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 主動性 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充分彰顯語文魅力,使之樂學,這是一個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
一、寓情于效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指引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條件,以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有效教學既是一種理念,又是一種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理解教材,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并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的提問并不一定都能夠成為好問題,我們發現,許多問題是“假問題”、是“淺問題”,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不高,同時教學應避免平鋪直敘,在教學過程中有矛盾沖突,有思維碰撞,有智慧啟迪。教師講述有行有止,有續有斷,高低起伏,悠揚頓挫,富有感染力;學生學習有聽有講,有學有練,有張有弛,有商有量。整個教學過程猶如一臺好戲,師生共同配合,有序與波動相結合,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才是一堂好課。
二、寓情于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興趣是一種比較廣泛的社會性動機,它是在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的影響下,逐漸形成起來的。那么教學中如何令語文課趣味無窮,能夠深深地吸引學生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嘗到語文課的“趣味”,我們可以在不斷的探索中采用多種興趣教育,如:志向激趣、情感激趣、語言激趣、繪畫激趣、表演激趣、音樂激趣、錄象激趣、游戲激趣、競賽激趣、講故事激趣、謎語激趣等。不管采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感受語文課的快樂。
三、寓情于究
愛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語文教學要發揮其本身的魅力還要在探究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提出問題。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在弘揚創新精神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尤為迫切。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無論從提煉文章主題,還是分析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會增強學習效果。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去探究,因為探究本身就是一種美,因此我們教師要注重在教學環節中引導學生,如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注意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組織匯報討論,讓學生討論問題;開展課外實踐,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
總之,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充滿魅力,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讓教育成為喚醒心靈的音樂,讓學生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