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基于我國農村稅費改革制度的不斷實施,農村居民的負擔逐步減輕,但是稅費的改革也使得地方政府的財政因出現了資金缺口,進一步使得鄉鎮財政的運轉變得困難,在沒有充足的資金來源的形勢下,地方政府只能通過減少公共產品的數量來緩解這一困難,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又面臨著新的挑戰,本文擬通過分析我國當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針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 農村公共產品 供給體制 現狀 原因
一、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現狀
在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指導下,目前我國的農村公共產品出現了重大的轉變,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正在逐步增多。但我國的農村公共產品依然處于壓力型管理體制的末端,農村公共產品仍然存在供給不足、職責不清、城鄉二元化差別、效果較差的問題:
1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嚴重不足
從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農村經濟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已嚴重影響了農村人口生活質量的提高,制約了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極大的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責任范圍錯位
我國地方政府承擔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責任較大,具體說主要包含兩個方面:首先是地方政府所承擔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數量較大,但限于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有限,無法從根本上承擔起應有的供給責任;其次是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責任劃分上存在一些矛盾,由于政府級別不同而導致的公共產品供給責任不同,在行政和財政雙重壓力下,存在著很多不合理,最終導致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3 公共產品供給的城鄉二元化較為嚴重
我國對于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與城市相比,始終呈現出不足的態勢,多年來,國家的政策一直朝著城市傾斜,不僅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而且經常把一些政府投資供給的農村公共產品變相成為了一些經濟組織的投資工具,許多公共產品或服務無法在農村之間進行合理配置,城市中的許多公共設施無法有效地向農村擴展,城市的先進文明也無法向農村傳播。這種情形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農村居民的負擔。同時也極大地影響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4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社會保障體系落后
長期以來,我國的基本社會保障體系的重心都在城市之中,而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相對落后,城市的各項社會保障起步較早,針對農村居民的基本社會保障制度還處于探索的階段,并沒有大范圍實施,農村居民距離真正的全民保障還具有較大的距離。我國的城市居民幾乎都享受到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服務,但是,占據我國總人口70%以上農業人口中,社會保障體系卻極其困乏,人口比例很大的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還不足城市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的一半。
二、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產生問題的原因
1 村民自治體制不完善
農村公共產品是村民自治體制的重要基礎。它不僅為自治體制提供物質方面的支撐。同時也為該體制提供管理方面的服務。反過來,村民自治體制的健全與否也直接影響到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
導致村民自治體制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包括:村黨支部、村委會與村民之間的關系處理不理想,如有些農村直接使用村支部代替了村委會,很多事情由村支書一人憑空而定,使村委會組織成了農村的擺設機構,這些不利因素極大地阻撓了村民自治的開展,長此以往,農村居民逐步對村民自治失去積極性,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聞不問,任由村委會的部分權力者決定,導致農村公共產品成為了服務個別人群的“私有產品”。
2 供給決策機制存在缺陷
在我國,現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機制是自上而下的,農村居民基本上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這種自上而下的供給決策機制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現便是公共產品的供給無法反映農村居民的真實需求,地方政府對公共產品的需求或喜好直接決定了農村居民自己的需求與偏好。這樣的決策機制過分強調了行政管理的主體地位和決策者的核心地位,基本上忽略了公共產品供給的最終目的和行政價值。目前地方政府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卻直接導致了大多數公共產品失去了公眾價值,農村居民的需求被邊緣化。
3 城鄉分割的公共產品二元供給體制
一是二元化戶籍制度的存在成為影響公共產品供給的主要壁壘,由戶口而產生的不同對待的現象非常普遍,這直接導致了城市與農村的公共產品供給難以實現統一的調配與管理,成為了公共產品供給體制的主要障礙。
二是城市與農村居民收入與消費差距導致對公共產品的需求不同。我國的農村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明顯低于城市居民,其差異性必然導致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需求的差距。
三是城鄉不同的公共財政制度制約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我國的公共財政制度城市與農村差異性較大,特別是在公共產品供給的資金籌集方面,我國農村長期以來都實行制度內與制度外并行的資金籌集方式,一定程度上為農民增加了負擔。此外,城市與農村稅收制度的不同也導致了財政資金的不同,從稅收制度的具體內容上存在有不公平現象,在農業稅改之后,稅收的減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
4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乏多元化供給主體
由于我國大部分地方政府官位意識比較嚴重,管理始終處于上位,新農村建設開始之后,傳統的壟斷形式并沒有被徹底打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乏多元化供給主體,導致供給效率很低,在缺少多元化供給主體的狀態下,市場中的很多主體無法充分參與到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上來,沒有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市場化,會使得地方政府對于公共產品的投資份額無法減少,再加上其管理能力較低和管理效益的不斷降低,地方政府只能半推半就地從事著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無法從根本上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益,農村公共產品的質量就無法得到保證,最終導致效果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