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研究方法,分析論證了武術勁力的產生、特點及其影響因素,通過對武術套路中力度表現方式及對運動訓練影響的比較分析,提出正確解決武術套路中力度表現問題的途徑。
[關鍵詞] 武術套路 運動訓練 力度表現
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體育運動形式,武術套路中的“勁力”是武術的靈魂,是技擊取性的秘密武器,是習武者終身追求的目標,通過動作演練,并借助“意”、“勢”、“精”、“氣”、“神”等方式反映出來。武術套路中的力度不能用物理的方法去測定驗證其大小、強弱,而是能通過運動者和觀賞者的視覺和心靈去感受。
一、對武術套路勁力的認識
1.武術套路的勁力的概念及特點
武術套路的勁力的概念,真正而完美的武術勁力應當是剛而不僵、柔而不松、剛柔相濟的,是人體個各部位肌肉的高度協調與配合;是人意念、呼吸與力量的高度統一;是涵蓋了人體運動的“上下、左右、前后、內外”等方面的“整勁”。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武術勁力,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整體性
人體運動中,單個肢體所產生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惟有將各肢體的力量凝聚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整體,方能產生效果,武術勁力就是人體整體運動的效果,即所謂的“整勁”。
(2)高度集中性
武術運動中,擊點所代表是整個人體產生的力量,是人體各部位肌肉力量和意念,呼吸的高度集中性與概括,即擊點的力量就是“整勁”。
(3)協調性
武術勁力的和諧性既表現力量的剛而不僵,柔而不松,剛柔相濟;又表現為勁力在傳遞過程中的通暢和順達。
(4)種類的多樣性
由于不同的技術需求,武術勁力可分為許許多多不同的種類,有剛猛快捷的“寸勁”、行如流水的“化勁”、意氣靈動的“螺旋勁”等。但根據速度的快慢,歸納起來武術勁力可分為力量大、速度快、爆發好的“外顯型”和用意不用力(僵力)、連續、緩慢的“內隱型”兩種。
(5)隨機性
武術技擊場上的不可預測性決定了勁力的隨機性特點。勁力的隨機性一方面表現在為人體任何部位隨時隨地都能發放出勁力來,“遍體彈簧似”正說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表現為勁力方向、大小、落點的靈活多變。技擊場上對手為了達到取勝的目的,其招法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變化。
2.勁力的產生與傳遞
關于武術勁力的產生與傳遞,其傳統的說法不盡相同,但較為普遍的說法有“每一姿勢,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力從足上起”、“力從脊發”等說法。
對于人體運動系統來說,肌肉是一個效應器,它受大腦中樞神經的支配;人從外部獲取信息,通過感覺傳導路把信息傳到大腦中樞,大腦中樞經過分析發出指令,該指令又通過運動傳導路到達效應器(肌肉),使肌肉產生運動,力也隨之產生。武術勁力的傳遞是通過構成鏈式連接的肌肉系統、骨骼系統、韌帶系統、關節系統在神經系統的統一指揮下共同完成的。力量在通過各個系統的過程中,并不是單純的力量傳遞或是各個環節肌力的簡單相加,而是各環節間的相互協調、互相促進;其傳遞的過程是“起于根,順于中,達于梢”的順達。
二、武術套路中力度表現的方式以及對運動訓練的影響
具體說來,武術套路運動中的力度表現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通過適當的表情、神態與身體動作的配合,表現精神意志方面的內在的威懾力量;通過適當的靜態動作,表現出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的潛在力量;通過適當的柔、緩的技術動作,表現良好的自控能力和體現動作身法意識的能力;通過快、準結合的動作,有時還加上呼吼吶喊方式,表現勇猛兇狠的進攻性力量。這幾種表現形式很好地說明了在武術套路運動中,力度表現的強弱與物理學意義上的“力量”和“動能”絕對值的大小并不是一個等同的概念。
從理論上明確武術套路運動的特點和力度表現的方式,對于搞好武術訓練十分重要。我們認為現在武術訓練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把武術運動與其表象運動形式完全等同起來,把它看成是純粹的形體功能素質的訓練,而忽略了其“內修”的要求。武術訓練實踐很少涉及武術基本理論,而以直觀的教練員形體示范和運動員機械模仿的訓練形式為主。這種訓練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帶來的一個消極后果是運動員們在力度表現方面的欠缺——通常是“散”和“軟”的問題。而困于形體功能素質訓練的觀點,對力度欠缺的糾正方法必然是片面強調“擁力”,這又造成形體動作的僵硬死板。總之很難使運動員體驗和表現武術動作的剛勇神武的力度和游灑脫俗的神韻。
三、小結
總之,武術勁力是武術運動中意、氣、力的高度集中與概括,是一種高層次的力,是武術的技術之力。它在意念的支配下,通過肌力、身體外型與呼吸的協調,借助穩固的下盤、平衡的軀體,得以產生、傳遞與發放。沒有勁力的武術動作就沒有擊打效果,因此,我們要正確、充分地認識武術勁力,剖析影響武術勁力的多種因素,從實踐中逐漸體悟真正的武術勁力。武術套路運動中的力度表現方式與其它體育運動形式有很大的不同。要糾正武術動作“僵”和“軟”的問題,必須充分了解武術動作構成原理,根據實際情況,在精神因素、動作的準確性、有序性和整體性這幾個方面下功夫,才能達到目的。
參考文獻:
[1]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嚴明劍.論武術運動中的表現力[J].南師大學報,1997.
[3]張國棟,鄭國華.對武術勁力的認識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
[4]張國棟,武術勁力的內涵、外延及主要特征[J].武術科學,2004,(10).
[5]曾揚.試論“松、順、通”在武術中的作用[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