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九,風禽斷線滿天走。”風禽即風箏,在我老家潮汕,我這一代,玩具基本靠手,幾乎每個少年都會糊風禽。削兩根竹篾,長各二三尺,垂直扎成十字架,橫軸兩端各系絲線作弦,兩弦交匯于縱軸末端,將橫軸拉彎,成張弓搭箭狀,如此,風禽骨架便算基本完成。再糊上紙,畫上油彩,用稻草編成尾巴維持平衡,最后在風禽重心處扎兩小洞,穿上絲線當“鼻”,再連上長長風禽線,便可扶搖直上,翱翔藍天。
入門易,精工難。要想風禽飛得高,除控制骨架及尾巴平衡外,紙質是關鍵。物資奇缺,得一白紙可畫上禽獸已不易,豈敢奢望什么長纖維、有韌性、薄而輕。幸好,斗爭年代百物緊缺,獨宣傳工具不缺——過期報紙或大字報俯拾皆是,裁剪一下,便可作糊風禽材料。
鄰居葛彪,大我一歲,腳柴手笨,每見我們放風禽,心馳神往,求人借他跑一圈,卻總遭白眼——我們這一帶的小孩,都被父母千叮萬囑,要跟他劃清界線,不能一起玩。某日,葛父經不住葛彪再三乞求,削了竹篾,撿來報紙,三兩下為他糊了一個風禽。葛彪滿心歡喜,系上線,牽著風禽就往曬谷場跑。也許是其父粗腳大手,風禽糊得不均衡,葛彪怎么跑,都飛不到屋頂高,沒多久,干脆斷了線,搖頭晃腦往下栽。
斷線風禽落在一人腳邊,那人是生產隊長。隊長撿起風禽,只看一眼,臉色大變,雷霆萬鈞:“誰的風禽?”葛彪不知就里,怯怯應道,我的。隊長厲聲問:“誰做的?”葛彪答,我爸。隊長左手叉腰,右手英勇一揮,喊道:“民兵集合,快跟我去抓現反分子!”
葛父被抓到大隊,眾民兵輪番打了一夜,據說“死不改悔”。最后上報縣公安局,來了兩個公安,又專政了一夜。第三天,開全鄉公審大會,會后立即槍決。葛母抱著葛彪,走到蓮陽大橋上,縱身往韓江里跳,空中,母子捆在一起像一個斷線大風禽。
對了,那是1973年,我5歲,葛彪6歲。后來縣里通報這一案件,《死不改悔的惡霸地主葛鎮海惡毒詛咒偉大領袖》。那風禽作為罪證公開展覽,我見過,原來風禽穿孔連線處,兩個孔,剛好扎在偉大領袖兩只眼睛上。
風箏
材料:細竹條、棉線、薄紙(無紡布、綢布也可)、線卷
工具:剪刀、小刀、砂紙、漿糊、尺子
步驟:
1.將細竹條用小刀剖成竹片,長短各一,用砂紙略為打磨,否則容易扎破紙。
2.把竹片擺成十字,用棉線在中央交叉綁牢,做成風箏骨架。
3.取一張薄紙,攤開在骨架上,量好四個點做好記號,根據記號裁出一個對稱的四邊形。
4.用漿糊把紙糊在骨架上,報紙可以很復古,若喜歡畫畫的就準備顏料吧。
5.將紙剪成紙條粘在風箏尾部,把線卷一段綁在骨架中央。
6.找準重心與保持平衡很重要(我其實疑心我們做的這個飛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