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堅持以人文本不僅是科學發展觀的要義,更是人文教育的內涵。堅持公平效率統一,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相結合;堅持統籌兼顧,把完善制度體系與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結合起來的推動作用,堅持人文素質教育同科學教育相融合。在此基礎上探討當前我國醫學人文教育的困境及出路。
關鍵詞 醫學人文教育 困境 出路
世界高等醫學教育的模式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另一類是歐洲和亞洲各國采用的本科式教育模式。我國采用的本科式教育模式,其對醫學生的教育時間遠遠短于研究生教育模式。這也是我國醫學教育在某些地方落后于國外的原因。我們在短時間內要完成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臨床時間,還要進行人文教育,真可謂“時間緊,任務重”。因而要想醫學人文教育更上一層樓,參考美國等國家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并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更更有利于醫療體制的完善和醫學事業的進步。
一、堅持公平效率統一,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相結合
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如今醫療市場需要首先要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多層次的醫療需求,其次更要形成有序的市場競爭從而促進醫學事業的發展。這里所說的競爭,一定是有序的競爭。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醫學的過分技術化、商業化削弱了醫生對患者的人文關懷,造成當前醫學嚴重人文精神缺失,其深層根源是拜物主義思想泛濫,患者被異化、物化的結果。
當然,改革是一個探索和創新的過程,沒有最佳的成功模式,只有最適合自己發展和需求的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應遵循三結合的原則,即在教學中要做到師生結合、教學科研結合、課堂與社會實際結合。據統計,我國84所醫學院校人文社會類課程平均課時為62學時,僅占總課時的1.71%,臨床醫學專業人文課程只占總課時的8.85%。同美、德的20%~25%相距甚遠。可見,我國的醫學人文教育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其對市場的正向催化劑作用還有很大的程度去提升。
二、堅持統籌兼顧,把完善制度體系與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結合起來
目前的醫療體制仍存在很多的不足,而醫學人文教育體制更是存在很多的問題。對于人文教育和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學者幾乎沒有疑義,但是對于什么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和醫學人文教育到底應該教些什么。我國醫學人文教育困境的根源到底何在,學者和教育主管部門一直爭論不休,難以達成一致意見。一些醫學院校的畢業生只能認識疾病和預防、診斷、治療,不能認識疾病發生、發展的心理和社會原因,不能自覺地應用預防、診斷、治療疾病的心理和社會手段;只見疾病,忽視患病的人;只重視人的生物學屬性,忽視人的社會學屬性。
反思當前我國醫學院校的醫學人文教育普遍存在:理科來源的醫學生,文科知識薄弱;醫學人文課程少,而其中又以政治教育為主;師生對人文社會關注不夠;人文課程安排在低年級進行理論授課,沒有臨床體驗,缺少在實踐中養成人文行為的機會。我們應進一步加強人文教務的建設,改善內容,加強師資,完善制度,努力建設一個良好的醫學人文氛圍。
三、堅持人文素質教育同科學教育相融合
通過醫學人文的教育教學,要讓醫學生在價值觀形成的大學階段就樹立正確的“三觀”,比如在各醫學高校建立醫學人文系或工作室,使醫學針對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當下社會的普遍現象對學生進行從思想到實踐的正確教育,讓廣大醫務工作者都能像毛主席說的那樣,真正做到“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醫學的本質是科學與人文。我們就是要通過人文教育和醫學科學教育充分結合的方式,使人文素質教育同科學教育相融合,從而完成醫學的本質教育。
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為基礎的課程體系,從基礎到臨床,分科過于精細,課程門數越來越多,有的醫學院校必修課竟達到50多門。這樣的課程體系在系統性、完整性不斷加強的同時,也造成學科之間缺乏聯系,基礎與臨床之間脫節的問題。學生到大學三年級還沒有接觸醫院,沒有接觸病人,更不會看病識病。為改變以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為基礎的課程體系,應該重新構建新型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使低年級學生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中,早期接觸臨床實踐,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想:早期進入醫生角色,先學做人,再學做事。通過課程體系改革、開辟第二課堂和參觀社會實踐活動,使醫學生能夠把醫學科學與人文素養有機地交融在一起,從而逐漸產生指導他們今后醫療實踐的內在價值導向和行為準則的因素。
綜上,醫學人文教育的要義是“全人教育”,不是半人或機器人,其目標是通過夯實的基礎知識培訓,完善的德、智、體、美教育培養和豐富的醫學實踐歷練使奔向工作崗位的醫務人員是一個身心全面協調發展的適應新時期醫療體制及醫患關系的優秀人才。接下來的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我們都應有人致力于醫學人文教育的領域,而接下來幾百年甚至更久,我們都應將醫學人文教育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