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經歷了2010年中國電影市場首個百億之年的華麗進軍,2011年呈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態勢。總體來講,大導演大制作的壟斷之勢日趨減弱,與此同時中小制作的電影則在這一年顯示出非同凡響的新意義,對本土電影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新貢獻。中國電影期待新生,以下我們從七個方面對2011年中國大陸電影做出了整理和思考。
一個空白:名大導演新作遇空白 中小制作混戰有微興
中國電影喜歡“請大廚師做大餐”的特點培養出了我們對大導演大作品的特殊情愫。尤其是在經歷了2010年中國電影市場首個百億之年的華麗進軍,經歷了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和姜文的《讓子彈飛》6.73億和7.3億的票房成績之后,這種特殊的期待就更加強烈。但是2011年的中國電影好像故意要和觀眾開一個玩笑。今年馮小剛沒作品、姜文沒作品、陳凱歌沒作品。雖然我們知道藝術創作需要契機,不是以年份來決定是否有作品的。但這樣突兀的轉折,還是讓人不禁覺得去年的似錦繁花都成了一地碎夢。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還是希望看到電影市場的風起云涌風云突變。大導演熱度激退是中國電影發展中的留白。格局的重新調整給了中小成本電影發光發亮的機會。這種革命不論帶來的是不合口味、不夠水準,還是推陳出新、驚喜不斷,都會賜予在“求平求穩”中發展的中國電影久違的新鮮凜冽之感。
沒有大導演大片的強烈進攻,各種電影路數開始搶占市場,盡顯神通。混戰之中粉身碎骨,化為炮灰的也屢見不鮮。中國電影在年初的時候被業內人士預測為電影的“升級”年。但是縱觀這一年,國產片還是普遍被認為不給力:銀幕數多,上座率低,票房縮水,有些票房成績稍好的也被報出虧損嚴重。《神奇俠侶》《我知女人心》《新倩女幽魂》《不再讓你孤單》和《肩上蝶》均有虧損。2011年初的前兩個月有五部國產片跨過億元線,《新少林寺》眼看著逐步翻越2億大關,但是高開低走,最終以2.01億元告終。《倩女幽魂》首周票房7300萬元,最終只收1.4億元。《關云長》有了甄子丹和姜文兩大主演,再加上孫儷,票房看似是有了保證,于是宣傳方高調喊出“五億票房”的目標。結果《關云長》首周票房1.02億,只驚喜了一星期,最后收獲1.59億的票房,讓人默默地心酸了一把,禁不住替宣傳方擦了把淚。更心酸的是《戰國》,對外宣稱一億五千萬的投資,首周票房虛報為6000萬,實際僅有4810萬。后來因為口碑實在太差,票房跌幅慘重,最后以不足8000萬告終。《大武生》在上映當天雖創造了神話,但10天后收獲4200萬的票房,被認為差強人意。《李獻計歷險記》礙于投資有限,主創在影片改造時的偷工減料,將原本吸引眼球的槍戰戲,追車戲全部以原來的動漫方式呈現,取得660萬票房也不是沒有理由的。雖有國際大牌加盟,卻仍被冠以“拖沓”“胡鬧”之名的《雪花秘扇》和《刀見笑》,票房僅有3220萬元和2320萬元。
這一年有些電影依舊沒有逃脫叫好不叫座的命運,有些贏了票房,輸了口碑。叫好不叫座的代表有《鋼的琴》和《魁拔》。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中捧得四個獎項的《鋼的琴》投資500萬元而票房僅600萬元,而耗資4000萬元的《魁拔》,305萬元的票房更是慘不忍睹。但這兩部電影分別是國產喜劇和國產動畫類型的里程碑,對于中國電影類型風格多樣化具有開拓意義。《畫壁》則由于其實在“非常”的觀影感受成為迎來了1.7億票房的同時也迎來了磚頭的“典范”。當然在一片廝殺中也不乏“躲在叢中笑”的電影,比如《武林外傳》《將愛·睛進行到底》《觀音山》《單身男女》《最強囍事》《喜羊羊與灰太狼之兔年頂呱呱》《最愛》等影片。
兩匹黑馬:范葦“文藝電影”有佳績文童“以小搏大”票房紅
由李玉導演,張艾嘉、范冰冰、陳柏霖主演的電影《觀音山》在三月份電影淡季上映之前就榮獲第23屆東京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和最佳女主角獎。3月3日,《觀音山》比原計劃提前一天上映,實現了票房420萬:3月6日,影片上映首周4天票房突破2600萬。3月13日,影片上映第二周逆幅實現票房3000萬。3月20日,上映三周整體票房突破7000萬。以制作成本1200萬、宣發600萬計算,實際收益超過1000萬。2010年,國產電影單片最好票房7億,制片成本約為1.2億。《觀音山》制片成本約為1800萬,票房則在7000萬上下。加之網絡版權120萬出售,《觀音山》的投資回報與國產大片不相上下。僅拍過4部電影、年齡不足40歲的女導演李玉開創了文藝片的收益神話。
打著“失戀治愈系”的國產小成本浪漫喜劇《失戀33天》上映四天票房破億,七天突破兩億,單日最高票房超4500萬,在11月8日公映以來創下的一系列看似難以置信的神奇表現,在一向被大片霸占的內地電影市場中,要面對《猩球崛起》《鐵甲鋼拳》《驚天戰神》《丁丁歷險記》四部好萊塢大片的前后夾擊,還能取得如此的票房佳績,《失戀33天》成為一匹上演“以小搏大”好戲的超級黑馬。
這兩部片子在往常電影市場呼風喚雨的華語大片集體疲軟的時候給觀眾視線里加入了一抹驚喜的亮色。中小成本和巨大的吸金力將不菲投資、名導影響、大廠牌運作、明星炒作的商業陳規輕易打破。究其原因,檔期選擇,精準定位,新渠道宣傳,觀眾共鳴都是取得戰略勝利的原因。事實證明《觀音山》選擇在三月淡季上映,《失戀33天》選在“光棍節”之前上映都抓住了一個很好的時機。在定位上,《觀音山》選擇演繹殘酷青春題材,《失戀33天》打著“失戀治愈系”的旗號,這給看慣了大制作的觀眾一個細膩的心理轉折,引發了觀眾強烈的·睛感共鳴。
三股虛火:題柵,特效,演技氣焰虛盛革命。經典,大牌集儺遇難
一句話形容2011大陸電影:國產片還是一如既往地完全不能看第二遍。《戰國》《辛亥革命》《關云長》《白蛇》全是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還能拍得這么空虛,特效實則極其坑爹。說其有創新,還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兩女爭男,兩男爭女。說其老套,她們又胡編亂造,天馬行空,超出正常人思維范圍,出賣色相,利潤是唯一目的,絲毫不是認真做電影的姿態。不僅完全沒有創新的劇本,還毀遍了經典老故事。
《戰國》《白蛇傳說》《關云長》《辛亥革命》,題材本身就夠波瀾壯闊,高潮迭起,估計是覺得觀眾對此太過耳熟能詳,就打著創新的旗號痛下殺手,呈現出了不僅平淡無奇同時還邏輯混亂的奇妙景觀。
話說國產大片們宣傳的時候吹噓多少億斥巨資投入呈現無與倫比的特技效果啟用國外超一流團隊bla bla bla的時候我們都當他們在信口開河。打著視覺武俠的旗號,那些巨資估計全用來請大腕了。想想《戰國》對外宣稱的一億五千萬的投資,想想《畫壁》,想想《倩女幽魂》,再想想《白蛇傳說》。在十月黃金檔無外國大片的當口上映,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引觀眾入了影院。但就那個特技,那些個令人風中凌亂的妖魔鬼怪,一個賽一個萌啊,無比卡通啊,不如回家直接看藍貓淘氣三千問啊!國產片還是休談特技了吧,講一個好的故事比什么都重要,就那兩下子特技,糊弄得觀眾都笑了。這兩部電影折騰的國慶檔再無2010年同檔期的《畫皮》《風聲》或是《狄仁杰》的輝煌。沒有了大片作掩護,國產片質量下降導致的票房和口碑問題一目了然。
四個拐點:流行元素扎堆呈壩 電影飛幾日常生活
拐點1:2011,中國電影也在趕時髦。電影類型化探索不斷深入,貼近觀眾多元需求和娛樂期待,觀眾走進電影院也不由自主地進行了一次潮流文化的消費。其一,網絡語言充斥在電影中,偽娘和雷人造型,當紅的電視節目等也成了電影題材的新寵。《最強囍事》中的古天樂,《我知女人心》中的劉德華,還有《失戀33天》中的文章,無一不是以偽娘造型示人。這是對演員的一種挑戰,也成為了電影的一個噱頭。明星要“二”,不是明星自己的錯,都是時代惹的禍。為了票房搶到錢,二與不二都是浮云而已。《畫壁》從整體上來看,主創們想放入其中的東西依然過多過雜,觀眾只能趕緊架避雷針。其二,在相親節目風起云涌徹底霸占中國中小屏幕的今天,出現了一大批滿足剩男剩女需要,經久不衰的電視綜藝相親欄目。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和芒果臺的《我們約會吧》是相親節目的排頭兵。以此為契機,出現了《我們約會吧》這部電影。電影是由舞臺為背景,以《我要拍電影》《我們約會吧》《快樂男聲》欄目為班底,清一色的80、90后陣容,全力迎合“潮人心理”,為低幼觀眾群奉獻情感大餐。其三,各種新節洋節的把握也成了電影宣傳的新武器。二月院線主打的自然是情人節,以愛情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新片總數的六成左右,比去年同期更為生猛。但情人節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新鮮感,商家會不停開發新的電影上映時機。于是“光棍節”檔的電影應運而生。相信《失戀33天》不只是在“光棍節”成功宣傳的個例。開發“新節日宣傳”僅僅是個開始。所以說,流行文化介入電影中是中國電影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流行文化是把雙刃劍,能不能起到好的效果還要看導演們對于“度”的把握。
拐點2:由名著或暢銷小說改編成電影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失戀33天》這部電影由其同名小說改編而來,雖票房甚佳,但不得不說由電視劇導演拍出的電影還是淡化了電影語言的運用,少了電影的標志。導演著重強調的是小說情節發展和人物對話在電影中的分量。大量獨白使得觀眾仿佛看了一本微縮版小說,電影的創作者成了當初寫書的人而非導演。這在電影中是十分可悲的。若是想要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浪潮翻新篇,還需要創作者的不斷努力和探索。
拐點3:粉絲電影,電影界對于一種新類型片的稱呼。簡言之,即迎合某偶像粉絲而拍的電影,只對特定人群有著非看不可的意義。其關鍵在于消費“粉絲”,意在通過口碑,達到病毒營銷的效果。楊冪主演的電影《孤島驚魂》400萬投資收獲5000萬票房,成為“粉絲電影”的經典案例。《大武生》在上映當天雖創造了神話,但10天后收獲4200萬的票房,被認為差強人意。
拐點4:電影已經步入大眾的生活,電影與普通民眾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在微博橫行的年代,中國電影中又誕生了新生力量一一微電影。2011各大網站紛紛舉辦微電影比賽,將微電影推到新勢力的風口浪尖。網易的微電影節,新浪的微視頻大賽,2011中國北京國際微電影節,大學生電影大賽。也出現了《該死的胖子》《余震》《小夫妻》《北京夢太奇》等一系列優秀的微電影作品。只要你有勇氣,拿起身邊的手機,DV機,照相機,截取生活某一個片段,發揮無限創意將它們轉化成影像,就可以創作出微電影。簡單,時尚,易入手,有平臺。這種大眾的電影平臺支持給了中國電影發展新的可能,讓電影生活介入普通人的生活,讓電影拍攝飛入尋常百姓家。
五大碰撞:導演引導觀眾,大眾審美趨向多元商業擁抱藝術,分化激蕩定義觚生
中國電影在2011年平淡卻又不平靜地發展著。這一年的電影發展有些枯燥,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有激蕩和碰撞在其中。商業和藝術發生碰撞,尋求商業和藝術的完美契合點算是電影發展中的老生常談了。2011年中國電影人摸索出“有商業考慮的文藝片”和“在文藝感召下的商業運作”兩條路。這是碰撞中的新突破,不論結果如何都應被肯定并加以應用和完善。2011年,觀眾和導演之間也出現了多次的權利轉換。導演不再盲目迎合觀眾,開始試圖通過自己的思考和體驗引導觀眾接受新的審美取向。而觀眾也日趨理性,不再被導演和商家牽著鼻子走。在人物塑造上,主旋律的時代風云人物和今年電影中涌現出來的一批“小人物”群像顯現出電影的人文關懷。在題材上,古裝大制作和投機取巧的驚悚懸疑系列在制作水準和票房上也擦出了“奇異”的火花。打著經典延續的“記憶牌”和開拓創新的“探索牌”的出現也給觀眾帶來了新的熱情和觀影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鋼的琴》。影片沒有大明星、沒有3D特效、沒有八卦可供炒作,經過艱難的融資最終登陸國內院線。影片陸續獲得了第二十三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最佳男演員獎”,第三屆悉尼中國電影節“評委會特別推薦獎”,第二十八屆邁阿密國際電影節“最佳國際電影獎”和第二十八屆金雞獎評委會特別獎,香港亞洲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特別提名等多個獎項。可是,觀眾的好口碑與專業人士的高評價,并未換來《鋼的琴》在票房上的成功。據統計,《鋼的琴》首周末票房只有300萬元,在很多影院僅放映幾天就早早下線。
通過《鋼的琴》可以看出,藝術和商業之間亟待一種有效力量來制衡,在市場創作和藝術追求中提高理論建設,中國電影的投資環境還應該更加寬容一些,給中小成本電影創作一個新的創作的平臺。中小成本電影也應擺正心態,在尋求藝術創作的同時,通過網絡等渠道多方位的宣傳自己,以達到票房之外的新盈利。不要被院線一棵樹吊死。
除了資本的特性在電影藝術創作和生存需要中是一對不好化解的矛盾。導演與觀眾的碰撞也是必不可少的。這種碰撞可能帶來的是火花,也可能是火藥。導演本身與以往的不同是不再一味地從商業角度考慮迎合觀眾,而是自覺的與更多觀眾進行對話。引導觀眾接受導演自己的審美取向。
本土電影在發展過程中,有一些高大全的風云人物形象出現,也有一些主流電影也開始嘗試突破模式化和概念化的限制,用平民視角拉近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歲歲清明》是發生在青水秀間的主旋律:《烏魯木齊的天空》是擁有人文情懷的建黨90周年獻禮片:《西柏坡》是建黨90周年唯一一部動畫電影獻禮片:《湘江北去》是周冬雨出演的主旋律影片:《建黨偉業》是重磅主旋律獻禮片,《建國大業》的兄弟片:《飛天》講述了第一代航天員艱苦訓練的故事:《郭明義》一生一死一明一暗,這部獻禮片情節跌宕起伏,甚為好看:《傳奇將軍趙尚志》是傳記型獻禮片,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歷史真實。
還有一些反應生活在社會底層小人物形象的作品。2011尤為突出的是這種形象不再是單獨對某一人物的塑造,而是通過人物群體式出現,用群像的方式反應時代風貌。《像小強一樣活著》講小騙子與小警察斗智斗勇到聯手合作突破要案的故事;《隱婚男女》反應隱婚時代男女的情感歷程:《鋼的琴》展現了一批東北老工業時代的下崗工人群像;《房不勝防》表現出了住在筒子樓里不同職業不同年齡居民的生活百態;《最愛》,顧長衛的電影向來細膩動人,講述的是艾滋村的民眾染病后對生存與生活的追求,是對人性和邊緣人群的探討。
六大票房
《密室之不可靠岸》從《猿族崛起》嘴里搶到了首周末一千萬的票房。
《失戀33天》則在上映當日的排片量就勇超《鐵甲鋼拳》。
《觀音山》,3月份是電影市場的低迷期,但選擇在這個檔期上映的低成本文藝片,卻收獲了7000萬元的票房。
《最愛》,同樣是小成本,5月份上映的最后收獲了近6000萬元的票房。
《孤島驚魂》500萬投資博9000萬票房。
《畫壁》雷得觀眾外焦里嫩的也能拿到累計票房1億2149萬,不得不算是一個驚雷了。
七待驚喜
電影不能只作為產業化鏈條中的一個環節,追求其純粹的經濟目標,也應該關注電影發展的藝術姿態。雖然2011年少有力作,但也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人在尋求電影商業性和藝術性的平衡上做出的努力,雖是熒熒之光,卻也給中國電影整體藝術水平的提升帶來無限希望。2012的中國電影,我們期待新的驚喜。
【責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