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去法國之前,還只是一個對藝術一腔熱血的懵懂青年。在準備面簽的時候,面簽指導老師還特意提醒我,千萬不要跟簽證官說什么:“我喜歡法國,因為她是一個浪漫和藝術的國度。”因為十個要去法國的人,有九個會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跟簽證官這么說,于是乎對簽證官這么表述對法國的印象,幾乎等于表達“我對法國一無所知”一樣。
當我終于如愿以償可以整日泡在巴黎的美術館和博物館里,沐浴在梵高的陽光下,彎腰在杜尚的馬桶前,偶爾路過畢加索的涂鴉杰作的時候,卻在飯桌上,被法國人對葡萄酒的高談闊論給吸引過去,想起當年面簽指導老師的諄諄告誡,于是做了一個小調查,“法國是一個藝術的國度嗎?”50%的人不置可否;那么“法國是一個酒韻文化豐富的國度嗎?”這就像打開話匣子的按鈕,本來就能嘮善侃的老法,會從我們飯桌上的這支酒,談到他小時候,他老爸帶他去參觀酒莊,喝到的一支記憶深刻的無名村莊酒。
耳濡目染之下,也漸漸明白法國人對自己葡萄酒文化的自豪之處,這種葡萄酒文化,甚至和他們的宗教生活一樣根深蒂固。羅馬人沿著羅訥河深入法國腹地,所到之處,不僅留下了教堂等建筑,也普及了葡萄種植和釀造工藝,野蠻的高盧人在信仰十字架之前,也許早已經被羅馬人帶來的這種暗紅色的液體所折服。
教會一直掌握著葡萄種植和釀制工藝的尖端技術,這也是他們財富的來源之一。我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小鎮參觀教堂建筑的時候,感嘆于羅馬建筑的技術精湛,也好奇于教堂周圍總是有大片的橄欖園或者是葡萄園。同行的老師告訴我們,種植葡萄釀酒和提煉橄欖油是中世紀修道院的兩大經濟支柱產業。當時的教士不僅開墾荒地種植葡萄,還研究葡萄品種、釀酒工藝對葡萄酒品質的影響。而且教皇的口味對葡萄酒口味的流行趨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為了研究風土和葡萄品種的關系,本篤教會的僧侶,甚至會親自用嘴去品嘗泥土,這可不像用嘴品嘗葡萄酒這么風雅。
可以肯定的是宗教對葡萄酒文化的推廣是巨大的,但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大家熟知的波爾多產區。在10世紀末期,波爾多的葡萄酒產區是唯一沒有受到教會的影響力而開始增長的產區。波爾多的葡萄酒增長要得益于英國人對葡萄酒的需求,到了12世紀末,波爾多產區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張,英國人對葡萄酒的需求還影響到香檳產區,沙龍馬恩河畔的主教甚至頒布法令,確定香檳產區的范圍,這個法令也被認為是標志香檳產區正式誕生的第一號文件。
于是就在這個求藝的過程中,不小心也不可避免地與葡萄酒有染,這里的僧侶不戒酒,耶穌會在最后的晚餐,指著倒滿紅色葡萄酒的酒杯對他的信徒說,這是我的血。但要理解讓法國人自豪的葡萄酒文化,還是要從他們的一日三餐開始。
葡萄酒,是酒?還是一種帶酒精的飲料?我更傾向后者,葡萄酒的酒精含量從12度到15度左右,口感怡人,帶著豐富的果香,特別是來自博若萊的新酒,其紅色漿果香氣更是新鮮而芬芳,非常容易入口。加之十個葡萄酒產區,遍布法國,產品種類豐富,物美價廉,超市里最普通的餐酒,也就一歐元到三歐元,助推了消費。
24小時的便利店售賣機,不僅銷售飲料,也銷售葡萄酒。要知道在法國有習慣性罷工的文化,周日所有的商店都不營業,廣場的早市也中午12點半就收檔了。如果碰巧要去朋友家吃晚宴又沒有提前準備禮物,能買什么就成為很大的問題。
記得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在路上經過一家花店,進門挑選了一盆的小玫瑰,如果放在廣州的花市,也就是十塊錢人民幣一盆的那種,花費六歐,加上一個小包裝和蝴蝶結,結算七歐,歐洲人工貴,所有人工服務都要加收人工費。
出門直走,又看到一家NICOLAS,是法國著名的葡萄酒連鎖店,其開店之密集,可以和廣州的7-11便利店叫板。營業的小帥哥笑得太燦爛,被電到的我忍不住推門進去詢了一下價,立刻被葡萄酒的價格嚇到。在國內輕易就要二百到三百元人民幣的葡萄酒,這兒的均價卻在二歐左右,粉紅葡萄酒的價格在二歐到三歐之間就有很多挑選,恒溫柜里的白葡萄酒性價比也很誘人,于是忍不住三歐買了一支粉紅葡萄酒。帥哥還很熱情地一邊找零,一邊說我做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雖然只是年輕人的普通聚會,但是來的幾撥朋友帶的東西基本上都是酒和自制食物,不是可樂和雪碧,更不是蘋果和香蕉,帶花的,我是唯一一個。我帶的粉紅葡萄酒和另外兩個朋友帶的白酒,被當作餐前酒喝了,配以炸薯片和小花生豆,還有友人做的小香腸卷。
席間說起挑禮物的這個小插曲,友人們大笑。也許是因為產地優勢,性價比高的葡萄酒成為法國人日常飲料消費的首選,中國是以茶代酒,而這里是以酒代茶。雖然所有銷售酒精飲料的場所,都標明喝酒有害健康,而調查也表示,法國的年輕人酒精消費要高于其他國家,但生活習慣還在繼續,誰讓人家是著名產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