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級而上蒙頂山,無限風光百丈關。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就掩映在蒙頂山之巔的滿山蒼綠之間。
百丈關,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有“獲百丈(關)者,必得成都無疑”之說。60歲的名山縣革命老區建設促進委員會會長王維介紹說,當年紅四方面軍在百丈關戰役中雖殺敵一萬五千余人,但自身傷亡嚴重。剩余的紅軍戰士,被迫轉移到蒙頂山——天臺山一線扼險防守,并在蒙頂山中修建了多條長戰壕阻擊國民黨軍。
走進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眼前陳列著紅軍1935年11月進入名山后特別是百丈關戰役的活動史實。除了大量的文字、圖片外,還有兵器、貨幣、分田證、公文包、石刻標語等實物,電視播放著百丈關戰役的情況。我的耳邊仿佛聽到了1935年9月下旬,張國燾不同意紅軍北上的方針,率紅四方面軍南下,提出要“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口號聲……
百丈關戰役是紅四方面軍南下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御的一個轉折點,證明了中央關于“南下是絕路”的英明預見,并宣告了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的破產。
彈指間,百丈關大戰已過去七十多年,昔日百丈關的紅軍戰場雄關依舊,蒼山尚存,就像紅軍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成為永恒的記憶。
越過百丈關,隊伍來到雅安石棉縣境內安順場,這里以“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而名揚天下。1863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兵敗紫打地(即今安順場),成為千古遺恨。72年后,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安順場,十七勇士成功強渡大渡河,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的壯麗篇章,也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
在紅軍強渡大渡口紀念館里,陳列著一張“幫助強渡大渡河的部分船工”的老照片,左起第二位名叫帥仕高的人,正是紅軍強渡大渡河時奮力撐起第一桿的船工。
今天,他的孫子帥飛為我們講起了爺爺的那段往事......
紅軍敲開了船老大的家
1935年5月21日,紅軍先遣部隊進入彝區。許多彝胞早聽說紅軍是仁義之師,但還是半信半疑。當看到這支以漢族人為主體的軍隊時,有不少彝胞拿著鋼槍、土槍、弓箭圍攏過來,吶喊著漢人聽不懂的口號,占據了山口要隘并攔住去路。漸漸地,首領小葉丹看到紅軍解救被國民黨關押的彝胞,紀律又很嚴明,便本著“朋友越多越好,敵人越少越好”的傳統理念,表示同意交朋友。當小葉丹提出愿與紅軍先遣隊劉伯承司令結拜為兄弟時,劉伯承毅然決定去擔當這一結盟的主角。
“彝海結盟”后,大部隊來到了涼山地區。5月24日晚上八點左右,伴著陣陣小雨,紅軍先遣團來到了安順場的一個普通農家屋檐下躲雨。此時,紅軍敲開了這家農戶的門,一聲“老板,請您相信我們是為老百姓打天下”,帥仕高打開了家門。隨后,紅軍請求帥仕高找幾位船工,完成明天早上的強渡大渡河計劃。此時的帥仕高正是安順場上最好的船工,20出頭,身體強健,自小就在大渡河的激流險灘中搏擊,練就了一身絕技,是渡口沿岸聞名的“船老大”。但聽到紅軍的請求后,他并沒有馬上答應,畢竟蔣介石散發的“打罵體罰”、“吃小孩”等一系列污蔑紅軍的傳單,影響了這位樸實的年輕人。經過紅軍一番耐心細致的說服工作,帥仕高才打消了疑慮。
為了阻止紅軍過河,劉文輝曾命令火燒安順場的所有渡船及安順場街上的房子。當晚,帥仕高找來了一群十六七歲的青壯年把被國民黨銷毀的船只連夜修復。1935年5月25日清晨,安順場下了一夜的細雨停了。帥仕高和另外7名船工一起,在黎明的霧氣中將小船推下了河。隨后,紅軍先遣隊的17勇士飛快地登上了小船。見突擊隊上船后,一名船工高喊道:“帥老幺,你力氣大,你來撐第一篙喲!”帥仕高二話不說,接過篙桿,急速地攪動著滾滾的江水,驚心動魄的強渡就此開始了。小船劈波斬浪向百米外的對岸劃去,17勇士在驚濤駭浪中與守敵頑強激戰,最終以無一傷亡的奇跡搶占了敵人工事,成功控制了對岸渡口。
流落他鄉17年
紅軍強渡大渡河成功后,帥仕高本想加入紅軍隊伍,但由于父母身體不好,彭德懷對他說,紅軍到哪兒都一樣,勸其在家鄉加入農民兵。于是,帥仕高回到了家鄉。當時的蔣介石十分難堪和惱怒,嚴令劉文輝追查幫助紅軍渡河的船工以及相關守軍的責任。
消息傳至偏遠的安順場,帥仕高與幫助紅軍渡河的那些船工們趕快逃離。
但是帥仕高的家人因此深受迫害:父親被國民黨石棉縣政府關押了3個月,受盡了非人的折磨,幾年后,父母親相繼離開了人世;哥哥、姐姐則背著“通匪”的罪名,在極度的惶恐中艱難度日。
當年護送紅軍渡河的60余名船工中流落他鄉的還有近20人,多年來他們飄泊在外,隱姓埋名,以打短工、跑馬幫、淘金礦謀生;更有流落到彝人部落,給黑彝奴隸主當了奴隸娃子。
解放后,帥仕高重回故鄉?!昂髞砦母锉l,‘四人幫’不分青紅皂白,給我爺爺帶高帽子,押在街上示眾,爺爺只得逃到了彝族地區藏身。這一藏便是17年。由于爺爺長期居住在地下室,加之干農活的辛勞,右眼視力不斷下降。”
黨和人民不會忘記
在流落他鄉17年后,帥仕高回到了久別的家鄉——石棉縣安順場。當地政府對這位革命功臣很重視,派專人將他送到成都治病。遺憾的是,由于錯過了最佳治療期,他的那只眼睛已經永遠地失明了。
1995年,最后一位幫助紅軍強渡大渡河的船工84歲的帥仕高安然辭世。
帥飛說,2008年8月16日,他接到石棉縣人武部電話通知,說他的爺爺已經被評為全國十大愛國擁軍新聞人物,讓他前往北京,代已故爺爺帥仕高領取獎杯和證書。
8月20日上午10時,隆重的頒獎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重慶廳舉行。“石棉縣大渡河安順場陰霾的天空,依然回蕩著石達開全軍覆沒滄桑的悲歌。是您,第一個站出來,召集船工,迎著敵人的炮火,撐起紅軍強渡大渡河的第一桿……”頒獎席上,當有關領導宣讀帥士高的獲獎感言后,整個會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次評選共有3人獲得十大愛國擁軍新聞人物特別獎,我爺爺就是其中之一!”帥飛驕傲地告訴大家,“爺爺當年的英雄壯舉沒有被黨和人民忘記,我非常感動。我要把爺爺的精神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大動力……”
談到家鄉現在的發展與變化,帥飛感慨,沒有當年紅軍拋頭顱、灑熱血就沒有如今社會的繁榮安康。他將把爺爺的紅軍精神繼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