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今,記者仍清晰地記得,在2008年底的上海國際旅游交易會現場,當時以“四川旅游依然美麗”為主題的四川館門口擺放著一個巨型的紅色“心”形貼板,上面貼滿了游客對四川旅游衷心祝福的標簽。記者當時摘抄了部分——“四川有熊貓、有美食、有峨眉山還有九寨溝,支持四川旅游!”“放心!我會再去四川看你們的!”“強震壓不垮美麗的四川風景!”……
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祝福標簽成為當時旅交會現場一道引人駐足的風景,同時,也是“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四川旅游“依然美麗”的最好詮釋!
時光荏苒,三年逝去!曾經破碎的山河如今已換新顏,對于四川旅游而言,尤其如此。強震之后,四川對旅游振興復蘇的步伐,從來就不曾停息過。
九寨溝—黃龍線陸路交通被毀,峨眉山—樂山一線迅速擔當起“突圍”的主力軍角色;寬窄巷子的出現,將成都這個優秀旅游城市的營銷再次推上了一個層次;出于對震后四川線路的全面統籌,成樂線和三國文化旅游線被重新演繹,而后的重走長征路等紅色線路也將陸續呈現;地震遺址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原震區旅游目的地的相繼亮相和復出,四川旅游新鮮目的地層出不窮;由四川省旅游局新近制定的千條自駕線路將四川各地游玩體驗地串聯起來;遂寧、眉山、廣元等地在震后的旅游動作,使得以前旅游知名度不高的目的地逐漸成為四川旅游的新生格局;還有來自外來資本對四川旅游的信心,華僑城歡樂谷、燕子溝、成都海洋館、深圳寶中旅游、旅游百事通的進入,豐富了四川旅游序列;區域之間旅游資源的緊密配合,成渝之間動車組的開通及重慶武隆景區的強力營銷不斷推動著成渝兩地旅游通道的快速建立;以三國文化為媒,四川與陜西、甘肅、重慶等地的旅游整合進一步加強……
當震后的生活已經恢復正常,再度謀劃各自的旅行時,我們發現,“5·12”之后的四川旅游更加多彩,“天下四川有愛,熊貓故鄉更美”這一主題詞,已然是震后三年四川旅游的真實寫照。
*總攬
四川文化底蘊深厚,山水風光雄奇秀美,自古享有“天府之國”和“天下山水之觀在蜀”的美譽;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旅游歷史源遠流長。四川省的現代旅游產業,伴隨著改革開放開始起步,從外事接待逐步發展成為今天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目前,四川已成為全國旅游業發展最快、活力最強、勢頭最猛、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回顧新中國成立60年走過的歷程,改革開放作為四川旅游業發展的原動力,推動著巴蜀大地的旅游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為促進四川經濟發展和四川旅游業的發展譜寫了輝煌篇章。
四川素稱“天府之國”、“千河之省”,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水資源十分豐富。四川生態環境的狀況,不僅關系四川的長遠發展,而且關系三峽庫區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環境安全。四川環境保護走過了一條艱難而卓有成效的發展之路,為保護環境安全、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四川省圍繞“建設西部經濟強省、構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一手抓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