個。這對促進吉林省本土文化的弘揚和傳承,以及對吉林省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為吉林省文化旅游發展的核心資源一本土文化旅游資源,特別是以滿、朝、蒙古等少數民族為代表的民間藝術、民間文學和民間習俗等一系列相關的文化旅游資源強有力的支撐和推動吉林省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但同樣可以看到,一方面,在旅游發展的過程中,這些本土文化正在發生著變化,甚至于有些本土文化已經失去了內在的文化精髓,乃至于瀕臨滅絕的境地。例如,吉林省作為滿族的發祥地,全國滿族人口超千萬,但這一民族的語言一滿語,卻成為目前只在個別地區極少數人中主要以口語的形式流傳著瀕危語種。滿族家族最大的事莫過于祭祀和修譜活動,祭祀時薩滿請神、祭神、送神都要唱優美動聽的神歌,這些神歌歌詞多為滿語文記述。滿族修譜是吸收漢文化并具有鮮明民族特點的文化活動,其家譜有相當部分是用滿文或滿漢兩種文字寫成,向我們昭示了滿族的姓氏源流、家族遷徙、族規家訓等多方面的內容,是研究特定時期歷史、宗教、民俗等學科的重要史料,如果不懂滿語,其史料價值就無從發揮,更談不到對這類非物質文化的科學傳承和發展。
另一方面,本土文化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正在被作為一種促進旅游經濟發展的簡單商品進行出售,商品化的本土文化僅僅是經濟增收的依附手段,其結果使本土文化失去了應有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內涵。對本土文化的肆意篡改和商品化,造成當地居民對本土文化的淡漠,從某種意義上講,加劇了本土文化的消逝。近些年,雖然有一些學者在竭力挖掘和保護吉林省的本土文化,但一些本土文化的內涵依然弱化,本土文化的保護現狀依然令人堪憂。
三、吉林省文化旅游發展過程中的本土文化保護策略
1 樹立正確的本土文化保護意識
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一種文化只有在與異文化交流中,不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得到發展。在國內外一些本土文化保護的案例中,大多數是把本土文化作為一種靜態的、不變的文化封閉、隔絕起來加以保護。這樣的結果導致本土文化逐漸失去生命力而走向衰退。旅游活動是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而且這種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即使沒有旅游業的發展,文化也還是在變化過程中的,文化沒有發展變化,就是一個死的文化,也不可能存留到今天。因此,樹立正確的本土文化保護意識,將會促進本土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2 制定和頒布相關的法律和政策
目前對本土文化保護的法律,多數是對文化所涉及到的實物形式的保護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本土文化所包含的禮儀、文化精神等方面保護的法律和政策則還存在盲區。這就很難約束旅游活動過程中對上述本土文化的破壞行為。
3 充分發揮社區居民在本土文化保護方面的作用
社區居民同當地政府、旅游開發商、旅游者一樣,是當地旅游開發過程中利益的相關者。因此,要激發當地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使他們能夠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吸取精華,剔除糟粕,主動熱情地挖掘本土文化的瑰寶,使本土文化凸顯文化特色,長盛不衰。
4 重視國際合作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在保護本土過程中,國際合作不可缺少。這種國際合作既包括吸收國外專家參與中國的文化研究和開發工作,也包括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加入有關國際公約或者與有關國家締結這方面的合作條約或協定,享受其中的權利,擴大發展機會,同時承擔相關的義務。當然,這種國際合作還包括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擴大吉林省本土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和知名度。
5 加強與吉林省地方高校的合作
充分利用吉林省高校擁有的人才和資源優勢,加強與其在吉林省本土文化相關的學術和理論研究方面的合作,建立相關的研究機構,定期開展學術交流,全面系統地挖掘和保護吉林省本土文化的內涵和表現形式。
6 開發特色旅游商品
購買旅游商品是旅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占旅游消費支出的30-50%。是旅游收入的重要來源。因此。開發特色旅游商品是各地旅游發展的重頭戲。對于吉林省來說,特色旅游商品十分匱乏。吉林省擁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本土文化,例如,東豐農民畫、滿族剪紙、蒙古族奶酪、朝鮮族打糕、滿族大黃米、東北三寶等。如果把這些文化都開發成旅游商品,會促進本土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本土文化對文化旅游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地區的文化旅游能否保持長久的生命力,本土文化利用與否,以及利用程度如何已成為關鍵。要實現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充分發揮旅游地本土文化特色,才能使旅游的經濟屬性與文化屬性找到最佳結合點,使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