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黨的歷史也是黨內民主的建設史、發展史。伴隨著黨的建設歷程,四川在黨內基層民主方面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探索,堅持參與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等多種形式協調發展,推進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督權等多種權利系統落實,通過從小到大擴大覆蓋、自下而上提升層次、由內向外多方帶動,在公推直選基層干部、黨代會常任制試點、黨委工作運行機制、黨務政務公開、保障和落實黨員主體地位等方面不斷突破,創造了黨內民主的多種實現形式,激發了各級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的創造活力,為四川各項事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公推、直選:改革完善基層干部選舉制度
民主選舉是黨內民主的重要標志。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省以推行干部“雙向選擇”、“競爭上崗”和群眾提名推薦村干部為主要內容,普遍進行了改進基層干部管理和選舉產生辦法等試點工作。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正式頒行后,為實現與村主任和村委會其他成員直選同步,又進行了村黨支部書記公推公選和公推直選試點工作,并在此基礎上,把“群眾參與、民主推薦、競爭上崗、承諾就職”等公推公選村干部的做法,擴大運用到選拔鄉鎮領導干部上來。到2001年底,結合鄉鎮換屆選舉,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鄉鎮通過公推公選產生鄉鎮領導干部5447名,占全省鄉鎮黨政領導干部總數的17.5%。2004年,結合村(居)黨支部換屆工作,全面推行了村(居)黨組織書記公推直選,全省74%的村(居)黨組織書記通過公推直選方式產生。2005年8月,省委組織部在新都召開擴大黨內基層民主現場會,對公推直選基層黨組織負責人試點工作進行了深化、總結和規范。經過多年實踐,村級黨組織負責人公推直選工作開始走上常態化、規范化軌道,鄉鎮黨委書記或成員公推直選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機關、國企、高校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公推直選試點蓬勃開展,不僅有力地推動了基層黨內選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而且使群眾公認原則在實踐中得到了進一步確立和貫徹。在去冬今春村級黨組織換屆中,除民族地區外,全省通過公推直選方式產生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達96.3%,黨員群眾對新一屆村(社區)黨組織班子滿意度達到99.5%。
賦權、明責:深入開展黨代會常任制試點
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在黨內民主制度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2002年開始,在全省選擇了1個市、18個縣(區、市)、200多個鄉鎮分四種模式進行了黨代表大會常任制試點,著力在黨代表的選舉產生、黨代表的權利與義務、黨代會常任制的運行制度與工作保障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在全省推行黨委委員聯系黨代表、黨代表聯系黨員、黨員聯系群眾的“三聯”制度,以制度化的形式把黨委委員、黨代表和黨員之間的委托關系確定下來,建立健全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和反映意見、解決具體困難的便捷通道。2006年,在總結試點地區經驗基礎上,省委組織部制發了《關于深化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試點工作有關問題的意見》,對改進代表推選產生方式、堅持黨代會年會制度、建立黨代表提案制度、建立委員議事小組、完善代表和委員結構制、深化落實“三聯”制度等提出具體指導意見,為黨代表和委員在閉會期間發揮作用開辟了新的通道。2008年,又將縣(市、區)黨代會常任制試點工作范圍擴大到1個市和50個縣(市、區)。2009年3月,省委出臺《中國共產黨四川省地方各級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實施辦法(試行)》,全面推行黨代表任期制,促進黨代會常任制試點工作與推行黨代表任期制的有效對接、同步推進、相融互動,拓寬黨代表在任期內發揮作用的途徑和方式,確保黨員權利得到落實。
科學、規范:建立健全地方黨委工作運行機制
黨委運行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是黨內民主建設的重要目標。早在1997年,省委就出臺《四川省<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工作條例(試行)>實施細則》,對省、市、州、縣(市、區)委全委會和常委會的職責、組織原則、議事和決策、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監督和處分等作出了明確規定。十六大以來,省委相繼出臺了市(州)、縣(市、區)和省級部門、省屬高校黨委(黨組)常委會決定重大事項議事規則,對黨委(黨組)常委會決定重大事項范圍進行了明確和規范,促進了各級各類黨委班子科學、民主決策。2005年,四川開始逐步取消縣(市、區)委書記辦公會,擴大全委會議事決策范圍,全面推行常委會向全委會報告工作制、重要人事任免全委會票決制。2006年地方黨委換屆后,全省地方黨委領導班子普遍只配置了一名專職副書記,巴中市及其所轄的4個縣(市、區)沒有配備專職副書記,書記辦公會從此取消。為規范全委會運行機制,從2006年開始結合市縣兩級黨委換屆工作,選擇雅安市、雅安市雨城區、自貢市大安區、榮縣與宜賓市長寧縣、高縣6個市(縣、區),開展了以“動態退讓,定向增補”為主要特點的完善黨委全委會結構制試點工作。2007年1月,省委下發《關于實行黨委常委分工負責制有關問題的試行意見》,全面落實黨委常委分工負責制,市縣兩級黨委領導班子配備改革后新的工作機制和運行機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健全。
開放、務實:大力推進黨務公開工作
實行基層黨務公開,使黨員對黨內事務充分知情,激發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積極性,是發展黨內基層民主的基礎環節。從上個世紀末開始,我省從政務公開入手推進基層民主發展,1998年2月在全省推開村務公開工作,1999年5月部署開展國有企業廠務公開工作,1999年9月在全省普遍實行鄉鎮政務公開制度。在實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廠務公開的同時,各地同步對黨務公開工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采取多種形式公開上級黨組織的重大決定以及本級黨組織的基本職責、工作制度、重要決策、干部選任及管理、黨風廉政建設等情況,并普遍建立健全了領導干部接待日、民情反饋、干部下訪、民情日記等制度,為黨員群眾參與黨內事務、實施監督管理開辟了便捷通道。2005年,結合建立先進性教育長效機制,省委組織部提出開放基層黨務,凡是黨員群眾關心的黨務活動中的重要工作、重大事項,只要不涉及黨的秘密、不違反黨的組織原則,都應向黨員或社會公開。2007年,結合市州、廳局領導班子增開作風建設專題民主生活會,在部分單位進行了開放民主生活會試點工作,將開放的主題貫穿于民主生活會的全過程,增強了公信度。2008年4月,在認真總結各地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省委出臺了《深入推進黨務公開工作的意見》,我省成為在全國率先全面推行黨務公開的省份之一。2009年11月,省委出臺《全面推行黨員旁聽基層黨委會議制度的意見》,在鄉鎮(街道)、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基層單位全面推行黨員旁聽黨組織會議制度,進一步拓寬了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渠道。今年2月省委又下發了《關于黨的基層組織實行黨務公開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基層黨務公開工作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和基本程序,黨務公開工作基本實現常態化、規范化。
民本、民意:廣泛開展社會評價工作
民主的實質就是人民當家作主。在推進黨內基層民主建設進程中,各級黨組織堅持把群眾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各項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積極探索社會評價領導班子及成員的途徑和辦法,推行“下評上、民評官、基層評機關”等做法,有效發揮群眾監督、社會監督的作用。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我省在隆昌縣等30個縣(市、區)開展社會評價工作試點,采取民意調查、集中評議、隨機評議等方法,對領導班子年度重點工作進行測評。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又把社會評價機制引入創建“群眾滿意工程”實踐,廣泛開展了“萬人評風”、“千家問計”、“百姓聽音”活動,取得顯著效果。2007年9至10月,在遂寧市大英縣、宜賓市翠屏區開展了“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風建設重點工作社會評價試點,提高了作風建設實效。2008年3月,在認真總結開展社會評價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省委組織部制發了《關于開展基層黨建工作社會評價的意見》,全面推行基層黨建工作社會評價。目前,社會評價己被鄉鎮(街道)、村(社區)等基層黨組織作為開展工作、凝聚群眾的重要手段,有力促進了全省基層民主管理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