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繼聰 云南楚雄人,1971年6月生,1994年畢業(yè)于云南師范大學中文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兼中國散文家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散文家》副總編、《華夏散文》副主編,州作協(xié)副秘書長,有文集《炊煙的味道》《收藏陽光》。獲第六屆云南省文藝獎勵基金獎二等獎、 邊疆文學獎、云南日報文學獎,楚雄州委、州政府第二屆“馬櫻花文藝創(chuàng)作獎”一等獎,多次入選《民族文學》《中華散文》《散文選刊》《北京文學》《青年文學》《青年文摘》《讀者》及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等出版社選編出版的散文年選。
一、 滇中草藥香
滇中有一句俗話“一個醫(yī)生在紫溪山區(qū)行醫(yī),只要帶上點阿司匹林,三個月不用回家取藥”,說的就是滇中紫溪山區(qū)草藥豐富,只要在背簍里帶一把小鋤頭,就可以一邊行醫(yī),一邊沿路采挖草藥。
滇中還有句俗話說,紫溪山區(qū),一屁股坐下去,至少可以坐著三棵草藥。甚至有人說,滇中的地面,隨便拔起一棵草,都有可能是很好的中藥。
童年時,中草藥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很深,我采挖過很多中草藥,熟悉很多中草藥,吃過很多中草藥,能夠健康成長,能夠活到大,與密布滇中的中草藥有極大關系。童年的記憶,鄉(xiāng)村的記憶,就是一部與中草藥關系密切的記憶,而且歷久彌新。我感恩滇中的中草藥,記憶里滿是草藥香。
九里香(破土葉)
九里香,也俗稱破土葉,是一種藤蔓類草藥,它的葉子很像蘋果葉子,芳香撲鼻,鄉(xiāng)村女性一輩輩都習慣采它來熬水洗澡洗身子。
每年端午節(jié),鄉(xiāng)村人除了采挖菖蒲、艾蒿等草藥回家驅邪避害,驅除蚊蟲,還會采摘些九里香來給成年女性洗澡,一般也就是女性們自己悄悄采摘一把九里香,于午后家里沒人的時候,或者深夜,悄悄刷洗大鍋,把芳香的九里香放進大鍋里,熬煮一鍋九里香水,倒進大盆里,坐進去,一邊嗅著一縷縷隨著水汽飄逸起來,縈繞于屋子的九里香芳香,一邊抹洗她們女性的身子,此時她們偷得浮生半日閑,也會欣賞她們自己女性身體曲線、膚色、光澤的美麗,也會讓一縷縷芳香飄逸進入她們幽密神奇的后花園。
沐浴熏香鄉(xiāng)村女性的身體,讓她們恢復更加迷人的魅力,九里香功勞不小。鄉(xiāng)村女性也是健康迷人的,她們的美麗,由于長期辛苦忙碌,塵土滿面,由于女性的神秘后花園無暇濯洗,因此被蒙蔽,被困擾,她們臉上常帶著痛苦煩憂。此時,夜深人靜,她們抹洗干凈一身的塵垢,抹洗殺滅了可能有的細菌,恢復了昔日的魅力,顯得更加美麗迷人了。
鄉(xiāng)村女子們絕對不只是用芳香妙曼的九里香來沐浴熏香,殺菌消炎,我總覺得它還是不知道用香水,或者說用不起香水的鄉(xiāng)村女子自己配制的一種很奢侈而又很平常的土“香水”。我喜歡這樣的、土土的香水的味道。
我的母親,一個地道的鄉(xiāng)村女性,從來不曾見過什么香水,更不曾用過,地道農(nóng)民的父親也從來沒有給她買過,母親自己也從來就沒有想過要用什么香水。
但是,在我的印象中,母親除了經(jīng)常辛苦勞累,汗香撲鼻之外,每個月也會有那么幾天,突然芳香撲鼻,身上飄逸著我最喜歡聞的這種神秘的鄉(xiāng)村香草的味道。
每每此時,母親總是顯得更加青春美麗,顯得心情很好,精神很好,很迷人。那時我的母親還很年輕,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秀發(fā),長長披到屁股后面,但是由于辛勞忙碌,有時會沾滿草莖莊稼葉,有時會落滿灰塵,我想母親生育我的神秘花園,也許也忙得顧不上有微生物細菌侵犯,顧不上這些折磨和困擾。不過,每月抽出這么幾天,母親趁我們睡下后的夜深人靜時分,或者趁午后我們上學去了、家里無人的時候,熬煮了巨大一鍋使?jié)M屋子生香,使?jié)M院子生香,使?jié)M村子生香的九里香香水,幸福愜意地沐浴熏香著她疲勞的身體,那一分鐘,恢復了美麗的母親一定是很愜意很幸福很驕傲的。試想,有哪一個城市女子能夠像她一樣,能夠像我們鄉(xiāng)村女子一樣享受這樣一大盆的香水,能夠用這樣一大盆香水來沐浴熏香,能夠像我們鄉(xiāng)村女子一樣享受這樣一屋子一院落的芳香?
我總覺得,像我妻子這些城里的女子們現(xiàn)在用的,用高級的、小小的玻璃瓶子裝著的什么玫瑰味道的、其他味道的香水,即使是聞名全球的法國香水,味道也沒有那時從我母親身上飄逸出來的九里香味道香。那是一種蘋果味道,又不是蘋果味道的芳香,似桂花味道,又不是桂花味道的芳香,是一種陳香。
我母親生我的時候,全身起了龍漿大皰,擔心感染到我,母親著急得大哭,外婆就采回許多九里香,用九里香熬煮了大鍋的香水給母親洗浴。之后,我母親全身的大皰慢慢就好了。應該說,我得以健康成長,九里香功勞不小。
滇中的一切草藥中,我最感念,感情最深的就是這名字土土的九里香。
金銀花
金銀花,金黃,銀黃,纖柔高雅,很漂亮,是一種柔性的、女性的植物。每次想到她,我總覺得她是一位女孩子;每當想起她,總覺得似乎是想起了家鄉(xiāng)一位久違的漂亮鄉(xiāng)村女子,想起從小青梅竹馬的那個村女子。把她拿來做藥,我總覺得很有些可惜,有些殘忍,有些于心不忍。
她長在山坡或者田埂上,附著在荊棘或者山茅草身上。初發(fā)出地面的金銀花藤,柔柔的。我總覺得她是躲在山茅草叢中或者是地面下的某個淘氣女孩子的細舌頭或者細細手,那么突然伸出來,送給人一種溫柔,一種春天的溫柔,一種春天的細細纖柔腰肢,然后隨著微風吹過,她突然又收縮回她的細細舌頭,或者細細手,細細腰肢。
每年三月里,金銀花開放,一直要開到夏末。
三月干燥,田埂上,山坡上,好像感覺不到一絲水汽,呼吸不到一絲水汽,又驕陽似火。但是,只要有金銀花水靈靈地開放,柔柔地張開她們嬌嫩的小嘴巴,只要能見到她們濕潤、纖柔、嬌弱、苗條的身軀,整個干燥炎熱的滇中世界,立刻顯得不再那么火熱,不再那么干燥了,甚至有些濕潤感覺,涼柔感覺了,熱烘烘的空氣好像也不再那么熱,好像還有了水汽彌漫開來,氤氳開來,撲面而來,整個臉上就好像一張紙被水洇開來一樣。
喉嚨痛,感冒咳嗽,我們都會去采摘金銀花回來泡水喝。
去上學,或者去放牧牛羊時,路過山坡,路過金銀花攀爬的荊棘刺蓬,我們會采摘金銀花。
上學路邊,沙溪邊,蘆葦和荊棘長得莽莽蒼蒼,荊棘刺蓬里串了密密麻麻的金銀花藤蔓,好像是為荊棘刺蓬滿頭綴飾了奢華的花環(huán),金黃、橘黃、銀黃,煞是迷人好看。
我們那時家里很貧窮,生病沒錢去醫(yī)院看,去大隊赤腳醫(yī)生那里看,收費便宜一些,不過也舍不得去看,除非是發(fā)高燒不退。即便是發(fā)高燒,父親會瞞著我們,去老四合院里、老屋里找一只什么大蜘蛛,擂碎了兌水給我們喝下。這樣往往就可以退燒。
如果是金銀花開的春末夏季,或者有金銀花葉子的季節(jié),我們就自己去采摘金銀花或者金銀花葉子回家泡開水喝。
離我們家最近的金銀花,在村外西山腳下,我們家的一塊菜地邊,有時感覺喉嚨痛,去摘菜的時候,我們就會順便摘幾莖金銀花,開放的花朵或者小小的花骨朵都行,拿回來泡水喝;也可以扯一莖嫩嫩的金銀花藤蔓泡水喝。
金銀花骨朵綠色,臨近花開,轉為淡綠色,泛出淡淡的金黃、銀黃,逐漸轉為純?nèi)灰簧慕瘘S,銀黃。
看金銀花成熟的過程,覺得她也像極了一個青澀瘦弱體子單薄的鄉(xiāng)村小女子,由青澀到成熟的過程,雖然纖弱單薄些,不過照樣能夠逐漸成熟芬芳,美麗綻放。
沒有金銀花,不是喝了無數(shù)金銀花,我們這些鄉(xiāng)村子弟無法成長起來,健康活到今天。美麗的金銀花,她犧牲了她的美麗和生命,卻為我們消炎解毒,治療感冒,治好了我們的一病又一病。沒病時,我們把她用來泡開水喝,微苦又淡淡甜淡淡香,在炎熱的盛夏,喝著她,心里煩躁的我們得以心靜,得以心里涼爽她陪伴我們走過了一段又一段寡淡乏味的鄉(xiāng)村孤寂時光。
現(xiàn)在進城了,我依然感念金銀花。偶然的機會,我發(fā)現(xiàn)師范學院坡下的一戶人家,雖然已經(jīng)被城市包圍,但是由于居于半坡上,既不靠上,也不靠下,得以保存了一院落古雅滄桑的黛青瓦房,在院子里,竟然有兩大蓬金銀花,每年春夏都要爬滿半面瓦墻和門樓,躥上屋瓦,把一屋瓦金黃、銀黃、嬌弱、纖柔、濕潤的美麗奉送給城里的人們。這樣的人家肯定還保留了一腔鄉(xiāng)村人家的古樸高雅,保存了一腔欣賞金銀花,以金銀花為伴的雅逸脫俗情懷。
和瑞祥農(nóng)貿(mào)市場邊的一戶人家,竟然也在大門旁栽種了一蓬金銀花,金銀花爬滿大門,一位老奶奶,在大門外、金銀花下賣一些腌蘿卜、腌橄欖之類的小食品。每次走過,我都要看看她們家的門樓和爬滿門樓屋瓦的金銀花。一天,我跟老人買了一碗腌橄欖,坐在她們家門樓下,一邊欣賞她們家的金銀花,一邊吃橄欖,一邊與老人說話,說她們家的這一蓬爬滿門樓的金銀花。
這樣的人家,守住這樣一蓬金銀花,就守住了一種鄉(xiāng)情,一種古樸,一種高雅。
很喜歡這樣的金銀花人家!
黃連
黃連,滇中楚雄有很多種,常見的有三種,一種就是云南比較多的“小黃連”,醫(yī)生簡稱云連,清涼敗火,治療上火、喉嚨痛、瘡癤腫痛、拉肚子等等;另外一種叫馬尾黃連,治療腸胃病,當然也可以清涼消炎敗火;再一種是雞腳黃連,具有瀉火、燥濕、解毒、驅蟲等功效,可治百日咳、急性腸炎、痢疾、傷寒、熱盛心煩、肺結核、疳積、蛔蟲病、咽喉腫痛、失眠、口瘡、癰疽瘡毒、濕疹、燙火傷、酒毒、胎毒等。
不過,我們一般都是挖小黃連來用。我們最熟悉小黃連,所以一般說的黃連,就是指云黃連“小黃連”。
黃連廣泛生長于滇中,路邊、坡坎、溝箐、山崖上,都多黃連。
每年春節(jié),黃連就發(fā)出新芽,黃綠黃綠的,煞是好看。怪得很,黃連那么苦,它的嫩葉卻是酸酸的。春季里,缺乏水果,缺乏稀罕食物,人嘴里寡,我們小孩子想吃點鮮味,就沿著山路邊去采摘黃連葉子來吃。在炎熱干燥的春季里,我們被黃連葉子酸得齜牙咧嘴,皺眉撮眼,不過卻都覺得很爽,酸得全身痙攣,全身筋骨舒爽。
黃連屬于荊棘植物,老辣的葉子邊上也有細刺,所以我們又叫它小棘刺。
黃連開花,花細小,黃綠色,好看,但不引人注目。花謝了后,結出米粒一般大小的綠果子,酸酸的,等到熟透,轉為黃綠色、黃色,也有點甜,酸甜可口。我們也經(jīng)常摘它來吃,一團團摘下來,送進口里,囫圇嚼幾下,往往酸得齜牙咧嘴,皺眉撮眼,匆匆嚼幾下,匆匆咽下,也是全身被酸得舒爽無比。
那時,我們喉嚨一痛,咳嗽,嘴岔子長疔瘡,父親都會叫我們自己扛上鋤頭,去山野挖黃連回來熬水喝,有時我們不等父親叫,自己就會扛起大板鋤或者條鋤去挖黃連。
黃連確實很苦,熬出黃連水,我們會端著碗,挨近嘴邊,已經(jīng)感到苦味撲鼻,痛苦得腸胃痙攣,皺眉撮眼,不敢送到嘴邊。為了要讓我們喝,父親就會接過碗,自己毫不猶疑地咕嘟喝一口,然后說也不太難喝不太苦,讓我們喝,一口氣喝完,不要猶豫,不要回味。
等到吹涼了黃連水,我們照著父親的樣子,一仰脖,毫不猶豫地,咕嘟嘟一口氣喝完,真的不太苦,等到回味到有點苦,也只是一瞬間的事情,父親就要我們趕快去喝口水漱漱口。
小學時,我們采挖過無數(shù)黃連。那時,文革剛剛結束,生產(chǎn)隊雖然還在,但是大隊已經(jīng)開始想方設法發(fā)展經(jīng)濟,于是大隊以衛(wèi)生所為依托,開始收購各種草藥,并且用水泥箍了幾個巨大的池子,浸泡提取收購來的黃連。我們因此利用周末、寒暑假采挖中草藥去賣給大隊,甚至學期中,下午放學后也去采挖,以此自籌書費學費,減輕家里的負擔。我們小孩子都扛著大板鋤或者條鋤,瘋狂采挖各種草藥,其中很多就是黃連。于是,短短一兩年中,密布滇中山野的野生黃連遭到大量采挖,遭受滅頂之災,差點被挖絕。
還好,黃連繁殖能力很強,只要挖剩一段根須,它就有可能重新發(fā)出芽來。
山野被我們挖得千瘡百孔,但是我們也因此自己湊足了讀小學的費用,甚至還有余錢交給母親,母親很高興。因為采挖黃連等草藥,跋山涉水,我們這些鄉(xiāng)村孩子也獲得了一些有關藥物學、植物學的知識,并且獲得了無數(shù)樂趣。
黃連只有根莖藥物成分含量高,可以做藥,大隊就不收購莖桿,只收購地下根莖,因此采挖其實很不容易。它竄進很深的地下,地面的荊棘只有一兩尺到一兩米高,但是地下的根莖往往扎得很深很長。根莖很好,收購價格很高,但是采挖很不容易。
采挖,背回家,刷洗干凈,用砍刀砍切成片,曬干后,就可以拿到大隊去賣。大隊按成色收購,然后把黃連倒進池子里,加入什么東西浸泡,黃連的有效成分就慢慢溢出來,沉在池子底上。再慢慢把池水排干,用紗布把黃連粉濾出來,曬干,就可以拿進城去賣了。
后來,我家和二伯父家等人家也在家里修了池子,自己浸泡加工黃連。在采挖和加工黃連的過程中,我們鄉(xiāng)村孩子豐富了生活、知識,增添了樂趣。
這一段與苦苦的黃連有關的記憶,飄逸著中草藥味道的記憶,如今想起來卻有一種香香的美好感覺。
酸漿草
酸漿草,是一種治療腹脹,消化不良,肚子痛的草藥。
生活于鄉(xiāng)村里,習見長輩們采挖各種草藥治病,耳濡目染,因此也就記下了它的功用。
鄉(xiāng)村人生病,很少會想到去看醫(yī)生,而會想到該采挖什么草藥,其實想都不用想,鄉(xiāng)村人無論大人小孩都清楚。這當然不奇怪,因為滇中草藥太多,種類豐富齊全,治療什么病的草藥,滇中會沒有,會少呢?
肚子脹痛,我們有時就會采摘一把酸漿草回來熬水喝。或者把它拿到石臼里、碓里、碗里慢慢搗碎,或者不搗,放進鍋里熬煮水喝。肚子痛,腹脹可能就會慢慢減輕,逐漸消除。
酸漿草密布田埂、菜地邊和山坡,甚至有時院子里的泥地上,果樹下也會發(fā)出幾莖來,慢慢攀爬延伸開來。它會細瘦,但是發(fā)得很多枝蔓,葉子細小,開黃色小花,結綠色小果。
我們小孩子在田埂上或者路邊玩,玩得口干舌燥,有時就會隨手從田埂上或者是路邊揪一把酸漿草來吃,可以生津止渴。
我們那時缺少吃食。喜歡扯它來吃。它的莖葉,和花苞、花朵、小果子一起,一把扯下來,拍拍灰塵,就丟進嘴巴。小女孩們講究些,可能會尋找個泉眼水塘洗洗。我們男孩子可不這么講究。
酸漿草酸酸的,但是開胃,助消化。吃它,肚子餓得更快。我們有時是因為肚子餓,或者嘴寡,才采摘它吃,可是越吃越餓,越吃越嘴寡。
雖然酸漿草很多,但是為了采摘它,我們還會經(jīng)常爭搶吵架,甚至打架。
有過很多次,我們男孩子為了爭搶它,和村里甚至鄰村的孩子爭吵,干架。為了采摘它,我們和女孩子們斗嘴。
酸漿草可以活血化瘀,殺菌消炎,可以做敷療外傷的藥。兒時我們跌傷了腿腳,痛得腿伸不開,腳不敢落地,齜牙咧嘴,皺眉撮眼,嗷嗷叫。父親會采摘一把酸漿草,和其他活血療傷藥一起搗碎,給我們敷在傷口上,再用紗布繃起來。傷口就會慢慢愈合,腿就慢慢能動了。
我看見中成藥中有一味藥叫敗醬草,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我家鄉(xiāng)的酸漿草。
蒲公英
蒲公英,家鄉(xiāng)滇中人叫奶鵝菜,拔起它,它的根就會流出奶汁一般的汁液,鵝愛吃它,家鄉(xiāng)人經(jīng)常拔它來做喂鵝的野菜,因此叫它奶鵝菜。
我們拔它,當然其實不只拿來喂鵝,也拿它來做野豬食,做喂兔子的野草。雞鴨當然也愛吃它,牛也吃它。
我讀小學初中時,缺乏豬食的雨水季節(jié),蒲公英恰好大量生長,于是我經(jīng)常與母親一起,各自背著個大花籃,漫山遍野,滿田壩去找尋采摘野豬食,野生的豬食,可以拿來煮給豬吃的野草食物。其中,我們采摘得比較多的,就有奶蒲公英。春季溫暖,油菜和麥苗地里、地埂上多蒲公英;夏季多雨,烤煙地里多蒲公英。
春季的蒲公英肥嫩,有的人家也會采摘它來做野菜,切細拌進麥面里,油炸粑粑吃。這樣帶著春天味道的野菜,揉進麥面中,油炸出的粑粑當然很香。
它如乳汁一般的乳白色漿液比較多,采摘它,它的傷口處立即就會流出乳白色的汁液,很粘稠,很粘手,粘在手上,比較難以洗干凈。
它是一種草藥,清涼敗火,治療喉嚨痛,瘡癤腫痛和感冒,但是因為家禽和家畜愛吃它,所以我們不愛采摘它來做藥。
滇中的蒲公英,是開紫色的花,葉子的形狀像一嘴尖牙,獅子牙齒。
它葉子從根部上面一圈長出,圍著一兩根花莖。花莖是空心的,折斷之后有白色的乳汁。花由很多細花瓣組成。成熟之后,花變成一朵圓圓的傘,瑩白輕柔,風吹過,會分為帶著一粒種子的小白傘,飄向山野。
我們兒時,上學放學路上,喜歡輕輕地采摘下它,輕輕拿近嘴巴,噗噗地吹散,它像一個個小小降落傘,隨風飛向很遠,我們夢想它把我們的希冀和夢想帶向天涯。但是它隨風飄舞一陣,其實也就降落在不遠的山野里了,并沒有真的把我們的夢想帶向天涯,我們小小的心里因此有時也會很失望很惆悵。
我還在老家那時,家里經(jīng)常養(yǎng)著一群灰兔子,幾只鵝,我們經(jīng)常會趁到莊稼地里干活或者到菜地澆菜的機會,在田間地頭地埂上順手采摘一把肥嫩的蒲公英,拿回家來喂灰兔子和鵝。
后來我進了城,病了喜歡看中醫(yī),中藥中常常有產(chǎn)自家鄉(xiāng)山野的這種平常草藥蒲公英。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我從小與這么多中草藥關系密切,忘記不了它們,特別是這密密麻麻生長于田埂和山野的蒲公英。這小小的蒲公英,這制造出瑩白美麗的小小降落傘的蒲公英,到底沒有把我的心真正帶向天涯。家鄉(xiāng)山野的蒲公英,小小的花,小小的傘,縛住了我的心,讓我的心無論騰起多高,飄出多遠,最終都要隨著它瑩白纖柔輕盈美麗的小小降落傘,飄落家鄉(xiāng)的山野和田壩。
現(xiàn)在,兒子也喜歡吹蒲公英,隨我回老家,他有時也會隨我去田間地埂采摘一把蒲公英,拿回家喂兔子或者鵝。
臭靈丹
臭靈丹,沒有小黃連(云連)那么苦,略微有點臭,苦臭,微香,又不似金銀花和破土葉那樣香。我們小孩子很害怕吃它,甚至聞見它的味道都心泛,但它卻是消炎退燒,治療咽喉腫痛和感冒的靈丹妙藥,所以滇中人叫它臭靈丹。
臭靈丹的生長繁殖能力堪與蕨類、飛機草(紫莖澤蘭)相比,院墻周圍,墻腳上,甚至墻縫里,磚縫里,墻頭上都會發(fā)出茁壯肥嫩的臭靈丹,綠油油的在風里招搖。更令人震驚的是水泥地板的院子里,地板裂縫里也會發(fā)出臭靈丹,除了蕨菜、飛機草和臭靈丹,我沒有見過生命力這樣強大的植物了。
我們老家房子周圍,每年到雨水季節(jié),就會長出無數(shù)肥嫩的臭靈丹。雞們在臭靈丹叢中鉆出鉆進,但是也不會啄食它。
它的樣子很像煙草,特別像草煙、旱煙,表面像烤煙一樣有一層厚厚的油,很粘膩,聞著又像煙草一樣腥臭,所以我媳婦他們家鄉(xiāng)的人叫它野煙。當然,它除了這一點,與煙葉就沒有任何相似之處了,不能拿來抽,也不能提神醒腦。
我們感冒發(fā)燒,喉嚨痛,小時候很不愿意用臭靈丹做藥,但是當我們逐漸長大,大概到讀初高中時,就也會采摘臭靈丹來熬水喝了。
臭靈丹苦臭,所以我們也是捏著鼻子喝,小時候偶爾喝臭靈丹熬的水,父親就是這樣捏著我們的鼻子,喂我們的。
小苦參
小苦參,它的根莖肥嫩,像人參,不過很苦,因此滇中人叫它小苦參。
它苦,比黃連還苦,還讓人惡心,但是它不屬于荊棘,它的葉子像苧麻等莊稼,又不太像,可以長到一米左右高,葉子像一蓬亂發(fā)向四周飛開。
小苦參是一味很好的胃藥,治療各種胃炎,不過由于太苦,沒有多少人敢采挖原生態(tài)的小苦參來熬水喝。我們那時還是小孩子,父母親也還很年輕,沒有胃病,從來沒有采挖小苦參來做藥吃過。
大概在1997年左右,家里蓋新房,是一院磚房,由于我已經(jīng)大學畢業(yè)工作三年了,二弟也已經(jīng)娶了媳婦,家里負擔不太重了,為了避免自家人太辛苦,所以父親請了掌握砌磚建房的大工、大師傅,是兩位富民鎮(zhèn)的師傅,一老一少。
其中的小師傅,當時有三十多歲的樣子,有慢性胃炎,每天吃飯,總見他胃口不好,飯后總是胃疼,整個人也黃皮寡瘦的樣子,整天痛苦得皺著眉頭,偶爾擠出一絲笑容,也很難看。
我父親給他說了用小苦參做藥治療老胃病的偏方,他很感興趣,看來是被胃病折磨得痛苦已久了,很相信小單方、偏方,不久他就讓我父親領他去山野采挖回來一些小苦參,用我們家的一個陶罐,在爐火上煨小苦參水喝。
看他皺眉撮眼、齜牙咧嘴,喝得很痛苦,不過滿懷希望的樣子,我們都盼望小苦參真能有傳說那樣的療效,能夠逐漸療好他的慢性胃病。
鄉(xiāng)村男人愛喝酒,由于有慢性胃病,他不能喝酒,也不能陪別人、與別人一起喝酒,別人給他敬酒,也不能喝,看著別人快樂豪爽地在一起融洽喝酒,真誠交流,他一個人冷冷地坐在一邊看,失去了多少樂趣啊!
他大概很希望小苦參能夠治療好他的老胃病,能夠再加入鄉(xiāng)村男人們的飯局,一起猜拳劃令,開心取樂。我們也暗暗祝福他。
后來,我們家的房子蓋好了,走的時候,我弟弟扛著鋤頭,陪他一起去山野挖了很多小苦參,給他帶回家,因為我們村靠山,小苦參很多,而他們那里靠近城,遠離山區(qū),挖不到小苦參。
我至今沒有挖小苦參做過藥,卻明白我家鄉(xiāng)人都把小苦參治療胃病的療效說得很神。
水橄欖
水橄欖,這名字總會讓人誤以為它會像橄欖那樣結出密密麻麻的橄欖果,其實它不會結。
橄欖吃起來苦澀,但是回甜,給人們美好浪漫的感覺,人們都叫它愛情果。
水橄欖也給人這樣的誤解,甚至就連我這個采挖過很多水橄欖作藥賣的鄉(xiāng)村人,也會不時懷疑它是不是會結這樣的橄欖果,會懷疑自己的記憶有錯誤。
其實,滇中楚雄人叫它水橄欖,是由于它喜歡濕潤,多生長于山野泉源龍?zhí)墩訚蛇叄L環(huán)境潮濕、水汪汪,因此它的名字中有一個“水”字。由于它的葉子也是羽狀、細碎的葉子,像橄欖葉子一樣四散分開,乍一看,極其像矮小的、趴在地上的一株株橄欖樹,所以名字中又有了“橄欖”兩個字。
野果橄欖生長于干燥的山坡上、懸崖上,而中草藥水橄欖卻是生長于濕潤的洼地,采挖它,不用很費力。但是,我們還是很不喜歡采挖它,因為接近它,就要踩上那些軟綿綿的濕地、沼澤、洼地,踩腳不穩(wěn),很容易陷腳,稍不慎,就可能讓腳陷進很深的沼澤、洼地、稀泥潭里,弄得滿布鞋的泥漿。
采挖水橄欖,是用它的根莖來做藥。它的根莖肉質細嫩,像老茴香根那樣,有指頭那么粗,新鮮時綿軟,但是曬干后還是很硬,土紅色。
離開家鄉(xiāng)將近二十年,那么久沒有采挖水橄欖,我對水橄欖的記憶已經(jīng)模糊了。前年,妻子的大姐夫得了奇怪的胃病,總是不斷地打嗝,去過很多醫(yī)院,看過了無數(shù)醫(yī)生,吃過了無數(shù)的中藥西藥,找過很多偏方、小單方,針灸、牽引理療的方法都采用過,總是不見好,錢花了無數(shù),工作沒有精神和心思,工作和家庭生活都大受影響,一直拖了一兩年,他幾乎徹底絕望,找了和尚、法師作法,仍然沒有好轉,于是他悲觀絕望地安排好了后事,卻很不放心他那正在讀初中的女兒,整天流淚,長吁短嘆。
一次,他到我們家來吃飯,看他一直不停地打嗝,剛剛坐上席吃飯,一邊吃一邊打嗝,剛剛吃完一碗,我們給他盛飯,突然間,不懂事的小兒對他說:“大姨爹,你都吃得打嗝了,還要吃啊?”逗得我們?nèi)铱扌Σ坏茫謱擂坞y堪。
我趁機給他說了我老家的小單方藥水橄欖,他很感興趣。后來我給父親說起,不久父親就采挖了許多送來,已經(jīng)曬得半干。我又曬了幾天,給了妻子的大姐夫。
沒想到,他泡水和泡酒吃了以后,慢慢地竟然不再打嗝了。
重蔞
重蔞,寫作蟲蔞,我覺得也可以,因為它的樣子很像一條蟲,一條巨大的蟲,重重疊疊地皺縮在一起。它很像一個皺縮著的巨大蠶蛹,又很像一根巨大的冬蟲夏草,只不過要說清楚蟲草很不容易,說清楚重蔞卻容易,重蔞就是一種植物,一種多年生中草藥。
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大一點的重蔞有黃瓜那么粗,一尺來長,那是很多年的老重蔞,其藥效也如千年人參,藥性味濃,藥效高。
重蔞藥性微毒,是云南白藥的主原料之一,也是治療胃病、潰瘍的良藥。重蔞煲豬肚湯,重蔞煲排骨湯,重蔞煲土雞,白如凝脂,味道鮮美,有養(yǎng)胃、療胃、排除毒素的功效。
重蔞的葉子有些像茨菰葉子,也有點像紅薯葉子,辨識和采挖很容易,它長在泥土肥沃疏松的山野里,用板鋤就可以挖起它來。
一切草藥中,我小時候最不想采挖,最不愿看見的就是重蔞,因為它那像一條大蟲子一般皺縮著的身子實在叫我反感和害怕。乍一看,我總覺得它是躲在地下的一條大蟲子,有時采挖其他草藥,一不小心挖出它,會把我嚇一跳。
我們那時還很小,父母也不過二三十歲,胃都好得很,從來不關心采挖重蔞等中草藥。
但是,我祖父母當時已經(jīng)年老,胃不好,喜歡采挖重蔞燉雞湯喝,我們饞喝雞湯,雖然反感重蔞,害怕吃藥,不過有時也會跟著祖父母喝一碗重蔞湯,吃幾片重蔞。
豬鬃草
豬鬃草,長在河邊的石縫里,河流邊潮濕的田埂上也會有,可以治療老年男性的難言之隱——前列腺慢性炎癥。我們小的時候不知道。那時父親還很年輕,也不關注豬鬃草,我們也從來沒有聽他講過。
近幾年,我父親已經(jīng)將近六十歲,前列腺時不時發(fā)炎,解小便不通暢,甚至有時還很憋痛。我讓他進城來,陪他去醫(yī)院好好檢查一下,好好治療一段時間。但是農(nóng)村人節(jié)省,舍不得花錢,父親這樣的老農(nóng)民更舍不得花錢,牲畜生病,著急得不得了,舍得花錢請醫(yī)生上門看,自己生病,卻是能拖則拖,能找什么小單方、偏方自己治療,就去找,能采挖什么中草藥治療,就自己采挖草藥治療,自己解決。
父親也感覺到自己老了,不再像幾十年前一樣硬挺著,與疾病抗爭,根本不在乎什么疾病,甚至藐視疾病,現(xiàn)在,他經(jīng)常會采或者挖一些金銀花、黃連、馬尾黃連回家放著,以備不時之需,豬鬃草也經(jīng)常采回來一些,曬干收藏好,感覺排尿不暢,就拿一些泡水喝。
豬鬃草葉子細碎,很有觀賞價值,城里人是栽種在花盆里作為花來觀賞的,花市上賣得有,十幾到幾十元錢一盆。
但是,在我們生機勃勃的鄉(xiāng)村里,當然不稀罕豬鬃草做觀賞植物,一般就只拿它來作為治療前列腺疾病的小單方藥。
它的葉子碧綠,但是莖桿卻細瘦、烏黑、硬扎如豬鬃,把它曬干后,葉子依然青綠,莖桿依然烏黑,乍一看,誰都會以為它是什么植物里串得有一些豬鬃或者是硬硬的黑線,因此叫它豬鬃草。
我岳父也有前列腺炎癥,國產(chǎn)藥、外國進口藥都吃過不少,還常住院治療,但是療效都不明顯,不穩(wěn)固。我父親知道后,也采了不少豬鬃草送進城來給我岳父,岳父便不時地用開水沖泡來喝,還確實有些療效,慢慢地撒尿就順暢多了。
二、滇中野果香
很多野果令我回味,令我懷念童年。這些記憶中的野果,總與我生活艱難卻不乏美好回憶的童年有關,可以說,正是因為有這些野果抓住了我早已流逝的童年的一些片段和影子,我如今才不至于對艱難而又美好的童年毫無記憶。
野棠梨
棠梨是我家鄉(xiāng)滇中最多的野果,也是最普通平常的野果,我們鄉(xiāng)村人小時候吃得最多的野果。
棠梨每年春正二月開花,花是白色或者粉紅色,也如梨花,花朵不小,花瓣肥嫩。
楚雄人興吃棠梨花,春節(jié)前后,閑暇的老奶奶們,或者小姑娘們,于陽光明媚的午后,三三兩兩相約,各自提個小提籮,到村外山坡上或者山路邊采摘苦刺花,也采摘棠梨花,采蕨菜苔,拿回家做一道春天的野菜。春季里,上山牧牛羊的老人,特別是一些老奶奶,也喜歡提著小提籮,沿路采摘野棠梨花、苦刺花和蕨菜苔。用小竹簍盛裝著棠梨花,掛進溪流里浸泡沖刷幾天,撈出來后,苦澀味道已經(jīng)敗去,可以佐之以干辣椒丁爆炒,清涼鮮美,開胃送飯。當然,棠梨花其實苦味較淡,所以現(xiàn)在吃棠梨花,一般都不再拿到溪流里漂洗,而是用盆子漂洗一下,就直接炒吃,保留那點原汁原味的苦味、清涼味。吃不了的,也送點進城去換錢,或者曬為干野菜,待到農(nóng)忙或者雨季來臨,再用臘肉慢慢燉吃。
深秋里,一樹樹的野棠梨也成熟了,未熟的棠梨青綠,味道酸澀,隨著逐漸成熟,它就轉變?yōu)榧t色、深紅色、紫紅色、紫色、紫黑色,酸澀味逐漸淡去,甘甜味逐漸加濃,最后熟透了,就紛紛掉落。
小鳥們,野雞、箐雞、野鴿子們,小松鼠們喜歡吃野棠梨,棠梨成熟的深秋和冬季里,是它們最幸福的時光,它們在山林里開心幸福地嬉戲,盡情地玩耍,不用擔心餓肚子,玩耍嬉戲夠了,累了,肚子餓了時,它們才不慌不忙,很挑剔地去采食野棠梨。當然,秋天和初冬,是野果等食物最豐富的季節(jié),除了野棠梨,其他野果也很多。每一秒鐘,每一個山坡上,會有多少熟透的野果掉落,不必去想的。我們不必去想,這些小鳥小動物們更不必去想不會去想的。山野是它們的家,此時的山野就是它們最幸福最美麗的樂園。
喜鵲們在用它們小小的尖嘴巴很挑剔地啄食一顆顆野棠梨,一下子飛落在這一株野棠梨枝頭,一下子又飛落在那一株野棠梨枝頭,它們根本不會認真啄食完一枚野棠梨的;云雀、灰雀也很挑剔,照樣在用尖尖的喙啄啄這枚野棠梨,嘗嘗那枚野棠梨,不是嫌太酸,就是嫌太甜釀;戴勝鳥、啄木鳥、布谷鳥、野鴿子、野雞、黑頭公公鳥也很挑剔,不過它們身體相對較大,不敢這樣浪費,滑落在一株野棠梨枝頭,找尋到一枚好吃的野棠梨,它們可能會認真吃完半枚或者一枚;小松鼠翹著卷起的高高尾巴,毛茸茸的,她像個公主,很高貴的在一株株野棠梨枝頭飄來蕩去,挑食好吃的野棠梨,有時她們甚至是在枝頭蕩秋千,或者表演滑翔絕技,她們尖尖的吻喙,一下子親親這一枚野棠梨,一下子吻吻那一枚野棠梨,不過她總不吃它們,好像跟它們做游戲一般……
我們趁上山放牛的機會,也會采食野棠梨,有時是因為禁不住她的誘惑,她的膚色肉質或者肉紅,或者紫紅,少女香噴噴的肌膚一般,在晚秋或者冬季的山野里總是顯得十分艷麗誘人,十分剔透迷人;有時是因為肚子確實饑餓,我們那時經(jīng)常處于半饑半飽狀態(tài),經(jīng)常饑腸轆轆,直流口水。我們經(jīng)常采食野棠梨,但是棠梨內(nèi)肉太少,核和籽粒太多,如果禁不住誘惑,吃得太多,容易肚子脹,也容易肚子痛,拉肚子,所以我們小孩子有一句相互調笑的話叫“上山吃棠梨,下山飚黑稀”,還有一句從大人們那里借用來的調笑話“老表老表,上山挖藥,下河洗澡,石頭硌腳,棠梨脹著”。然而棠梨確實好吃,所以我們經(jīng)常是一邊相互調笑,一邊爭搶著一枝枝一顆顆個大又熟透的野棠梨。
我父親一輩人,出生于建國初期,生活更加艱難,更加饑餓,所以他多次給我們講過,他們那時肚子餓得痛,就經(jīng)常自己端著個大碗,到山野里采摘野棠梨吃,吃飽了,再摘回來一碗,慢慢吃。
野草莓
最清香馥郁的野果是野草莓,我說的是野草莓中的白草莓,不包括紅草莓——蛇蛋果。
野草莓多生長在潮濕的田埂山坡上,莖葉與今天廣泛種植的草莓差不多。野草莓有兩種,百草莓和紅草莓。
紅紅的野草莓,又叫蛇蛋果,它紅得叫人感到觸目驚心,心驚膽戰(zhàn),不過又紅得誘人。但是,誰也不敢吃它,因為據(jù)說蛇很愛吃它,所以生長這種紅得驚人的野草莓的地方,往往隱伏著蛇,比如滇中最多的青竹飆、白麻子蛇、黑烏梢蛇等等,特別是青竹飆,喜歡生活于竹林山箐水溝田埂,就因為這些地方多生長紅紅的這種野草莓、蛇蛋果。
我們小的時候,嘗過這種蛇蛋果,但是沒敢吃下去,沒敢下咽過。我們懼怕寬大叢生的蛇蛋果葉子下隱伏著蛇,所以從來不敢把手伸去接近蛇蛋果,只敢用長長的竹竿或者棍子遠遠伸過去戳下一兩顆,扒過來,緊張地拾起來,懷著恐懼而又好奇的心理,慢慢放進嘴巴里,輕輕咬一下,嘗嘗它的味道,生怕它里邊還會藏著或者突然鉆出來一條小小的蛇兒一般。
小孩子嘛,有一種想探究神秘,接近和逗弄一下蛇,甚至是接近和逗弄一下死神的好奇心,恐懼什么,就想試探一下,探看一下。
蛇蛋果味道很淡,既不酸甜,也不香,而且從表面開始就很粗糙,肉質不細嫩,口感極其差。當然,也可能是我的記憶有誤,因為老實說,由于懷著極大的恐懼心理,或者說從接近一片蛇蛋果生長密布的地方開始,恐懼就像蛇一般攫住了我們的心,我們渾身冒汗,大腦里轟轟直響,彩色眩暈的緊張感在腦子里天旋地轉,就從來不曾細細看清過一片甚至一株蛇蛋果。蛇蛋果表面凹凸不平,視覺上給人丑陋恐怖的感覺。這些凹凸看起來確實很像蛇的皮,叫人十分恐懼。即便用長竹竿遠遠伸過去戳的辦法采摘下一枚,也由于不敢細看它表面那種凹凸不平的樣子,所以我們對它不太了解。它因此成為鄉(xiāng)野里我們最不熟悉的一種野果。
我們很想看看,很想知道蛇是怎么樣吃這種紅草莓蛇蛋果的。但是,事實上卻從來沒看見過。這個遺憾多年來一直折磨著我,直到我走出鄉(xiāng)村進城來。
我們只是見過表皮破了的蛇蛋果,缺了一點口子,或者已經(jīng)缺了半個,缺口處已經(jīng)滑膩腐爛,年齡大點的小伙伴們嚇唬我,也自我嚇唬說,那是因為被蛇的嘴巴劃過和咬破的緣故,蛇劇毒,嘴巴里有毒牙,所以蛇蛋果是那樣一種觸目驚心的腐爛樣子。
其實,后來我見過廣泛種植和售賣的草莓,腐爛就是這個樣子,不過由于那時鄉(xiāng)村孩子無知,想象能力又太強,結果互相驚嚇,成為大家永遠的、夜夜的一個恐懼夢。
白草莓,味道馥郁香濃,它就是我們童年的一個個幸福的、香濃甘甜的夢。它的顏色粉紅,像一種美麗的野薔薇花的顏色。我童年吃過很多,覺得它很香,是那種桂花香,很讓人回味,吃著它,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想到過桂花糕、月桂樹和嫦娥的樣子,想到嫦娥的肌膚,想到親近、撫摸和看嫦娥肌膚的感覺是不是就是這種輕輕吮咬含嚼野草莓——白蛋果的感覺。
我總是弄不明白,我家鄉(xiāng)人為什么總是要把白色野草莓叫做白蛋果,是說它的形狀像一顆小小的鳥蛋呢,還是說托著它,吃它的感覺像一枚鳥蛋呢。這個問題也一直就從童年折磨著我。
白草莓每年春末夏初開始成熟,一直到初秋都有,熟落一撥,又熟一撥。我們鄉(xiāng)村孩子因此很有口福。
在濕潤的山坡山溝里,白草莓尤其多。腐殖土深厚疏松的深山老林里,白草莓更多,不過我們害怕山妖鬼魅,害怕豺狗野狼,沒有大人陪著,不敢遠離村莊去采摘。那時山野豺狼很多,經(jīng)常出沒在村外不遠處,而且大人們經(jīng)常講些鬼怪妖魔的故事嚇唬我們,小孩子們也經(jīng)常相互驚嚇。
村子前后,離村子不遠的地埂田埂山坡水溝邊,白草莓稀少,我們總有吃不夠的感覺,遺憾怎么它不像地毯或者麥苗一般鋪滿村莊內(nèi)外的空地。當然,就算白草莓再多,也不夠我們那么多小孩從早到晚一遍遍去翻尋吃。
我陪母親去村外的菜地里澆菜,母親去水塘泉眼汲水,我就在潮濕的水溝水塘或者泉源邊翻尋采摘白草莓吃。運氣好的話,一次可以采摘到十幾甚至幾十顆,一般就只能翻尋采摘到幾顆。我舍不得像豬八戒吃人生果那樣囫圇吞咽,而是輕輕的,慢慢的放入口中,放得很淺,從嘴巴最外面開始,慢慢細細咀嚼和品味,目的是慢慢的、充分地體驗那種吃白草莓的幸福感,讓齒頰能有更長時間留有白草莓的芬芳。
黑刺莓、黃刺莓
黑刺莓、黃刺莓其實是一種荊棘植物的小果子,我猜想就是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到的覆盆子,因為滇中多山茶花,浙江和蘇南竟然也有,所以我猜想滇中的野果類,江南可能大多都有。
準確地說,黑刺莓應該算薔薇科植物,攀爬牽藤類荊棘。它在冬末春初開花,花是淡淡的粉紅色,由于它是牽藤攀爬在山坡或者地埂上,又是開在灰塵白土厚厚敷滿一切的初春,春雨不下,所以很不引人注目。它有沒有香味,我們就更不知道。因為它太卑微,太不引人注目,我們就覺得它沒有香味。
但是,等到了五一節(jié)前后,立夏節(jié)前后,它一成熟,馬上能引起人們的重視,特別是小孩子們太為黑刺莓的成熟高興了。
黑刺莓不大,沒有桑葚那么大,小如指尖,卻比桑葚好吃。未成熟時,它是白綠色,隨著成熟,逐漸轉為肉紅,肉紅再漸漸加深,變?yōu)樽霞t、黑紅,最后熟透掉落。肉紅的黑刺莓味道酸甜,在炎熱的初夏,提神醒腦,吃一枚,讓渾身沒勁的人馬上酸得一激靈,很快渾身舒坦。熟透的紫紅黑刺莓,甘甜芳香,吃一枚,立馬讓人覺得舒爽,齒頰久久芬芳,嘴唇邊很快留下一抹艷麗的紫紅。
黑刺莓是球形果,像蜜蜂等昆蟲的復眼一般,由許多瓣小瓣組成。
黑刺莓因為荊條矮小,占地多數(shù)不到兩三平米,高不過一二尺,荊條長不過一兩米,所以在山坡上,高大點的山田埂上往往很多,滿坡滿田埂,小孩子采摘它們也很容易很方便。它們開花時,不引人注目。蜜蜂和蝴蝶卻不會忽視和冷落它們,照樣對它們一視同花,為它們的美麗芳香著迷和傾倒,忙碌翻飛著,親親這朵,吻吻那朵,嗡嗡嗡嗡,好像還在跟它們說著什么情話。
房前屋后也多黑刺莓,小鳥們愛吃它,雞們也愛吃它。它一成熟,小鳥們就要開始翩翩起舞,歌唱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了。蛇鼠蟲子螞蟻大概也愛吃黑刺莓,在成熟的黑刺莓上留下一些小小的痕跡和缺口。
我們小孩子,愛吃黑刺莓,而且那個年代,初夏的鄉(xiāng)村里缺乏水果,黑刺莓正好逗引醒了我們休眠了一冬又一春的味覺,于是紛紛端個碗,沿著路邊、田埂或者山坡采摘它,一邊采摘,一邊吃,采摘滿一碗,不用爬很多田埂或者山坡,而且摘滿一碗,肚子也就常常吃得鼓鼓了。每個孩子嘴唇都吃成了紫紅紫紅的,相互就取笑和追逐嬉戲,一不小心,絆了一跤,小小的黑刺莓,灑滿一地,或者撒落荊棘草叢中,難以撿起,好不懊喪。不過我們很快又會高興起來,因為可以再次端起碗,滿懷希望地爭相采摘黑刺莓。不用多久,又可以采摘滿一碗,照樣開心著奔回家。
用清水一漂,入口香甜,甘美無比。
黑刺莓也如桑葚,有滋補肝腎,明目益智的作用,不過我們那時根本不知道,也不關心這些,就是愛吃這樣一種平凡卻鮮美的小野果。
現(xiàn)在久居城里,總在想念鄉(xiāng)野的野果,很想吃,到五一節(jié)放假,總要忙中偷閑,帶著妻兒,騎著單車,回家鄉(xiāng)去,除了去看親人,鄉(xiāng)村景物,還為了采摘黑刺莓。每次一回到家,略微休息一下,小侄女就會帶著我們?nèi)ゲ烧诖梯牢覀兓乩霞遥彩且驗橐烧@小野果。她熟悉哪里的黑刺莓已經(jīng)熟透,哪里的還不太熟,她知道哪條田埂、哪面山坡上的熟透黑刺莓已經(jīng)被她和村里的小伙伴們采盡,哪條田埂哪面山坡上的卻還很多。她帶著我們急切興奮地爭相爬上一個個山坡或者一條條田埂,驚喜贊嘆著采摘。妻子戴著遮陽帽,而我和幾歲的小兒卻激動得不顧驕陽似火,不戴帽子就奔向山野。吃得肚飽唇黑,摘得大碗冒尖,還是經(jīng)不住枝頭累累黑刺莓的誘惑。因為黑刺莓,我們忘記了酷暑炎炎,驕陽似火,烈日當頭。臉上汗水淋漓,熱辣辣的,還是毫無感覺,還是流連忘返,興奮激動著奔向這蓬黑刺莓,奔向那叢黑刺莓。
黃刺莓和黑刺莓一樣,在初春開花,花色金黃,由于它荊條上密布著毛茸茸的細刺,所以我們不敢湊近看它,它的花朵漂亮不漂亮,我們沒有印象。
黃刺莓不攀爬,屬于典型的荊棘類植物,它們的主干大致是向上生長,發(fā)出的枝條尖端向四周發(fā)散,高可達幾米,主干很粗壯,等到它的果子成熟,采摘很不容易。
黃刺莓也是黑刺莓一樣的復眼式球形果,也跟黑刺莓一般大,有指頭尖那么大,只是顏色和味道與黑刺莓不同。黃刺莓生澀時是黃綠色,隨著逐漸成熟,逐漸轉變?yōu)榻瘘S色,它的味道,未熟透時比黑刺莓更酸,熟透了也比黑刺莓更香甜。
但是由于它高大,又經(jīng)常長在懸崖邊,采摘十分不容易。它太占地方,路邊和田埂上的黃刺莓荊棘都被農(nóng)民們狠狠挖除了。
野黃瓜
野黃瓜,是一種只有大點的棗子那么大的野果,它也是一種廣泛生長于滇中山野的野果子,形狀很像老品種的黃瓜,短小而粗。它青綠的時候,表面有一塊塊白斑,看起來是花的,所以滇中家鄉(xiāng)人叫它花麻瓜或者直接叫小麻瓜。
小麻瓜既然屬于野生瓜,所以也像黃瓜南瓜一般牽藤,它的藤細瘦,不過也可以牽得很長。它生長于蒼蒼莽莽的蒿草叢中和荊棘灌木叢中,或者纏繞或者攀爬在蒿草荊棘上,它的藤蔓也能夠長到兩三米長。它在每年春季里開始破土發(fā)芽,春雨來臨就開始瘋長,竄藤,開花,夏末深秋,野黃瓜成熟。成熟的野黃瓜是金黃色,多籽,但是連籽粒一起吃,味道更香濃。
初秋以后,雨水很大,經(jīng)常雨水連連,偶爾放晴,又陽光溫熱。媽媽背著花籃出去割青草回來喂牛,割山草回來墊牛圈,看見山野路邊有成熟的野黃瓜,會趁機摘下來,兜在衣襟里,拿回來給我們吃。我們經(jīng)常是經(jīng)不住它香味的誘惑,豬八戒吃人生果一般,迫不及待地一口就吞嚼下一個,把籽粒也嚼碎咽下。籽粒很香濃,本來要細嚼慢咽才能品味出其香,但是我們等不及細嚼慢咽的。
家里在山坡上有幾塊山地,年年種植包谷和烤煙,去培植苞谷苗,去施肥鋤草,去采摘烤煙葉子回來烘烤時,見到地邊、地埂上有成熟的野黃瓜,母親照樣會采摘回來給我們。
我們就讀的沙溪村小學在我們村北的沙溪村,去上學要翻過兩個山頭,經(jīng)過一條小沙溪,山坡上的樹叢荊棘叢中,溪流邊的荊棘蘆葦叢中都有很多野黃瓜。去上學的路上,或者放學回家時,或者上山放牧牛羊時,我們經(jīng)常會有意外的收獲,意外的驚喜,就是發(fā)現(xiàn)和摘到金黃熟透的香甜野黃瓜。
讀書是辛苦的,風雨無阻,那時鄉(xiāng)村人家里又沒有傘和雨衣,買不起,棕織的蓑衣是有一兩領的,不過要留給大人們做農(nóng)活時防下雨穿,他們不能一下雨就回家,經(jīng)常得冒雨勞動,還有我們也不愿意穿著厚厚的、笨重的、毛茸茸的、那么難看的棕蓑衣像個野人一樣走向學校,叫同學們笑話。不過,因為上學路邊有那么多野果,特別是野黃瓜,我們才不覺得年復一年冒著風雨或者酷暑,踩著泥濘或者厚厚的黃灰去上學很辛苦。
上山放牛也是辛苦的,枯燥乏味的,除了看牛羊,山林,山花,野草,小鳥小獸小蟲,藍天白云和天空偶爾會飛過的飛機外,就沒有什么可以看。要在山上待那么長時間,不到夕陽西下,不能收攏牛羊回家。如果在這樣的辛苦中,可以采摘野果來吃,那么我們就不會反對大人派我們?nèi)シ拍僚Q颉O哪┩砬铮包S瓜和棠梨等野果成熟,所以我們愿意上山牧牛,甚至還很愛上山牧牛,但是這樣的機會常常被二弟爭搶去了,我是長子,父母不會寵愛我。
野地瓜
楚雄人說的野地瓜,我媳婦她們永仁縣彝族叫它地石榴,我覺得他們的說法不妥。
石榴是長在樹上的,而野地瓜是結在藤蔓上的,比較像南瓜;石榴有籽粒,吃的是籽粒表面的假種皮,所以要剝開厚厚的、硬硬的外殼,而野地瓜沒有外殼,里面也沒有要吐棄的籽核,吃它只要像吃黃瓜和無花果一般吃就行了。
野地瓜藤蔓粗壯牢實,比較長,比較像一根根繩子,攀爬上一面面陡峭的山坡懸崖。上山采藥或者做其他事情,有時我們抓住野地瓜藤蔓,很容易就可以攀爬上懸崖絕壁,野地瓜藤蔓柔韌,不用擔心跌落。我們童年淘氣,上山放牧牛羊,或者上學放學路上,喜歡去攀爬路邊的懸崖絕壁玩,拽著墜著野地瓜藤蔓,松鼠一般一下子爬到懸崖這邊,一下子攀爬到那邊,有時干脆拽著懸崖上的野地瓜藤蔓蕩秋千。
但是懸崖絕壁大多干燥,攀援生長在山崖上、懸崖絕壁上的野地瓜,雖然也會躥出許多須根,扎在懸崖絕壁上,但是由于缺乏足夠的水分和營養(yǎng),所以大多葉子也不太肥大,而且稀疏,不會結野地瓜果。
地瓜藤可以做藥,治療虛癆咳嗽。放牧了半輩子山羊的父親和幾位伯父說,山羊虛癆咳嗽時,只要扯幾抱野地瓜藤蔓回來給它們吃,就可以好。其實山羊們出去采食,有時自己也會啃吃點野地瓜葉子或者藤蔓。
滇中楚雄有一句話“六月六,地瓜熟。七月半,地瓜爛”,說的就是這種野地瓜,不是外省人說的地瓜。他們說的那地瓜,滇中人叫白薯或紅薯。
野地瓜樣子不像石榴,石榴嘴巴伸出,是原來的花朵嘴巴的殘影,而野地瓜嘴巴不突出,應該說它的樣子比較像無花果。成熟時的野地瓜也是綿軟,肉紅色,也比較像無花果。
但是它遠遠沒有無花果那么大,只與橄欖差不多一般大。
野地瓜味道甜而且香,有點桂花的香味,里邊內(nèi)壁上也有像無花果一般的花蕾,很香。野地瓜皮薄肉嫩,像無花果,吃野地瓜,補脾益肺,常吃可以療虛癆咳嗽、哮喘。采摘下來,可以直接生吃,也可以加點冰糖紅糖熬湯汁吃。
野地瓜不開花,準確地說是和無花果一樣,開在野地瓜的內(nèi)壁上,所以人們不剝開它,就會誤以為它不開花。
時令到了農(nóng)歷六月前后,地瓜成熟,去上學,放學回家,或者上山放牧,我們就會趁機去路邊和山崖上翻尋野地瓜吃。潮濕的田埂山坡上、溝箐邊,野地瓜結得多,熟透的紅地瓜很多,很容易采摘到。
這是一個幸福的季節(jié),我們鄉(xiāng)村孩子因此覺得生活在鄉(xiāng)村里很幸福。
野橄欖
橄欖又稱情人果、愛情果,我覺得很恰當,很形象。橄欖是小小的球形果,乍一看,還真有些像心臟形。在國人心中,心形的東西,象征著愛情,比如相思紅豆,比如同心結,比如沈從文小說中經(jīng)常寫到的湘西的虎耳草。
橄欖要晚秋甚至初冬才逐漸成熟,過年前后才熟透。滇中山野橄欖很多。冬季山野肅殺,但是有了滿山坡瑩白剔透,或者瑩白泛紅的橄欖,玉珠一般,紅瑪瑙一般瑩光閃閃掛滿路邊枝頭,滇中山野就顯得更加璀璨美麗了。
初次行經(jīng)滇中山野公路的人,城市里的小姐們,是絕對經(jīng)不住一樹樹瑩白剔透、玲瓏誘人的橄欖的誘惑的,再忙趕路,都要停下車,奔向路邊山坡,采摘一團團橄欖。心里那個興奮、激動難以言說。等到狂喜過后,才感覺腿腳錐痛。低頭一看,褲腳邊,褲腿上已經(jīng)扎了密密麻麻的小箭頭一般的毛錐錐草尖,或者是蒼耳子一類的小果子。滇中山野野橄欖樹多,也密布山茅草,其中很多是毛錐錐草。秋后,這種草的尖端結出很多錐子一般尖溜溜的穗子,很像一枚枚小小的箭頭,黑黑的,人一絆,它們就錐進人的庫腳邊,或者錐進牛馬牲畜的毛間,以此來傳播種子。這對于它們來說是好事,但是這對于忙著采摘野橄欖的人來說,卻是苦頭的來源。
但是摘橄欖的人顧及不了那么多,忍著毛錐錐的錐痛,或者由于興奮,就忘記了毛錐錐正錐在自己褲腳上。甚至隨著人的走動,它們還會越扎越錐越深。等到摘得滿衣袋褲袋橄欖,鼓鼓囊囊往外掉,還是不罷手,有的男士就干脆脫下衣服,扎起袖口來包橄欖。有的女士小姐就把陽傘翻過來,放到橄欖樹下,冒著驕陽,噼噼啪啪搖落一樹樹橄欖,橄欖就如同雨點冰雹一般,噼里啪啦落滿陽傘,噼里啪啦砸在頭上身上,落滿一地。有的人還不滿足,干脆擗下一枝枝結得密密麻麻、一團團的碩大橄欖,豬八戒扛芭蕉扇一般,扛在肩頭上,拿上車來。然后才想起來褲腳上還扎著很多很痛很痛的毛錐錐,才低頭慢慢去拔除。
每年要掉落在山野多少野橄欖?誰也不知道。但是不必心疼,滇中橄欖滿山坡,它們千萬年都是這樣自生自落。
橄欖為球形果,多數(shù)橄欖只有二分五分硬幣那么大,也有少數(shù)生長于河谷地帶、肥沃山坡上的橄欖會長到比一圓的硬幣還大。
經(jīng)過晚秋冷露水浸,經(jīng)過冬季的白霜扎凍,又經(jīng)過晚秋初冬下午驕陽的炙烤,野橄欖很快成熟了,青綠的橄欖逐漸轉為瑩白色,玲瓏剔透。向陽坡上,光照充足的橄欖,到深冬里,枝葉已經(jīng)幾乎落盡,一團團肉紅、翡翠紅的橄欖很醒目、很誘人地掛在枝頭,煞是可愛。
熟透了的橄欖,個大的橄欖,瑩白剔透,十分可愛,十分好吃。但是只有滇中人自己清楚,生澀些的,個小的橄欖,如同少女的感情,如同少年的愛情,雖然生澀些,但是回味也更綿久。
有一首云南民歌唱到吃橄欖,其實比喻的是愛情:
送妹送到橄欖坡,摘把橄欖妹揣著。吃個橄欖喝口水,橄欖回甜想小哥……
吃橄欖,先苦后甜。如果吃完后再在山溪山泉里掬一捧水喝,回味尤其甘甜。因此我覺得,把它叫做愛情果、情人果,是十分恰當?shù)模中蜗笊鷦拥摹矍橐彩窍瓤嗪筇穑芟褚伴蠙臁?/p>
以野橄欖泡酒,敗火生津,止渴止咳。常含食橄欖,可以療慢性咽炎。也可以軋橄欖汁喝,煮橄欖汁喝,清心潤肺,口齒生香。
到第二年二三月仍然掛在枝頭的野橄欖已經(jīng)十分罕見,但是這樣的臘橄欖,也正如臘肉,因為彌久,所以味道更加濃烈,分外甘甜。
楊梅雨
滇中的野楊梅也很多,每年端午節(jié)前后,野楊梅和李子就成熟了,所以我對端午節(jié)的記憶總與野楊梅和李子連接在一起。
野楊梅的成熟比李子略微早一些,街市上,往往早賣野楊梅了,才過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后李子才大量上市。
有一句古詩“楊梅時節(jié)家家雨”,滇中的野楊梅成熟真的與雨季來臨有關。雨季來臨的四五月,滇中天氣炎熱,炎熱之后,陰雨連綿,楊梅就成熟了。
想到野楊梅,牙根上都有種酸酸的感覺,口舌生津。曹操騙他的士兵望梅止渴,是有道理的。
野楊梅至少有兩種,一種是大楊梅,一種是大樹小楊梅,就是火楊梅。楊梅都是球形果,但是大楊梅有將近兩分五分硬幣那么大,火楊梅卻只有小拇指尖那么大。大楊梅酸得很,但是味道濃,回味也更甜。火楊梅甜,但是味道淡。
大楊梅樹矮小,大多只在一兩米高,而火楊梅卻大多數(shù)都可以長成大樹,好幾米高,所以滇中人又叫它大樹小楊梅。
成熟的大楊梅肉紅色,但是顏色淡,甚至還殘存淡綠。成熟的火楊梅卻是紅紅一片,火紅一片,遠遠一看,漫山遍野的大樹小楊梅,真的是“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煞是好看。大樹火楊梅一成熟,滇中山野就彌漫著濃濃的妖艷浪漫味道。
熟透了的火楊梅是紫紅色,各種各樣的小鳥們,松鼠們都愛吃這種紅紅的小野果。一陣風過,滇中山野要吹落多少小小的火楊梅,誰也不知道。總之,那好比是下了一場場漫山遍野的紅雨,紅紅的楊梅雨點,落滿滇中的山間,這樣的雨點是碩大的,叮叮咚咚敲打在滇中的樹葉和山茅草上,奏出了一曲曲很美麗的楊梅雨樂曲,樂了無數(shù)小鳥,樂了大量山花,感動了風,感動了云。
摘火楊梅很不容易,它太小了。如果有女士一道去,那倒是很好辦了,只要把她們的遮陽傘反過來,接在楊梅樹下,抱著楊梅樹稀里嘩啦一搖,紅紅的楊梅“雨”,就落滿一傘,一傘的浪漫,一傘的心旌搖蕩,意馬心猿。此時的姑娘小伙,女士男子,因了這滿山滿坡,滿傘的紅紅火楊梅,完全可能發(fā)生點什么彩色故事的,何況滇中的山茅草是那么高,那么密密麻麻莽莽蒼蒼。
搖落在樹下草叢中的火楊梅,是不必撿拾,也沒心思去撿拾的,因為它們太小了,又太多了。
我們喜歡把衣服盡量鋪開,鋪在楊梅結得密密麻麻、一團團火焰一般的大樹火楊梅樹下,抱住楊梅樹,稀里嘩啦地搖落火楊梅。
上山放牧牛羊的人,經(jīng)常挎著一領蓑衣,雨來時可以穿,可以墊著它坐臥,天氣晴朗時,甚至可以趁牛羊覓食,墊著它美美地睡一覺,就睡在了滿山的鳥語花香里,就睡在了一樹樹紅紅的、浪漫迷人的火楊梅下,做些浪漫迷人彩色的夢,或者什么夢也不做,熟熟透透安安逸逸放放心心的舒坦開睡。但是也可以拿蓑衣來鋪開,接在大樹火楊梅樹下,搖落一樹樹的火紅楊梅雨,把這樣的紅雨點,搖落一蓑衣,挎回家去逗弄兒孫,或者送給情郎情妹。大樹火楊梅往往結得一團團,一吊吊,三搖兩搖,就落滿了一蓑衣。
一蓑衣的甜,一蓑衣的火紅浪漫!
上山割山茅草,或者上山播種,鋤苞谷豆子地的姑娘小伙子,就會不知不覺開始唱出一曲曲小曲,那是一支支愛情小曲,也是一支支愛情的小箭,一箭箭飄過山頭,射進在另一邊地里干活的姑娘或者小伙子心里,于是兩位小青年可能就坐到了高大的大樹火楊梅樹下,樹上是各種唱著歌的小鳥在啄食甘甜的火楊梅,樹下是健康的、爽朗的一對小青年在品嘗甘甜的愛情果子,火紅的楊梅雨,搖落滿地。
責任編輯 張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