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四川西昌這座美麗城市享譽世界的,不僅是飄渺旖旎的邛海和氣勢磅礴的螺髻山,還有創造了我國航天發展史上眾多第一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忠誠 西昌航天精神的“根基”
1970年12月,隨著國家一聲號令,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開拓者們從我國大西北茫茫戈壁出發,風塵仆仆來到大涼山,在荊棘密布、雜草叢生的深山溝里擺開了征服太空的新戰場。
“突擊長征橋”、“貫通專用線”、“會戰發射場”、“組建測控網”……老一輩創業者們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艱苦奮斗,攻堅克難,連戰連捷,一干就是10年。1980年,當一座技術先進,設施齊全的航天城悄然屹立時,與艱苦創業相伴相生的以“忠誠”為思想基礎的西昌航天精神也煥發出奪目的光芒。
1984年4月8日,伴隨著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的成功發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式登上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歷史舞臺。
目睹這一輝煌瞬間的3000多名場區建設者,面對親手建起的發射塔,回想一路走來的艱辛,這些面對死亡也不曾退縮半步的勇士們,熱淚盈眶。他們有的含淚親吻發射塔架,有的充滿憧憬遙指星空,有的捧起一把泥土、鄭重裝進事先縫好的小布袋中……
西昌航天人的忠誠,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對祖國航天事業的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并將之轉化為對本職崗位的熱愛和堅守。
林國建,地面站吊裝指揮員,通過成百上千次的練習,練就了使用13米航吊將一根筷子準確插入地面啤酒瓶口的絕活,吊裝火箭、衛星十幾年無差錯。
二號發射工位行走機構操作手謝喜輝,能夠將97米高、4600噸的活動塔一次停放到位。
“金牌司機”李兵良能駕駛18米長、4.5米寬的特種車輛,準確無誤一次性通過4.8米寬的橋梁涵洞。
加注崗位操作手陳復忠蒙住雙眼,能在規定時間內準確開啟100多個閥門。
如果沒有對祖國和事業的忠誠,在這樣艱苦、閉塞的環境中,他們能專心練就這一手手絕活嗎?
雖然每天他們雙腳實實在在地踏在山溝的小路上,但他們的精神支點卻與中國衛星運行軌道一樣高在九天之上。中國的航天器打得有多高,西昌航天精神就有多高!
奉獻 西昌航天精神的“靈魂”
中心雖地處大山深處,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可它就是“人氣旺”。許多人放棄繁華的都市生活自愿來到這里;有的因工作變動調到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可若干年過去了仍懷念著這里的一草一木。
是什么力量讓西昌航天人產生這樣強大的凝聚力,幾十年如一日扎根深山,矢志航天呢?中心孫保衛書記有一個凝練的概括:一顆顆不甘沉寂的心。
中心地面站副站長俞少行從事航天事業以來,給自己定下了“睡得比誰都要晚、起得比誰都要早、做得比誰都要多”的奮斗目標,被年輕科技干部視為“偶像”。
某次任務發射前,加注軟件突發故障,加注被迫中止。緊急關頭,俞少行沉著冷靜地指揮崗位人員將近400噸燃料安全輸送至火箭貯箱,創造了自動改手動控制加注的航天奇跡,他更用行動證明了“為信念而苦,為追求而苦”是奉獻的更高境界。
車著明是中心測控數據處理專家,由他主持研制的火箭飛行中各系統工作狀態和環境參數的信息快速處理系統,結束了中心沒有自己遙測數據事后處理系統的歷史。很多公司和單位主動找上門來“挖”他,有的年薪開到了40萬,有的以解決家屬戶口和工作為條件,但他始終不為所動。
他說:“每當衛星發射成功后,祖國人民從四面八方打來電話祝賀時,那一刻的成就感、自豪感是用金錢難以換算的。”是啊,只有經受過汗與淚的洗禮,才能感受一份屬于中國航天人的驕傲與自豪。
1992年6月16日,某次發射任務在加注燃燒劑時設備出現故障,渦輪流量計一只葉片突然脫落,進入放空罐內。為排除隱患,發測站操作手18歲的王京輝、20歲陶勇春主動請纓下罐排障。由于罐內氮氣濃度太高,兩人先后窒息昏倒,因搶救無效,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隨后,下罐救人的謝兆勝也倒在罐內,昏迷七天七夜后被奇跡般地搶救過來??祻秃?,他又回到這個危險的崗位上一直干到今天。
當問起他為何愿意回到這塊“危險之地”時,這位“活烈士”說:“再危險的崗位也得有人干啊。想想犧牲的戰友,我做的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40年風雨航天路,西昌航天英模譜上留下了一個個閃光的名字:姜秋江、吳傳竹、姬永成、毛萬標、王澤民、李本琪、林國健……在這里,每個人都如同青山和流水一樣樸實無華,不求名、不求利,只愿被稱作“西昌航天人”。因為,這個名字在大家心中是一個英雄的群體,代表了一種彌足珍貴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