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往往發生在春天,如同每一株春天的苗木都將演繹自己多彩的生命。
1956年的春天,伴隨著全國社會主義改造的熱潮,一個以實現中國工業現代化為主要目標的156個重點項目在全國開始了啟動。國家出于對地緣戰略的考慮,將籌建中的“航空無線電設備制造廠”放在了“蜀道咽喉”與“劍門鎖鑰”的綿陽,并作為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
1957年3月,在又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中央領導考察綿陽,對“航空無線電設備制造廠”的選址等具體工作進行了部署。1958年的10月,“航空無線電設備制造廠”在川西北重鎮的綿陽正式破土動工興建,共和國的第一個重要軍工電子骨干企業開始了遠航。這個被內部稱為“國營第七八三廠”的企業,即為今日九洲集團的前身。
在那條富有時代印記的“躍進路”上,肩負著共和國使命的九洲人開始了從零起步、從無到有的創造。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人匯聚到這里,他們每天天剛蒙蒙亮就徒步到五公里外的永興鎮挑運火磚,在繁星閃爍的夜色中遠赴江油的二郎廟伐木、裝載、運輸。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刻,創業者們肩負振興國防的理想,住茅屋、吃雜糧,在昔日一片荒涼的河灘地上肩挑背扛,開始了篳路藍縷的創業之路。
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祖國的召喚重于一切!也就在1958年的10月舉行奠基典禮的同時,按照國家提出的邊基建、邊試制、邊生產的“三邊”方針,創業者們在那一片原本是“滄海桑田”的土地上,搭建起簡易廠房和工棚,開始了對軍工電子專用設備的研制與生產。1963年4月13日,第四機械部將“國營第七八三廠”正式確立為研制二次雷達系統的主要生產廠家。為盡快研制出我國的二次雷達系統,“七八三”的建設者們從炎炎夏日到凜凜寒冬,經過100多個晝與夜的奮戰,1964年9月,終于成功地研制出樣機。她的問世,標志著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制造出了自己的空管二次雷達系統,這是九洲人的驕傲,是四川的驕傲,更是共和國的驕傲。
今天,這種“愛國報國,敢擔責任”的精神內核,仍深深地根植于這個至今仍為我國國防建設作出卓著貢獻的人們心里。目前,企業資產由建廠初期的3583萬元,大幅增加到68億元,整整增長188倍,成為“我國最大的空中交通管制二次雷達系統科研生產基地”、“最大的有線電視寬帶網絡系統科研開發生產基地”以及“中國數字電視產品行業的領軍型企業”與“中國西部最大的半導體器件和半導體照明產品研發、制造與推廣基地”,成為了我國軍轉民的樣板與國企改革的一個成功典范!
*總攬
解放前,四川的工業經濟十分落后,全川工業基礎極為薄弱,除了重慶有建于抗戰時期的一些小工廠外,全川沒有其他工業。1949年,全川7500萬人口,工農業總產值為43億元,其中工業僅占7億元,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省份。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三年經濟恢復時期,從1953年起進入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四川工業體系基本形成。1978年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調動了廣大勞動者和各個方面的積極性,改進了資源的配置方式和使用效率,調整了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工業和整個經濟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跨入21世紀,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之際,省委、省政府抓住歷史機遇,提出四川要追趕型、跨越式地發展,把四川建設成為西部經濟強省。200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奮力推進四川發展新跨越”,這是遵循客觀經濟規律,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作出的正確選擇。
在實施工業強省戰略中,從產業結構調整入手,通過大集團、大戰略,推進四川工業跨越式發展,工業經濟得以飛速發展。
特別是剛剛過去的“十一五”, 四川工業經濟實現“四個突破”:一是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萬億,居全國第9位,比“十五”末位次提高3位;二是工業利潤突破千億大關,擠入全國前10強,上升6位;三是工業稅金總額突破千億,在全國的比重提高0.7個百分點,四是工業勞動生產率突破人均20萬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