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見到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建處處長鄭友才的時候,他正為籌辦四川省2010年度環境優美示范城鎮鄉村命名大會而忙得不可開交,這位年過半百靠著金屬心臟支架維持著生命的老處長顯得有些疲憊。
“很多同事都在勸說我,說老鄭你一個都快退休的人了,還那么拼命做什么,保重自己的身體才是第一位的。女兒也很擔心我的病情,買了一大堆關于心臟病的書籍‘強迫’我經常看,呵呵,退休后再慢慢看吧!”鄭處長笑著說,“責任所在,使命使然。顧不了那么多了!”
生命誠可貴事業價更高
2006年的一天,因長期勞累過度,54歲的鄭友才倒在了工作崗位上。醫院診斷為突發心肌梗死,命懸一線。好在搶救及時,保住了性命,而這條命系在了一個隨時都有可能“垮塌”的“心臟支架”上。
醫生的叮囑非常嚴肅:恢復工作可以,但千萬不要太勞累,尤其是連續的勞累,將對已安“支架”的心血管帶來影響,并隨時有可能誘發已經形成“堵塞”的另一根心血管突發心肌梗死。
可是,2008年,“5·12”特大地震突然襲來,一夜間把攸關生命的選擇擺在了鄭友才的面前:他必須勞累,而且必須在自身生命和災區群眾生命的兩難之間毅然作出選擇!
地震發生的第二天,鄭友才不顧一切,臨危受命,抱病出征,擔任省建設廳抗震救災領導小組設備組負責人。這時的他,大病過后才一年多,心臟支架的“穩定性”時時考驗著他,每天都要靠服用救心藥物來維系生命,領導和同事們都勸說他不要到海拔較高的災區去了。但是鄭友才面對這場讓全國和世界都極其揪心的特大地震,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災區人民的安危占據了他的整個內心。對自己的病痛,樂觀坦然;對災民的生命,夢牽情縈。在家屬的含淚叮囑下,鄭友才懷揣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藥品,踏上滿目瘡痍的災區土地。作為責任心極強的城建處處長,他心中早已沒有了病情、勞累等顧慮,挽起袖子,通宵達旦,連續奮戰在搶險救災第一線。
天有不測風云,正在抗震救災應急搶險緊張推進階段,2008年5月17日,他突然接到老家生母病逝的噩耗。選擇離開還是堅守?在“盡責”和“盡孝”之間,他毅然選擇了前者。為了不影響搶險救災工作,他默默地把悲痛埋在心里。三年后的今天談到母親,鄭友才的神情還是有些黯然:“我想她老人家在天之靈應該能夠理解兒子的!”
他把孝心給了災區人民,成就了大孝!他把共產黨員的崇高使命、國家機關公務員的責任視為了生命的“支架”!
等閑視病魔科學重建忙
相對于地震初期驚心動魄、急如救火的突擊戰,災后恢復重建更是一場持久戰。按照省委、省政府確保災后恢復重建“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工作部署和住房城鄉建設廳的具體安排,鄭友才的工作涉及面廣,難度大,十分繁忙和勞累,經常工作到深夜。
為了趕時間、搶進度,他放棄了絕大部分的節假日和星期天的休息。有時實在太疲勞,不得不違反醫生的叮囑,以抽煙來化解。久而久之,原來已戒掉的煙又不知不覺拿到了手上,他早已忘記自己是個重病之軀。
他克服身體上的不適,無數次深入極重災城鎮了解情況,研究問題。
為了確保及時完成各項配套,盡早交付,早日安置受災群眾入住,他根據災區各地不同的特點,認真督導各地政府按照規劃,建立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各項保障措施,指導各災區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加快推進城鎮恢復建設進度,盡快完成受災城鎮供排水、污水處理,公交、環衛、燃氣設施等市政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工作。
在多種場合下,當有同事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忘我工作時,他的回答仍是那句:責任所在,使命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