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中,科學探究活動是《科學》課程的重要環節,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探究活動的效果,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探究、學習的主體。在兩者之間,教師提供適時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導顯得特別重要。只有教師與學生雙方都充分發揮出主觀能動作用,教學中的探究效果才會凸顯出來。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 科學探究活動 探究能力
在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中,科學探究活動是《科學》課程的重要環節。教師在這一環節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引導他們進行科學探究,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采取各種手段,多種多樣的方式方法,力爭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和學生本身的特點設計出能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具體的、為學生所喜愛的探究活動。
探究式活動是一種多方面、多形式的活動,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活動,關鍵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并在活動中學習科學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提高科學素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的組織、引導是必要的,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尤為重要。如何提高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效果,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明確教師、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地位和作用
我認為,教師和學生在科學探究中都應該有很強的主體意識,并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才能使教學工作達到滿意的效果。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是組織、引導的主體,學生是探究、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這一主體,主要體現在教師課前、課間、課后的每一個階段,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每課的科學知識,必須做到五點:一要認真研讀新課標,了解課程的新理念,了解本學科所規定的教學目的與要求;二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教學思路,采取何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來精心設計每一課堂課(即備好每一堂課);三要如何引導學生完成課堂或課外探究,如何引導學生總結探究方法、探究過程、探究結果;四要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何引導學生歸納所學知識(即上好每一堂課);五要如何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即總結每一堂課)。教師在這個階段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否則就不能有效地傳授科學知識。課堂和課后的實驗過程,教師的準備要十分充分,教師在這一環節應起引導作用,而不是代替學生做實驗,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和操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材料”單元時,教師要準備充足的各種類型的研究材料。同樣,也要求學生準備一些相關材料。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選擇的不同探究問題進行分組,讓他們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探究過程中通過學生們合作嘗試,積累一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經驗,可以幫助兒童學習按照一定規則開展討論,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說明自己的想法、觀點和實驗過程與結果,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別人的批評,從而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只有充分地認識教師與學生的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二、要善于取舍教材,因地制宜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在《科學》教學中要有“善于用教材教”的意識,但不能純粹按教材去進行教學,要做到靈活使用教材,教師在設計科學探究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根據教學內容和當地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特點,合理取舍教材。例如,在教學小學科學人教版第一單元《播撒希望的種子》、《小苗快快長》及《開花結果》這三課時。因為正值每年的二三月份,南方還沒有有播種什么作物,天氣還很冷,不宜種子的發芽,學生也沒有親自動手種植什么,不能觀察到種子的發芽、生長、開花、結果情況,教師可根據當地的實際,可以將三課合并起來先上一至二節課。讓學生了解種植植物的種子方法、種子發芽的條件,讓學生知道觀察植物的種子的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等有關常識和記錄的方法后,并指導學生播種并布置學生進行長期觀察。到期中和期末,再上兩三節課,根據學生的觀察情況進行交流和總結,這樣會讓學生學得快樂、輕松、扎實還有體驗。中途可以靈活地上第三單元以后課文,這樣老師和學生都有了充裕的時間安排自己的課程和長期觀察的時間,以便更好地讓學生掌握有關知識、懂得更多的道理。另外,科學探究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即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并不是都要面面諸到,有時,可以根據實驗的內容和探究活動的需要進行設計,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充分考慮,合理設計能使學生有所發展的探究方式。
目前的《科學》教材版本較多,各地使用的版本不同。因此,教師要根據各地實際來體現“用教材教”的觀念,有時可以各種版本的教材穿插使用,有時也可因地制宜編寫教學內容和設計實驗活動,只要能達到教學目的都可以運用,這樣教師和學生有了很大的自主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才有積極性。對學生,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科學探究。只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才能達到培養人的目的。
三、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活動進行科學探究
現代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區別,在于科學探究性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組織者,學生與教師的分工明顯不同。比如,提出問題時,不能因為學生提不出來,教師一著急就直接告訴學生,教師應該冷靜地去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學生實驗不成功,教師不能立即去做給學生看,而是應該組織學生去分析問題出在哪兒。對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用眼多“看一看”,用腦多“想一想”,用口多“說一說”,用手多“做一做”,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開發學生的情感潛能、思維潛能、操作潛能,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學生。
“體驗”是每個學生成長過程必需的,學生只有在參與中去深刻體驗成功,體驗挫折,體驗合作,體驗質疑,體驗挑戰,才能健康成長。只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條件,學生才能挖掘出自己的潛力,教師要相信學生,要相信學生的表現一定會讓我們吃驚!即使探究失敗了,對學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的。使學生體會到“原來科學研究這么不容易,科學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學《觀察與描述》時,學生通過各種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發現了許多以前沒有發現的秘密,體驗到了觀察對科學探究的重要性。特別是通過“摸物游戲”,使學生的興趣高漲,雖然有的學生沒有說出摸到的是什么物體,但這使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各種感官協調工作的重要性。
當然,在多數探究中,教師要適時給予適當的幫助、引導,從而使探究在經歷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結果,讓學生體驗到收獲的喜悅和興奮。否則,總是探究不出什么結果,學生也會喪失對探究的興趣和信心。
四、要提供適時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獲取知識
科學探究是學習科學的主要學習方式。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究能力、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不能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適時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導,是學生探究活動取得收獲的重要保證。教師的指導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并且使探究活動趨于完善和有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盲目的、沒有規律的、隨隨便便的思考和提問到有選擇性的思考和提問;從漫無邊際的觀察到有條不紊的探索研究,從不認真到細心,從憑興趣到有目的地學習,在指導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把握適時、必要的尺度,教師介入不宜過早也不能過遲,教師指導得過早,學生沒有自我探究和發現的余地,過晚,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就感到無助,特別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找不到有關資料和信息時,教師要提供相應的知識和信息材料,這樣有助于學生探究的成功與探究的興趣。
五、要組織學生認真研討,教師要充分地傾聽學生的發言
在每一次的科學探究活動開展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認真鉆研,共同探討,這種研討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過程為基礎,做到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探究的問題進行討論。有一位博士曾經對下面兩種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一是探究后立即進行研討,一是探究后不進行研討。研究結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發展達到更高層次,研討使認識深化。在教學中,我們采取分組研討與全班研討相結合的方法,即先以實驗小組為單位進行,再由各實驗小組匯報研討結果,然后教師幫助匯總全班研討的“信息”。教師應該讓他們有足夠的發言機會,不論他的發言正確與否,教師要認真傾聽。小學生由于所學知識和經驗的限制,有時難免會用不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剛剛接觸的問題,這時教師要理解學生的語言,根據學生語言去引導思維。
教學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每次學生探究后都有許多話要說。而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不盡相同,所以他們在表述時,各人的說法不一樣,也有可能是不正確的。我們作為教師,就要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認識,首先傾聽他們現在的想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并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質疑,進一步研討,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豐富和調整自己的理解。在學生各抒己見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觀點予以肯定和批評,從而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事物,獲取知識,使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六、要重視引導學生把科學探究活動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
大自然包羅萬象,奧秘無窮,僅僅靠課堂上獲取的知識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堂上所學到的學習方法要與自己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某一知識的獲取,專靠課堂40分鐘是不夠的。如要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在課外進行探究課堂中是無法完成的,要想掌握這類知識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和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充分利用課外的研究時間進行探究事物的規律和豐富自己的知識。在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這樣處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調查家鄉的水資源情況、森林資源情況;一天中氣溫變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課不可能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都進行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外去探究,使科學探究活動突破教學時間的限制和教學空間的束縛。這樣既能擴展學生的知識,激發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這一方面切不可忽視,要根據探究的內容,科學合理地安排,擬訂切實可行的計劃,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后的時間去進行自主地探究,這樣才能鞏固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
[2]余煒煒.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解決.
[3]探究性學習.
[4]袁來軍.小學科學《疑難問題形容與解決》.