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注意到,不少人生性喜歡逛商場,尋找便宜貨。從旅行包到化妝品,從毛衣到皮鞋,只要有大減價,他們每場必到。他們每次買回一大堆東西,但不一定是真正有用的東西。看起來這些東西非常便宜,但因為它們并沒有實際價值,所以成了主人的負擔。主人要找地方放置這些東西。而且,主人本來想節約,結果每個月的開銷卻超出預算,甚至負債累累。時過境遷,那些便宜貨沒有用,發霉變質,主人又不忍心丟掉它們,于是乎,只好搞一個大甩賣。
買股票也是如此。有些人看這只股票也便宜,那只也不錯。突然,一陣大風掃過,一半的股票價格跌沒了。強忍了許久,主人才撫摸著傷口,斬倉。而斬倉又正好錯過了下一輪投機的升浪。主人悔恨不已,卻不斷地重復。這樣的人掉到了“價值陷阱”(valuetrap)里面,卻不能自拔。
在中國香港和內地的股票市場,我發現最常見的兩類“價值陷阱”是地產股和綜合類企業。一年又一年,總有大量的投資者掉到里面不能自拔。在地產界,我經常聽到人們說,某某地產公司的土地儲備很多,位置很好,資金寬裕。但是,它們的開發能力低,資金周轉速度慢,或者樓盤質量差,或者財務管理有漏洞。總之,別的開發商可以在同樣的項目上賺5億元,而他們只能賺1億元,而且費時更長。也就是說,它們在摧毀價值。這樣的公司很多,它們的股價往往在經過了調整之后的凈資產(NAV)之下一半或者更便宜。好多公司更在賬面凈資產之下,甚至低于每股凈值。
這種狀況會改變嗎?懶漢會變成勤快人嗎?只要管理層不換人,或者不換思想,這種狀況會持續很久。他們的土地儲備或者大把現金與股民何干?
地產公司和酒店公司的另一個問題是,它們的管理層一邊抱怨市場給他們估值太低,另一邊又不肯承認和解決一個問題:它們大量的物業投資所帶來的現金收入簡直少得可冷。如果物業不能帶來現金收入,物業重估有什么實際用處呢?有人說,未來的租金收入會大漲,但股民們看不到這個希望。也有人說,這樣的物業投資很壯門面(相當于廣告)。也許如此吧,但如何把這個好處定量化呢?還有人說,這樣的投資物業能給公司帶來抵押融資。沒錯。但是為什么不把這樣的物業變現,從而讓現金繼續周轉和增值呢?說到底,這樣的公司不明白資金沉淀的巨大代價,或者不愿意多干活。
綜合性的企業,包括各級政府在香港設立的所謂窗口公司,因為業務混雜,股民們看不到管理層的思維邏輯,更看不到他們的工作熱情。如果管理層愿意把各項業務拆開來賣掉,總收入減去負債之后的余額會大大高于它們的市值。可是股民們看不到曙光。
我以前對這兩類“價值陷阱”不太警惕,受了很多損失。最近似有所悟。你試想,像這樣的公司(地產和綜合類),如果四五年以后他們的利潤與現在差別不大,那么,他們四五年以后的市盈率應該是多少?7倍,8倍,最多9倍而已。用這種方法,你可以算出它們四五年以后的股價,然后用7%或者9%的貼現率折回到今天,你會大吃一驚!這個股票不值錢!沒錯,它們確實不值錢!過去10年,20年甚至30年,它們陷害了無數股民。它們讓你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