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輻射—這個被囚禁于精銳科技牢籠里的惡魔,通過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發的福島核泄漏事件跑了出來,引發了不同程度的恐慌。兇手就在五步之內?從搶購日本奶粉到搶購加碘鹽,出于不了解與不熟悉而產生各種關于輻射的恐慌,我們甚至把核輻射、普通輻射混為一談。
“我每天用手機打那么多次電話,會不會增加癌癥風險?”
“我的工作必須用到電腦,輻射是不是防不勝防?”
“新房子挺好,但附近有個電視塔,有點擔心這是不是對身體有影響?!?/p>
“吃鹽防輻射我當然知道是謠言啦,我平時都是多吃水果,這才是有效的方法?!?/p>
“周圍環境輻射很嚴重了,所以一懷孕我就開始穿防輻射服,寶寶健康第一?!?/p>
面對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和設備,我們在享受便利性的同時也在擔憂著:我們是不是被輻射包圍了?這些隱形殺手對我們的健康和生活影響到底有多大?
我們事先在一個小范圍內做的調查顯示,輻射的問題是普遍被人們認知的。在被調查的人群中,平均每天使用手機通話在0.5-2小時的有40%,使用電腦時間在3-8小時的有57%,大部分人對于輻射的擔憂都來自于身邊日常的家用電器和電子設備。
或許是因為自古以來都安然生存在自然環境中,因此并沒有太多人意識到天然輻射的問題。那么自然環境是否有我們想象中的安全呢?天然輻射對人體是有利還是有害?
一場核事故讓公眾對于核輻射的危害性瞬間警覺起來,德國立即下令關閉全國的核電站進行安全性檢查評估,我們也對國內核電站的安全性提出了疑問,有人甚至激烈地提出了停用停建核電站的建議,核電站事故會造成公眾恐慌,讓我們思考是否應該重新評估核電站的安全性。aa我們有沒有做足防備?
我們該用什么態度對待輻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