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教育教學改革的浪潮中,全面展開素質教育,更新觀念,探索創(chuàng)新。過去應試教育的寒窗逝去了多少少兒的天真浪漫,“滿堂灌”的幽靈束縛了好多墨守陳規(guī)教師的手腳,課堂上往往老師講的累,學生聽的厭。于是老師大多累出了銀發(fā),學生累成了“機器人兒”。結果老師的“一桶水”都傾完了,學生卻捧不出一滴水來。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葉圣陶先生提出過這樣一條教學原則,即“讓課堂活起來”。的確,為了適應當前教育改革的需要,為了培養(yǎng)高素質的新一代。教學中,必須讓課堂“活”起來。就拿閱讀教學來說吧。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它具備聽、說、讀、寫訓練的綜合性,既是識字的重要途徑,又是寫作的必備前提。閱讀教學中,要始終遵循“主體性”的原則,激發(fā)學生以極大的興趣參與教學全過程,主動地去體驗、去獲取。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引導,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主體性,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全方位參與,實現(xiàn)智情互動,師生互動,要課堂教學“活”起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被動吸收為主動探索。
閱讀教學要突出讓學生自己大量閱讀實踐,確實抓好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指導這兩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新課標中關于閱讀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就是讀所產生的巨大魅力。聲音是人們最敏感的東西之一,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顯得重要,人們利用聲音對胎兒進行最早的教育,使腹中的胎兒感到五彩繽紛的世界;人們利用聲音幫助失去記憶的人們恢復記憶;利用聲音根據(jù)需要營造各種各樣的氣氛……聲音刺激聽覺器官,輕輕撥動著人們的每一根心弦。
一、從朗讀中發(fā)掘感悟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整體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將學生的讀引向探究、發(fā)現(xiàn)、感悟的層次。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可以看得出,這里充分的讀,不止包括朗讀、默讀,還包括思考與想象,因此,我認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僅有讀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有悟。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要有自己的見解。作為中高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朗讀能力,但能力不是很強,所以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還要加強學生悟這方面的指導,學生在讀書過程中,對課文概括性了解是悟,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具體化也是悟,更為重要對一些優(yōu)美的句子、片段、詩詞或抒情文章的體會與感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我要求學生反復朗讀,體驗出文中的美味,使學生充滿感情,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還可以增進文字鑒賞力,強化語感。許多優(yōu)秀的文章,只有通過多讀來體會其中的蘊意與美。葉圣陶先生說:“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文章的意義和情味,那就是只看見待有跡象的死板的文字符號。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給予我們的語文教學很大的啟示:只要多閱讀,多加思考,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語文知識的廣泛性和內隱性,也只有通過多讀來領悟其中的要點和妙處;特別是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與道理、語言的韻美,也是通過多讀,才能心領神會。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在讀準字、詞、句、段、篇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反復品味多側面、多層次的內涵和意蘊,并把文章的內蘊變成自己的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朗讀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在有些文章中,一些重點的語句只有通過朗讀才能意會,領會其中的思想,挖掘了朗讀的深度。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設法使學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不動情感的朗讀就會帶來對課文的疲倦。”因此我在教學生學習《示兒》這首古詩的其中一個片段:讓同學們閉目想象陸游病危,但沒有看到祖國統(tǒng)一而遺憾的情景:“我病得很重,恐怕很快就要離開人世,可中原依然戰(zhàn)亂不止,金兵強盜為非作歹,濫殺無辜,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們南宋軍隊應立即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但我要離開人世了,看不到我們的軍隊收復中原。看不到祖國統(tǒng)一。我死都不瞑目哇!”統(tǒng)一祖國,收復失地,是陸游一生為之奮斗的理想,他的絕筆詩《示兒》,全詩字字句句發(fā)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訴,悲憤交集,真摯感人。在老師的渲染之下,學生很快進入角色,讀得入情入境,字里行間洋溢著豐富的情感內涵。引起了讀者的共鳴。是啊!今日的祖國還沒有統(tǒng)一,臺灣還沒有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盼望祖國統(tǒng)一強烈的愿望在同學們心中冉冉升起。同學們迫不及待地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朗讀不應該只停留在形式多樣的示范讀、比賽讀、配樂讀、表演讀等淺層次上。更應注重“以讀悟情,以讀悟語”。
二、從感悟中內化朗讀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成就的大小與情感因素所起的作用要比智商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情感可以鼓勵思維,使思維能力獲得超常發(fā)展。相反,情感可以干擾思維,形成思維障礙導致思維失常,而且情感依賴于認識,但也反作用于認識,激發(fā)推動人的認識活動向縱深發(fā)展。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情感投入,作好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感情積蓄,以便想方設法在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帶著感情去閱讀,帶著情感去講解,教師要盡可能快地使自己進入“角色”,進而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怎樣才能讓學生盡快進入角色呢?就要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觸景生情地激起學生的情感,而良好豐富的情境是培養(yǎng)學生豐富健康的情感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需求,精心布置特定環(huán)境,使學生深入其境之中,要創(chuàng)設和諧活潑愉快的課堂氣氛,以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我在上《秋天的懷念》導入課文時,選擇學生非常熟悉和喜愛的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創(chuàng)設情境,在聽音的過程中,同學們完全融入歌聲當中,融于自己的記憶里,幾十張臉蛋就像幾十面鏡子映照出他們此時此刻復雜的內心世界……聽后,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有的說聽了這首歌,想到老師您就像媽媽一樣關心愛護我們;有的說想到了孤兒福利院里的孩子是那樣的可憐;有的說想到了因戰(zhàn)爭許多孩子沒有了母親;有的說想到地球媽媽給我們這個美麗的家園,我們要好好地保護她、愛護她;有的說想到母愛是最偉大的、最無私的。是人與動物共有的……真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啊!對于同一首歌,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上,就會有不同的體會和感受。我就抓住這個時機,因勢利導切入正題,一起走進課文去感受、去體會偉大而又無私的母愛。此時學生融于課文的角色當中,讀得入情入境。
我在上《凡卡》這一課校級公開課的時候,選擇低沉舒緩的音樂,叫一位悟性較好的學生配樂朗讀凡卡給爺爺寫那封信的內容,全班同學很快進入角色,設身處地走進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中,感受他的內心世界,聽著聽著,眼前浮現(xiàn)出一幅幅極其悲慘的畫面,一股股同情之心在同學們幼小的心靈里萌發(fā)、升華,眼眶泛紅,淚水在里面打轉,接著低聲啜泣聲輕輕地在教室里縈繞著,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教室里所有聽課的老師和同學已無法抑制自己內心的情感失聲痛哭,甚至號啕大哭,這時,整個教室沉浸在無比悲痛之中,對凡卡的悲慘遭遇深切同情,對當時沙俄黑暗社會的無情鞭撻的情感都在不言中,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教師的講解都顯得是多余的,這一節(jié)課收到絕佳的教學效果。
情感不僅僅再現(xiàn)在課堂上,還應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及時、準確地誘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把課文內容所體現(xiàn)的情感與自己的情感聯(lián)系起來,匯融起來彼此產生共鳴。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培養(yǎng)愛美的情趣。”語文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反映生活,我們現(xiàn)行的語文教材形象具體,能以情感人,對學生的素質具有感染、陶冶的教育作用。語文教學時時處處孕育著美的音符,作為教師應深入挖掘課文中的美,使學生情感充分地受到語言中美的情感的感染,以至交融匯合的情境,使學生被一篇篇優(yōu)美生動的課文所吸引、所感化。我們應將教材中蘊涵的自然美、意境美、語言美、情節(jié)美、思想美等,充分挖掘出來,使它能折射出更多更美的光芒,使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美、理解到美、鑒賞到美、從而創(chuàng)造美。“多讀”讓學生迎刃而解,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還陶冶了他們的情操。特別是精彩段落、關鍵詞語,學生在“讀”中深知、熟誦,“如出己之口”。這不僅縮短了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口語與書面語的距離,而且,既避免課堂教學脫離語言文字的空洞和枯燥,也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學好語文、認識和理解語言、運用語文參與社會交際的良好氛圍。同時,也是開發(fā)學生智力、發(fā)展學生能力,搞好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朗讀是閱讀活動中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是感知事物的一種基本手段,讀和悟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三、從練筆中加深感受
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中,讀寫結合,聯(lián)系課文內容,發(fā)掘訓練點,讓學生動筆活動。針對所學課文適當進行作文小練筆,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觀察思考,展開想象,自學探索,質疑問難,解決問題,操練鞏固,形成技能。課文不同,相應的作文練筆方式也不同。
1、仿寫式。仿寫是邁向自能作文的第一步,因而首先要鼓勵學生學會仿寫。如教《高大的皂莢樹》一課,當學生從課文1至4自然段中了解作者觀察皂莢樹的方法是“先總后分”之后,我便把課前拍攝的校園榕樹,在屏幕上播放,先采用遠鏡頭讓學生觀察整體,再用分鏡頭看它的干、枝、葉。爾后以《校園的大榕樹》為題,進行片段仿寫練習。學生興趣盎然。大多能運用剛才學會的寫作方法將大榕樹從整體到部分寫具體、形象。而且學生的仿寫練筆都不是呆板地模仿,而是靈活的運用。最后,我又通過電腦調空指導,把其中寫得好的或存在問題的練筆切換到大屏幕上,進行講解指導,以起到示范作用。這樣同學們就能互相借鑒,取長補短。
2、感悟式。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再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從新課標表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感悟是積累和運用語言的前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多引導學生進行感悟式的練筆。如教學《幸福是什么》一課,我引導學生潛心閱讀,獨立思考,用心用情去感悟去體驗之后,我變在網上問學生:“在沒有閱讀課文之前,你認為幸福是什么?在充分閱讀之后,你對幸福又有怎樣的體會?”要學生在電腦中進行討論,再各自用文字表述出來。讓全班學生進行瀏覽和點評。學生在熱烈和諧的課堂氛圍中練筆的同時。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3、拓展式。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拓展練筆。可使學生思維呈放射性發(fā)散,還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靈感。如教完《盧溝橋的獅子》時提出:盧溝橋的獅子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總共有498只。而課文中只具體講了幾種形態(tài)。那么同學們還能想象出其他獅子的形狀嗎?要求學生說一說,演一演,再用文字表述出來。隨后讓學生點評。雖然只是寥寥數(shù)語的練筆,可學生的積極性極高。
練筆的形式還有很多,可以抄寫、聽寫、默寫課文精彩句段,可以造句,書面復述,縮寫、擴寫、改寫、續(xù)寫、補寫,可以寫讀后感,書評等。這種動筆的訓練,要按年級要求,課文特點,重點訓練項目等不同情況。靈活安排。這樣。使閱讀與作文訓練有機聯(lián)系起來,既增加了作文練筆的機會,又反過來加深了閱讀的理解,鞏固了閱讀的收獲。
四、從摘集中充實內容
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摘錄、收集與課本閱讀教材有關的內容,如人物的生平、故事,事件的時代背景,典故的歷史史實,社會的發(fā)展情況,景觀的建設變化,事物的特點變遷等文字、圖片資料。在廣大閱讀,見識的同時,豐富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知識、背景,為更快、更準、更深地理解其語言文字,課文內容,思想感情,寫作目的打下基礎。例如:第九冊《白楊》一課的教學,首先,在教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內,了解課文大體內容,并要求學生查找有關白楊的知識,沙漠的形成,險惡的情況,治理歷史及辦法和建設邊疆,為邊疆建設作貢獻的事跡,有關圖片、文字等資料,這樣與課堂閱讀教學相結合,學生隨教材內容的更變,閱讀的范圍不斷增大,見識不斷增廣,閱讀興趣不斷增強,閱讀能力在大量自主的閱讀實踐中也將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教師如能在教學中積極地、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機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并在動手、動腦、動口,動筆等多種活動中,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還能大大增加課堂容量,充實課堂教學內容。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目的。我們的閱讀教學才能散發(fā)出迷人的光彩,充滿著無窮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