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瑞士國家旅游局南中國及香港辦事處的首席代表,廖佩琴更喜歡別人稱呼她Casey,因為這個簡單利落的英文名更能反映她的個性。辦事干脆效率高,說話直爽不拖沓,這樣的“急性子”放在高爾夫運動里仿佛是大忌。Casey也笑稱:“十年前,還真覺得這項運動不夠刺激。但隨著人的慢慢成長,生活工作經驗的慢慢沉淀,突然發現高爾夫其實很有趣。”
Casey與高爾夫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就發生在工作場合。十年前,香港旅游市場開始流行打高爾夫,聯想到自己負責推廣的瑞士也有很多高球場卻不見得有很多人去打,Casey開始考慮瑞士高爾夫之旅的發展空間。“于是,我找到一些相關機構了解情況,得到的答復卻是做不了,而對方的回答中有很多高爾夫的專業名詞,比如球洞位置、球道寬窄、挑戰性等等,一下子我就蒙了。”就這樣,清楚了解到自己不能不懂高爾夫,Casey開始了學習的歷程。
那時的Casey因為工作的緣故學打高爾夫,卻因為體會不了其中的奧妙而沒有深入,只是工作的需要不時有所涉獵。直到三年前,在朋友的帶動下再次下場體會。這一次,Casey有了不同的感受。“也許這就是為什么說高爾夫更適合中年、老年人,因為他們的人生經驗會讓他們更能體會18洞的起伏跌宕,更能感受其中的意義。說白了,高爾夫其實就是一種人生的寫照。”就像生命中突然多了一盞明燈,Casey逐漸從高爾夫這項運動中領略到了該如何學習調節情緒、提升EQ。
曾經也試過瘋狂練習企圖讓自己快速進步,Casey最終明白,若不能掌握竅門,再多的練習也只是徒勞。如今,真正算起來球齡3年多的Casey成績最好的時候大概在100桿左右,但仍不能夠穩定下來。Casey明白這與自己尚未能完全學會保持冷靜有關。“比如有一次去泰國打球,后面的日本夫婦打得好而且對球場也熟悉,很快就追上了我們。盡管并沒有催促,只是把球車停在一邊看我們打,但我還是感到心理壓力很大,發揮得不好。”這就是打球的人的通病,往往在遇到困難或者壓力的時候難以保持正常的水準。同樣,在我們的人生或工作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突如其來的事,若不能平心靜氣地一一處理,后果甚至不堪設想。“在有時工作多得透不過氣的時候,我會提醒自己,就像在球場中打球,用淡定的心態來處理就好了。”
愛上高爾夫就像讓Casey的人生多了一個導師,穩定地一周去一次練習場,一個月下場打一兩次球,每年的旅行更不會忘了帶上球包。廣東省、日本北海道、泰國清邁、澳洲、斐濟等地方,Casey在不同的球場中留下了足跡。“對于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來說,高爾夫球場這種人工化大自然恰到好處。既有新鮮的空氣和優美的環境,也有完善的配套,也能控制好時間,讓人能夠安心地安排好工作后盡情地放松和享受。”
在不同的國度體驗不同的文化,接受不同的挑戰,讓Casey對高爾夫的理解更深了一層。“在歐洲打球不像在國內或東南亞,沒有球童的協助。一下子,看方向、測距離、選球桿都得靠自己,好像自己完全不會打球。但當你習慣了這種模式,發現靠自己看碼數本原來也是可以的,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成功感。”所以,這就是高爾夫如人生,當你靠自己的雙腳踏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就更能感受到人生的樂趣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