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基金是投資的主力軍。百姓把手上的錢交給專業人士打理,不但輕松實現保值增值,而且不用花太多心思,不用讓自己的情緒跟著資本市場波動。這與中國資本市場,散戶居多形成鮮明的對比。當然經歷過幾波割韭菜般的痛楚之后,散戶們也疲憊了、覺悟了,選擇基金產品的投資者越來越多。原以為與國際接軌,投資者可以輕松一點,然而基金市場和基金公司遠遠沒有我們想象的省心,而是另一種焦心的煎熬。
在這里,尚且不去討論專業性的問題,投資的認識和見解可以不同。但是,基金的操守,這個應該不需要多大的智慧。作為一個基金的掌管者,他的職責就是匯聚大家的錢進行投資,而后共擔投資風險、分享收益。你是投資者的代言人、資產的守護人,而目前,在中國我們看到的情況卻本末倒置,基金公司很強勢,他把風險撇給投資者、收益分享卻一點也不落下。這不能不讓我們質疑基金公司到底是誰的守門人?吃里扒外、盲目操作、閉門造車、內幕交易、利益輸送、頻繁更迭基金經理、誤導甚至欺騙投資人……基金公司漠視投資者利益的現象層出不窮,一個把自身利益牢牢鎖定、一個不以投資者利益為中心的基金公司,他們怎么能讓我們信服,我們怎么可以把辛苦攢下的錢交給他們去管理呢?
2007年股市火爆之時,《證券日報》刊登了一篇《基金亂象: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的文章說到,眾多中小投資者對基金的追捧,使得基金過上了從未有過的“好日子”,于是在牛氣沖天的市道哄抬之下,基金忽視了內功的培養,外現的亂象也就一步步顯露出來。當年市場好,基金公司盡管良莠不齊,但投資者基本都在賺錢,大家忽略了對基金公司的審視。可市場一旦轉“熊”,基金全線潰敗,基金公司的亂象呈幾何倍數地呈現在公眾面前。截至9月23日,655只開放式基金今年以來平均凈值增長率為-11.67%,僅6只債券型基金取得正收益,偏股型基金全軍覆沒,單只基金凈值跌幅最大的達到了28%。在這風口浪尖,基金的丑態完全顯露在公眾面前。
反思基金操守淪陷的背后,其實都是“浮躁惹的禍”,爭名爭利、見利忘義、見異思遷、作秀成風,誰還在乎內部的管理、內功的修養?運作不規范、不透明,監管無力,投資者盲目追捧,這一切都促成了基金亂象叢生。可以肯定,選擇更專業的基金產品,必將是今后投資者投資的首選,它的好處不用贅述,但很明顯,基金在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放手給基金,起碼在目前來說,還不如留在自己手上更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