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主旨,又被稱為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題大意。我們在閱讀文章時,不能斷章取義,一定要綜觀全文,這樣才能讀懂并正確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狀物類文章的情感內涵又有它的特殊性,狀物類的文章通常采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等寫作手法。在這類文章中,作者常把自己的志向、情趣、理想、追求依托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所托之“物”一般是花、草、樹、木等,表面上是寫某一具體的物體,實際上這個“物”往往具有某種象征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情感或理想的寄托。作者的個人之“志”、個人之“情”,常常借助于這個具體之“物”表達出來,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所以此類文章的思想內涵一般都是含蓄的、隱晦的,要想把握此類文章的主旨,就必須反復揣摩“物”的特點。
■
文章主旨的理解是狀物類文章考查的重點,其考查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1.考查環境描寫的作用。在狀物類的文章中,往往有大段的環境描寫。這些描寫或烘托氣氛,奠定感情基調,推動情節發展;或突出“物”的某個方面的特點,使文章主旨更加鮮明。
2.考查各種表現手法及修辭手法的妙用。表現手法中考查最多的是對比和襯托的作用,修辭手法中考查最多的是比喻和擬人的使用。總體來說,表現手法及修辭手法的妙用更有利于作者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3.考查文章中重點詞句的含意。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詞義,包括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引申義、比喻義等。句子的含意包括意義和作用兩個方面,意義主要指句子所蘊涵的意思和表達的情感;作用則是句子對表達中心思想、情感所產生的效果。
4.表達方式的考查。在狀物類文章中,作者往往在敘述、描寫的基礎上,插入適當的議論和抒情,這些表達方式的運用,往往會使文章錦上添花,因為它能引起讀者思想上的共鳴,對全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5.對讀后感受和啟示的考查。狀物類文章主要是通過對“物”的描寫,表達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思考,所以我們要在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觀傾向后,應再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談一談感想。
■
1.著眼描寫,體會特點。
以狀物為主的文章,要側重體會所狀之物的特點,通過分析物的特點去捕捉蘊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因為大多數狀物類文章,并不僅僅是為了狀物,而是為了抒發個人感受,表達作者的喜怒哀樂。因此,在狀物的時候,作者要么滿懷喜愛贊頌之情,要么滿懷痛恨厭惡之情,并根據自己對物的情感態度選用不同的語言文字和修辭手法來對物進行描寫。我們應該抓住這些描寫,進而對文章主旨進行分析。
2.抓住重點詞句,概括中心思想。
文章中的重點詞句往往體現著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這些句子的深刻含意,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我們只要在閱讀理解全文的基礎上,對這些重點詞句作適當的補充、修改,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狀物類文章的關鍵詞句常常在文章中抒情或議論的部分,語意委婉含蓄。所以在理解全文時,我們就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去分析這些語句,而應該從多角度分析它蘊涵的哲理,從句式的角度分析它暗含的感情,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分析它包含的深意。
3.表現手法,靈活運用。
在狀物類文章中,襯托和對比的表現手法比較常見。襯托是為了使某事物的特點更加突出,兩者是“紅花”與“綠葉”的關系。對比則是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較。所以考查襯托的用法可以從烘托氣氛、奠定感情基調、推動情節發展、突出“物”的某個方面的特點、使主旨更加鮮明等方面去考慮,而對比的用法,則從情感的褒貶方面去考慮。
4.運用修辭,提升效果。
以寫物來表達自己情感志向的文章,常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來增強表達效果。賞析類題目有一定的答題模式:第一步回答用了什么方法;即辨明本語句所運用的是哪一種表達方式;第二步回答表達了什么內容,即分析這種修辭手法在文中或句子中是要表現什么內容、情感、思想;第三步結合具體語句,說明此種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的表達效果,即起到了什么作用。
■
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各題。
一、梅是一種精神背景
□張佐香
我無法說清我何以如此摯愛梅花。
陽春三月,有關梅的消息觸動我的心靈,似乎空氣中都彌漫著梅的氣息。我連連于夢中置于梅林。
一日,我與友人去游南京梅花山。梅花山上游人如織。梅花品種繁多,花色紛呈,有淡紅色的梅花重重疊疊地開滿凌空的枝丫;有火紅的梅花成簇地掛在低垂的細長的枝梢上;有些纖細的像垂柳一般的枝條上布滿潔白的花兒。它們一朵朵,一團團,一簇簇地怒放著,一株連著一株,不斷地怒放著。秀麗的身姿不時地拽住穿行于花樹下賞梅的腳步。我屏息凝望著循時序逐漸繽紛的梅苞。火紅的花瓣、淡紅的花瓣、潔白的花瓣以其充沛的張力盛放著,仿佛將它體內貯藏已久的能量猝然釋放出來似的,讓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動。此刻,我用心靈的耳朵凝神諦聽,便是盈耳的花兒爭著競放的瑟瑟聲,仿佛我的心里也開滿了花。新穎的和風漾過梅花的面頰。梅花在金色的陽光中臨風而舞,湛藍的天空是它的幕景。鳥兒時而穿過,把暢快的樂曲跌落在梅林之中,能夠撿拾到這樂音的,是一顆顆沒有被世俗紛擾的純凈的心靈。
梅植根于中國文藝史的沃土里,已有千年。梅是有思想、有靈性的,它兼有詩人和哲人的氣質。梅斑駁的枯干,曲虬的疏枝呈現一種百折不撓的傲氣,一種錚骨凌寒的堅貞與豪邁。梅花凌寒繽紛開,只有枯干疏枝,不著一片綠葉,無需任何雜物的烘托,較之其他花樹,梅是那樣的高潔端莊,那樣的神清骨秀,那樣的幽雅超逸。它不以姿態媚人,而以氣韻清人心,靜人氣,給人以思想的靈光。
梅的高潔、梅的神韻、梅的堅貞滋養了先哲諸賢的心靈。一生顛沛流離的陸游以“驛外斷橋邊”的梅自許,寧可“零落成泥碾作塵”,也絕不向權貴卑躬屈膝。那位“梅妻鶴子”的林和靖先生則以種梅養鶴為人生樂趣。那橫斜的疏枝浮動的幽香,映照出的正是他孤高圣潔的節操、淡泊超逸的情懷。中國革命領袖毛澤東也曾經從“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的梅花中汲取精神力量,從而叱咤風云,扭轉乾坤。揚州的梅花嶺上葬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梅花如雪芳香不染,與忠烈亙古相依相伴。它早已埋植在古賢人內心并外化為攝人的人格魅力。
站立于梅林中,仰望著云來云去的藍天,我的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種虔敬。如同虔敬天體、大地、河流、藝術、先賢圣哲一樣,我虔敬每一株梅樹、每一朵梅花。
梅是一種精神背景,定格在歷史和心靈深處。
(選自《張佐香文集》)
1.“我無法說清我何以如此摯愛梅花”,試分析本文這樣開頭的妙處。
2.本文語言極具表現力,請分析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妙處。
(1)秀麗的身姿不時地拽住穿行于花樹下賞梅的腳步。
(2)鳥兒時而穿過,把暢快的樂曲跌落在梅林之中。
3.根據第四自然段,概括作者所描繪的梅的特點。
4.請你說說“梅是一種精神背景,定格在歷史和心靈深處”的含意。
二、丁香結
□宗璞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開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樣。城里街旁,塵土紛囂之間,忽然呈出兩片雪白,頓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細看,才知是兩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樹銀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墻上窺著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①
城外校園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圖書館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種有十數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瀟灑,紫的朦朧。還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蘭,在夜色中也能讓人分辨出,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斷續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來,伏案時抬頭便看見檐前積雪。雪白映進窗來,香氣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輕靈得多,不那么渾濁笨拙了。從外面回來時,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那一片瑩白,白下面透出參差的綠,然后才見那兩扇紅窗。我經歷過的春光,幾乎都是和這幾樹丁香聯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樣小,卻不顯得單薄。許多小花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遮掩著我的窗,照耀著我的文思和夢想。
古人詞云“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在細雨迷蒙中,著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墻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②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只是賞過這么多年的丁香,卻一直不解,何以古人發明了丁香結的說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著斜伸過來的丁香枝條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結!
丁香結,這三個字給人許多想象。再聯想到那些詩句,真覺得它們負擔著解不開的愁怨了。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么?
小文成后一直擱置,轉眼春光已逝。要看滿城丁香,需待來年了。來年又有新的結待人去解——誰知道是否解得開呢?
(選自《小作家選刊》2009年第4期)
1.仔細閱讀文章,說說作者描繪了哪些地方的丁香,又分別從哪些角度刻畫了丁香。
2.作者為什么把丁香花喻為“丁香結”?
3.本文的語言很有表現力,請從畫波浪線的兩句話中任選一句,試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處。
4.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對文中畫橫線句子的理解。
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么?
5.著名詩人戴望舒的《雨巷》中,有這樣的詩句:“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文章也說“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結合《雨巷》,談談為什么“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
1.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開花,結籽。它的種子隨著風,落在山谷、草原和懸崖邊上,到處都開滿潔白的野百合。
幾十年后,遠在百里外的人,從城市,從鄉村,千里迢迢趕來欣賞百合開花。無數的人看到這從未見過的美,感動得落淚,觸動內心那純凈溫柔的一角。
那里,被人稱為“百合谷地”。
不管別人怎么欣賞,滿山的百合花都謹記著第一株百合的教導:“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選自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
2.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樹葉,生活在世界上的萬物,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一葉墜地,絕不是毫無意義的。正是這片片黃葉,換來了整個大樹的盎然生機。這一片樹葉的誕生和消亡,正標志著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轉化。
同樣,一個人的死關系著整個人類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歡迎的。但是,只要你珍愛自己生命,同時也珍愛他人的生命,那么,當你生命漸盡,行將回歸大地的時候,你應當感到慶幸。
(選自東山魁夷《一片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