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惠州市石化產業正處于把握增長機遇和進行低碳轉型的兩難選擇之中。選擇的關鍵在于尋找一條協調長期發展與短期利益、權衡各類政策目標、謀求雙贏的低碳發展路徑。筆者主要通過圖表分析法對惠州石化經濟的發展現狀和能源消耗的問題等進行分析,探索符合惠州石化產業發展低碳之路的政策措施,并作出前景展望。
關鍵詞 石化產業 低碳經濟 可持續發展 能源消耗
一、引言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惠州市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生態、資源壓力與日俱增,作為支柱產業的石化產業走低碳之路勢在必行。
二、惠州市石化產業的發展現狀與挑戰
惠州石化產業的強勢地位已逐步形成。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建成投產和中國海油惠州1200萬噸煉油項目建設,預示著惠州市石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雙引擎”已啟動。
鑒于許多城市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出現的“經濟讓環境買了單”的現象,我市應針對性地作出“兩手抓”的良好政策,一手抓經濟,一手抓環境。而這個關鍵則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據調查,2006年惠州單位GDP能耗(等價值,下同)0.966噸標準煤/萬元,相比2005年,增長13.94%。當年惠州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為495.8萬噸標準煤(當量值),增長2.72倍。能源消費大幅增長,主要受規模較大的重化工業新投產拉動所致,其中環球水泥、塔牌水泥、深能源發電廠、中海殼牌、油品化工等8家耗能大戶的綜合能源消費量合計就達375.51萬噸標準煤,占全市規模以上綜合能源消費總量的75.7%,拉動全市能耗增長2.1倍。可見,我市石化產業仍處于粗放型的“高碳經濟”范疇。石化產業低碳化已是我市非常重要和緊迫的任務。
從下表1、表2可以看出,2006年我市石化行業消耗能源量非常大。惠州引進的重化工業相對于同行業來說,節能降耗水平都處于領先地位(如殼牌石化企業),但與惠州原有的單耗水平較低的電子行業相比,仍屬于高耗能企業。量化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增加污染。如何進行有效的資源化回收處理,已成為我市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三、如何走好石化產業的低碳之路
建設惠州低碳石化產業,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四方面著手:
(一)低碳生產:實行石化產業可持續的生產模式
荷蘭一些農場巧妙將當地殼牌煉油廠排出的二氧化碳應用到現代農業,提高大棚蔬菜產量。我市可借鑒荷蘭做法,利用資源和毗鄰港澳的優勢發展現代農業。建立港澳蔬菜、水果供應基地,既解決了石化和中下游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又有可觀的經濟效益。我市大亞灣石化區已建成先進的引水工程和排污工程,接下來我市也應優化其他石化區的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

(二)大力發展低碳技術,解決石化行業自主創新成果和人才的匱乏問題
專業的石化人才隊伍是石化產業發展創新、穩健前進的必需條件。據統計,2004年石化區石化專業人才1438人,僅占全市人才數的0.5%。我市石化產業須大力引進人才,建立專門獨立完善的石化行業人才引進制度。
(三)低碳消費:實行可持續的石化產品消費模式
隨著我市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度消費現象越來越嚴重。據資料顯示,2006年末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達131943輛,比上年增長1617%,新注冊上牌私人小汽車12776輛,增長30.9%。我們應節省含碳產品的使用,實行可持續低碳消費模式,建設低碳惠州。
(四)控制高碳石化。注重提高發展質量
我國政府制訂了從2006-2010年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指標。2006年,惠州單位GDP能耗卻增長13.94%,有悖于全國一片節能降耗的呼聲。我市石化產業現行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戰略應作出必要的調整,限制高碳石化模式下的石化產品生產,提高石化產業的能源產出率,走低碳石化之路。
四、惠州低碳石化產業的未來展望
近年來,惠州搶抓廣東省建設“沿海石化產業帶”的有利時機,以中海殼牌乙烯項目和中海油煉油項目等大項目為龍頭,著力推進大亞灣石化區建設。
惠州石化產業已步入“黃金發展期”。只要堅持走低碳石化產業的道路,促進石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處理好石化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惠州石化產業未來的發展,一定是前景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